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太后“天花”帮,麻子皇帝名扬天下
清朝,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因为处于一个相对较近的年代,大家可能很有印象。但是有所不知的是,在这个朝代建立初期,却遭遇了女这部萝莉史上前所未有的危机,那就是天花。天花:痘病毒在细胞的胞质内进行复制,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受染者发病后皮肤出现丘疹,然后转化为水疱及脓疱。病毒多数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产生肉眼可见的痘疱样病损。
在医学上讲,天花是一古代的一种疑难杂症,一旦患上天花,基本上难逃一死。但是,经过人类的资额按抗体的演变,这种病症大规模发生的概率并不大,因此也就没有史料对这样的事件进行过记载。清朝皇家原本为女真人,常年生活在关外,由于关外的气候寒冷,病毒等不易传播,然而在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清王朝从此奠基在北京城,这就在地理上进行了大范围的向南迁移。最终酿成了清朝初年,贵族们最不堪回首的天花杀人事例。
天花的流行,已影响到八旗人丁的数量与质量。皇室族谱《玉牒》对此的记载令人触目惊心:顺治生有8个阿哥,其中4个早亡,6个格格竟只剩一个;康熙共有35个皇子,其中15个早亡,25个公主则死了13个。其他皇室成员的子女死的则更多。所以,防天花,实际上已经成为清朝立国的国策之一。
清朝入关前,统治者就颁布了很多法令,规定一旦疫情发生,必须立即将疫区封锁,已经出痘的人严禁出走,那些在疫区内没出过痘的人,一律迁往偏远地区隔离,否则官府要追究责任,甚至以死论罪。
众所周知,顺治爱妃董鄂妃之死源于自己的亲生骨肉不到两岁便死于非命。而这个幼童的死因,就是在清朝初期让人闻风丧胆的天花。事实上,据不完全的数据统计,在清朝初期甚至是中期,有大量的皇家新生儿因为天花而一命呜呼。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他安排吴良辅出家为僧。这天他亲临悯忠寺观看吴良辅出家仪式。归来的当晚即染上天花,发起高烧来。他预感病体沉重,势将不支,初六日深夜急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及原内阁学士麻勒吉入养心殿,口授遗诏。王熙、麻勒吉二人退至乾清门下西围屏内,以初七一天的时间撰拟。一共三次进给皇上预览,皇帝三次亲自斟酌,刚到晚上才决定。当夜,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与世长辞了。
康熙也得过天花,但是奇迹般的好了,因此留下了一脸的麻子。
爱新觉罗玄烨本来没什么机会被立为储君的。顺治帝24岁病逝前,想不遵祖制,以从兄弟为继承人。但他的愿望没有实现。最后由顺治帝与孝庄太后、诸王、大臣等商量,决定由皇三子玄烨来继承皇位。这样一来,玄烨就继承了皇位。
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天花。在考虑继承人的时候,顺治帝比较喜欢次子福全,想立为储君,而孝庄皇太后则坚持立第三子玄烨。
玄烨在他刚刚出生不久,就被送到西华门外的避痘处避痘。尽管层层设防,处处小心,不到两岁的时候,玄烨还是染上了天花。值得庆幸的是,在乳母孙氏的悉心照料下痊愈,虽然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点点麻点。
立福全还是立玄烨?病中的顺治帝决定派人去征询他一向敬重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结果,汤若望力主立玄烨为储君,理由很简单,但在此时却无可辩驳—玄烨出过天花。
于是顺治皇帝遗命,立不足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继承皇位。他就是清朝第一位“麻子皇帝”康熙。从此也开创了大清盛世。
乾隆生母是钮祜禄氏,虽然算不上贵族但是也是一位有资格入宫的满族大姓家的女子。可是进了宫也不一定,就会立马获得恩宠大富大贵。当时的钮祜禄氏进了贝勒府,做的都是一些粗使丫头做的事情,而且平时连贝勒爷的面都见不到,就这样过了五六年。
然而,就在她19岁的那年,等来了她人生中最好的机会。贝勒爷得了传染病,而且病得很重。这个时候,平时围绕在贝勒爷身边的美女唯恐避之不及。钮祜禄氏作为最下等的丫鬟,自告奋勇去照顾贝勒爷。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不发达,这可是相当危险的,因为说不好就也会被传染上时疫。
就是这两个月的悉心照顾,贝勒爷不光身体痊愈了而且钮祜禄氏也怀上了身孕。从此之后,便平步青云坐到了熹妃的位置上。命运似乎对她格外眷顾,等到她生的皇子乾隆继位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尊钮祜禄氏为太后。人们都说她的命可真好,殊不知这一切不光是她努力的结果,还是她用生命换来的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历4月27日)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
《清穆宗实录》中提到过同治皇帝在上谕中自谓“朕于本月遇有天花之喜”,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也认为同治帝实系患痘,“外传花柳毒者非也”。另外,曾任同治帝师傅、时任弘德殿行走的翁同龢在日记中也记录了同治帝患的是天花。
一百年以后,人们在清宫秘档中发现了当时御医记录下来的皇帝“医案”,这份档案上详细记录了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三十日发现出痘,到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驾崩,每天御医顾德立、庄守和诊断用药的全过程。其间共历时三十七天,每天诊视少则一二次,多则三四次,每次诊断脉案及用药方均有详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