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唯有能自由而正当思索的人,才可发现精神上的康庄大道

不管任何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假如不加整顿杂乱无章的话,它给予我们的利益还不如那些规模小藏书少,但整理得条理井然、分类清楚的图书馆,同理,不管你学识如何的渊博,如若不能反复思维咀嚼消化的话,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何以言之?因为我们若要将所学得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把自己的知识在诸方面相结合,或是把你的真理和其他的真理互相比较,当然,我们所能“深思熟虑”的东西,范围狭窄得很,它只局限于我们所熟知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求上进,不断地学习。

读书或学习,我们可以随心之所欲,爱读什么就读什么,爱学什么就学什么,但这里的所谓“思考”,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它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始终不断地煽动,才能维持火焰不熄;思考时,必须要对思考的对象发生“兴趣”,不断地刺激它,并且要持之久远不可懈怠。思考兴趣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是纯粹客观性的;一是主观性的。后者是在有关自我的事件时引发了思考的兴趣;前者是对宇宙万物发生兴趣,这一类人之所以思考,就如同我们的呼吸一般,纯属生理的自然现象,当然,这类人并不多见,连一般的所谓学者,真正在思考的,为数也少得可怜。

思考和读书在精神上的作用,可说是大异其趣,其距离之大,恐令人难以置信。本来人类的头脑就有着个别的差异,有的人喜爱读书,有的人迷于沉思,再加上前述的距离,使得这原有的差异,越发扩大起来。读书的时候,精神的一切活动全为书本所支配,随书本之喜而喜,随书本之忧而忧,此正如把印章盖在封蜡上一样,其喜怒哀乐的情绪,原不属于自己的精神所有。思考时则不然,在思考的瞬间,精神和外界完全隔绝,随着自己的思考而活动,它不像读书,被别人特定的思想所控制,而是按照当事者的禀性和当时的心情,供应一些资料和情绪而已。所以,一天到晚沉浸于书中的人,他的精神弹力便要消失殆尽了,这就和长时期被重物所压的弹簧一般、它的弹力必定会消失的。

你如果想做个没有个性没有思想的动物,去当个“蛀书虫”确是不二法门。大概说来,一般“博闻多识”的人,大半都无较佳的才慧,他们的著作所以不能成功的道理,正是因为一味死读的关系。这类人正如波普所云:“只是想做个读者,不想当作者。”

所谓“学者”是指那些成天研究书本的人;思想家、发明家、天才以及其他人类的“恩人”,则是直接去读“宇宙万物”。

严格说来,有他本身根本思想的人,才有真理和生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有对自己的根本思想,才能真正彻底的理解,从书中阅读别人的思想,只是捡拾他人的牙慧或残渣而已。

经阅读后所了解的思想,好像考古学家从化石来推断上古植物一样,是各凭所据;从自己心中所涌出的思想,则犹似面对着盛开的花朵来研究植物一般,科学而客观。

读书不过是自己思考的代用物而已。我们只可以把书本当做“引绳”,阅读时依赖他人把自己的思想导向某方面。但话说回来,有很多书籍非但无益,而且还会引导我们走向邪路,如果轻易被它们诱惑的话,我们势必陷入深渊歧途不可。所以,我们心中要有个“守护神”,靠他来指示迷津,引向正道。这个守护神,只有能够正确思考的人才有之。就是说,唯有能自由而正当思索的人,才可发现精神上的康庄大道。所以,我们最好在思想的源泉停滞之时,才去读书。思想源流的停滞,连最好的头脑也经常有此现象。不如此,而手不释卷地孜孜勤读,把自己的思想放逐到僻静的角落,这对思想的圣灵实是罪过。这类人正如一些不得要领的学画者,成天看肴于枯的植物标本,或铜版雕刻的风景,而把大自然的景物置于脑后一样。

思考的人往往会发现一种现象:他搜索枯肠,绞尽脑汁,经长时间研究所获得的真理或见解,闲来不经意地翻开书本来看,原来这些论调,别人早已发掘到了。泄气?失望?大可不必。这个真理或见解是经过你自己的思考而获得的,其价值自非寻常可比。惟是如此,才更能证明该种真理或见解的正确性,它的理论才更能为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如是,你成了该真理的一员生力军,这个真理也成了人类思想体系的一支。并且,它不像一般读来的理论,只是浮光掠影而已,它在你的脑海中已根深蒂固,永远不会消逝。

自己思索的人,他的意见以后可能被举为权威的例证。这时候的“权威”和一般书籍哲学家所据以为“权威”的情形不同。前者的意见和他自身有着强而有力的连结;后者不过是搜集整理归纳别人的意见。它就好像是用些不知名的材料所做成的自动木偶一样,而前者与之相比,则是个活脱脱的生人,因为它是从外界在“思考之心”中植下胚胎,经过受胎、妊娠、分娩等过程而产生出来的。

靠着学习得来的真理,就好像义手、义脚、义齿或蜡制鼻子及利用皮肤移植术等,附着在身体的器官一样也许还不如它们来得逼真。而自己所思索得来的真理,则好像自然的身体四肢,确确实实属于自己所有。哲学家和一般学者的最大分野在此。由是之故,他们在精神上的收获也大异其趣。哲学家有如一个画师以正确的光影、适当的比例、调和的色彩,画出一幅动人的杰作。而学者呢?他只是把各种色料加以系统的排列而已,它酷似一个大的调色板,既无变化也不调和,更没有丝毫意味。

读书是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尽管它不见得是严密紧凑,但总是个有脉络可寻的总体,我们可赖它向某种体系开展,比起看书吸收他人的思想,可说是利多害少。为什么呢?因为后者的思想是从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而得来,属于别人的体系,别人的色彩。它不能像自己思考的人,已把自己的知识、个性、见解等融合成一个总体、他的脑子里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思想纷然杂陈,显得混乱不堪,这种思想的过度拥挤状态,攫夺了一个人的正确观察力,也使人失去主见,并且很可能导致精神秩序的紊乱,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在所有的学者身上都可发现。所以,在健全的理解力和正当的批判力等方面来说,这类人远不如那些所学无几的人。

以读书终其一生的人,他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汲取而得,他们有如阅读了许多山水、游记之类的书籍,对于某地或某国的有关知识虽可粗枝大叶地说出来,但是甲地和乙地是如何地联络?人文、物产、习俗又是如何等等,则说不上来。反之,以思考终其一生的人,就像土生土长的父老,一打开话匣子便能把本地事事物物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事实或传说和事物的总体关系等,如数家珍般地道出来。

(0)

相关推荐

  • 徐强:教育断想

    徐强:教育断想

  •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一种自欺欺人

    一个人只要还没有彻悟宇宙终极真理,他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被外界洗脑的过程,他就是一个思想和观念的奴隶,他就是不自由的. 就像<自私的基因>里边说的,我们都是是基因的生存机器. 什么" ...

  • 爱亚:像风一样,心要自由,梦才能自由

    一直在追逐自由的人生 不喜欢被强迫.约束和看别人的眼色 喜欢燕子的游弋.云朵的飘移 山野的柔风,林荫的空气 人们总说"身不由己" 社会有太多的规矩.太多的现实.太多的不快 总是远离 ...

  • 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

    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 人们常把自己视野的边界当成是世界的边界.因为自己感受不到/看不见,就当它们不存在,这就相当于把自己关在了一座牢笼里,这就是思维的牢笼,也是认知的监狱.多少人都 ...

  • 叔本华 | 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

    叔本华从小孤僻,傲慢,喜怒无常,并带点神经质.他对自己的哲学也极为自负,声称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会震撼整个欧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却常常受人冷落.他的一生不算风光,直到1853年时,他的哲学思想才被 ...

  • 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阿德勒说:没有一个人是住在客观的世界里,  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各自赋予其意义的主观的世界. 每个人都被自己的思维牢牢的禁锢其中,都活在各自自以为是的认知世界中,打开自己的认知边界的途径和方法非常非常多, ...

  • 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

    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阿德勒说:没有一个人是住在客观的世界里,  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各自赋予其意义的主观的世界. 每个人都被自己的思维牢牢的禁锢其中,都活在各自自以为是的认知世界 ...

  • 叔本华曾说: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

    叔本华曾说: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人与人最本质的差别,不在于物质上的富足与匮乏,而在于思维和认知上的差异.   认知水平越高,越能看透事物本质,做出理性 ...

  • 王朔:叔本华,你贵姓?

    每天晚上我都睡得很晚,不是不困,而是不想睡,强迫自己不要睡.我似乎得了强迫症,我很忧郁. 因为我总觉得一天什么都没干就这么过去了,实在不甘心!于是我就尽量延长这一天的时间.我真是个有志气的人,我很欣慰 ...

  • 叔本华:人生的前40年是正文,后30年是注释

    孔子说:"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四十岁为分水岭,人生大致分为两个不同阶段.对于这两个阶段,叔本 ...

  • 叔本华:不要对人生多提要求

    不要对人生多提要求 文|叔本华 虚荣是人性的弱点 虚荣恰如贪婪,都是一味追求手段,却忘了目的. 我们抚摸猫,猫就发出满足的咕噜声,无一例外:同样,听到赞扬,尤其是搔到自命不凡之痒处的赞扬,人人欢喜满面 ...

  • 叔本华:为陈年往事懊恼、为未来忧心忡忡,都是愚蠢的

    玛利亚 纯音乐 - 世界一流金牌小号 埃迪 卡鲁索 Arthur Schopenhauer 魏韶华|绘 愉快度过每一天 文:叔本华 图:Mary Fedden 建房的工匠对房子的总体规划也许一无所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