论语:诵诗三百(13-5)

诗是孔子教授弟子的主要内容之一。孔子不主张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以致用,将诗的思想用来指导政治活动,运用到社会实践之中。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注释】
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专对:独立应对。
以:用。
【译文】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运用自如;让他当外交使节,却不能独立应对。背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诗经》是孔子编辑、删定,共有305篇,简称“诗三百”,其选用标准“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家语·弟子行》记载,“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记载,“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诗》。”《论语·季氏》记载,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以《诗》教授弟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洗涤心灵,使人回归本性“善”,同时提高表达能力。春秋战国时代,各国交往频繁,在外交活动中,赋《诗》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反驳他人观点,是当时广为流行的外交方式。
编纂、传授《诗经》的目的是教化百姓。诗以言志,真正领悟到《诗》的哲理,融通了《诗》的智慧,为人处事就会做得非常妥当;为政,治理内政则会井然有序,处理外交则会游刃有余。如果把国内政事交给他,却不能通达事理、不知所措;把外交交给他,却不能言语得体、圆融应对,即使背诵再多、背得滚瓜烂熟,又有何用?
孔子认为,必要的诵读、背诵不可缺乏,但更要注重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即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熟读背诵是切入点,领悟融通是关键点,灵活运用才是落脚点。《大学》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治学方法,其中“虑”就是要通过深入思考,领悟其中真谛,形成独特见解,甚至形成思想体系。这是治学的成功秘诀。
《诗经》305篇不算多,但真要全部背诵,其压力也不会小。与其把全部时间都花在单调的重复诵读上,不如究其一篇,深究其理,终可用于“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其中一个方面,就已完全足够。每个弟子做到一点,每个人做到一点,汇集起来就会形成强大合力,这正是为政的成功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