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外形运动"与"内气运动"是否需要一致?

今天我们一起做个自体试验:

请你站定身体伸出一只手臂,尝试前推一人或重物。你可以让劲力起于肩,达于手,为第一层功力;或起于丹田达于手,为第二层功力;或起于脚底达于手,为第三层功力。暂不必加意念之假借、放大、位移、虚实平衡等因素。

由于手上的接触点会产生反作用力,直接前推力与反作用力会在手掌、前臂、及大臂三节间留滞,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更大的时候,三个关节:手腕、肘关节、肩关节明显会受到挤压,进而不得不造成肘关节的弯曲。这是近于蛮力的范畴,但凡练过一段太极拳的人都不会这么干的。

换个方式,你劲出丹田,就是身体整体的力了,身体的力要"过肩"才能到达手臂,进而达于手上的接触点。注意,由于肩关节是"球窝关节",一球一窝的最佳连接与传递能量方式是相互反向旋转,有点像汽车引擎里齿轮咬合传递能量的道理。直接的硬传递会伤肩,太极人亦不为之。

身躯左右旋转皆可,肩关节轴则反向应之,传到在手上就是顺逆缠丝了,所以我深信陈兆奎老先生的一句话:"各家太极拳都有缠丝劲⋯⋯。"因为这是身体自然为之的选择。只是可大可小,可强可弱。当然你想用第三层功力也可以,即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现在我们关注整个手臂的感觉。你可以让肩关节顺缠或逆缠,接身体之力一路旋转至手掌,或从手掌反向旋转回到肩上。这时你通常还是推不动对方的,因为你自己的手臂是僵化的,被自已给缠"死"了。现在我们稍微改变一点方法,请你用思想意念在整个手臂顺缠或逆缠的同时,让中节一一即小臂部分实施反旋,(只是意念的工作,并未形于外)一一结果是对方会被轻易的推动或掀起来。为什么?因为你的手臂是内通的,力量可以传得过去。

这个试验告诉我什么呢?

1)身体与四肢因螺旋缠丝运动,优化了躯体与四肢的物理传递效果,

2)与人接触点也会因为手臂的旋转而持续变化令对手不易防守。(手臂上的螺旋缠丝还有更多的技击之用。)

3)四肢本体和身体内部的传递需要的是空、松的环境,便于气血能量的运行,而非肌肉骨骼的拧转传递。

至此,本文题目:太极拳"外形运动"与"内气运动"是否一致?应该有了基本的答案,即他们应是不同的。读者或许有自己的见解和答案,欢迎留言讨论!

下一篇将会对具体的训练方法做进一步探讨。

(半生太极缘,喜交新朋友。有用即拿去,敬请点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