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桥“八仙灯”的由来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双桥“八仙灯”的由来

奚本金

“八仙过海”这则民间神话故事,在我国已流传甚广,相传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位神仙,过海时各有一套法术,因此,民间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用以比喻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办法。“八仙过海”的故事被改编成许多传统剧种的节目。

至清代光绪年间,山东临沂蒙阴县境,突发瘟疫,田地荒芜,传说八仙过海曾路过此地,于是当地村民就装扮成八仙中各个人物,身骑八只怪兽,作气势强悍奔放的表演,在乡间走村串户,意欲为民去瘟治病,祈盼风调雨顺,有个好的收成,过着人丁兴旺的美好生活愿望。他们这种灯,现仍在民间演出,而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光绪末年,袁家宗举家由合肥农村老家一担箩筐下江南,定居在宣城东郊双桥集镇旁,以农为生。因此地灯会相当盛行,还经常到县城演出,名气很大。不仅龙灯玩得活,其他形式的灯也很多,如全由小伙玩的云灯、小马灯;姑娘玩的挑花篮、打莲枪;男女合演的河蚌灯、跑旱船,这些都有优美的唱词和婉转的曲调。此外还有老驮少、麒麟送子、飞钢叉表演、舞狮等。

在这种环境的渲染下,袁家宗把在老家学来的八仙灯的表演技艺,口传亲授给一些爱好的青年,人称八仙过海灯,也加入了双桥地区的庞大灯会群演出。到民国初年又有儿子袁之德继承。解放后,由于政治环境被迫停演。1976年粉碎四人帮,又有孙辈袁学富,组织复演八仙灯。参加的成员大都年老,而且还有女性介入其间。1981年至今也经常为庙会或其他活动演出,是皖东南少见的形式。可惜除八仙灯现在依然存在外,其余的那么多灯种早已失传,销声匿迹了;会扎灯的匠人也所剩无几。

因演的是八仙,故也称为神灯,所以在每次演出前,都仿照旧时剧团上演前的程序,由丑行角色焚香祭奠,祈祷演出成功。因戏剧初创时,丑角是皇帝亲自扮演的,故丑角的地位最高。他们也是有丑行铁拐李的扮演者焚香,祝愿人寿年丰。其实八仙中的八个人物,也包含有生、旦、净、丑几行。

待演员脸部化妆好后,各自穿上相应的服饰和拿上各自的宝器,在锣鼓的伴奏和鞭炮声中,一行二十人的队伍出发,在前面两个举灯牌的引导下,起步行走在道中。遇有爆竹迎接,就开始换走交叉八字步,走圆场或窜花表演起来。八位演员手拿竹夹板敲打,开始唱起以江南民间小调为基调的述说八仙故事的固定唱词,其旁还有帮唱,也可即兴演唱,这要看演员的功夫,尤其是唱词的句子衔接处的过门相当悦耳动听。

其固定唱词是:

“一洞神仙汉钟离,身穿八卦紫萝衣,身穿八卦天下走,手拿云帚是法律。

二洞神仙吕洞宾,身背宝剑三尺长,身背宝剑天下走,铁板桥下戏牡丹。

三洞神仙曹国舅,文武百官拜春秋,文武百官都不做,万贯家财一旦丢。

四洞神仙张果老,倒骑毛驴过仙桥,倒骑毛驴仙桥过,关公打马随后跟。

五洞神仙蓝采和,身背花篮手提锣,手提花篮江中过,江中失落蓝采和。

六洞神仙韩湘子,他在云中吹笛子,一声高来一声低,九度文公十度妻。

七洞神仙何仙姑,人人说她无丈夫,她到茅山去学法,何人知道何仙姑。

八洞神仙铁拐李,身背八宝如葫芦,身背八宝走天下,八洞神仙算第一。”

2014年春节前,我到双桥协助宣城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零距离》栏目组,拍摄《年味》系列电视片时,无意间发现双桥八仙灯的演出形式依然存在,后推荐给宣城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宣城记忆》栏目组。随后又推荐到宣城广播电台《新闻联播》栏目和省广播电台《午间广场》栏目。春节期间在众媒体的相继多次播放后,在双桥地区广大农村引起强烈反响,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现已由八仙灯第三的传人七十三岁的袁学富组建了一支全由年青女性表演的团体。总的来说,双桥八仙灯演出历史已有百余年了,演出成员已由全男性,后又男女合演,现发展到清一色女性演出,目前我又把此灯会推荐到将要举办的2014年“宣城三月三敬亭山民俗文化旅游月”系列活动中,参加民俗专场表演。

经走访有关专家审定,此八仙灯是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范围。另还想请宣城市音乐家协会协助,把八仙灯曲调以简谱的形式记录下来,免得再行口头亲传,为宣城民间曲艺音乐增添一段华美乐章。整个演出若能配上民乐伴奏,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作者系宣城市国税局退休干部,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