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不得善终的李善长
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为朝廷立下大功劳的臣子会被皇帝赏赐免死金牌。免死金牌又名丹书铁券,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丹书是用朱砂写字,而朱砂是皇帝批阅奏折时专用物品,其他人禁止使用。铁券就是用铁制的凭证,形状一般是圆筒瓦形。免死金牌分左右两份,左边由臣子保存,右边则放在皇室内府,这是为了防止伪造,如若出现意外,可以左右两券合在一起,校正真假。现存最早的铁券,是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五代吴越国王钱镠铁券,已千余年历史,据报道,这道铁券是公元896年,唐昭宗为嘉奖吴越王钱镠讨伐董昌有功,特颁赐于钱镠的。
最早的“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特权,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中,不乏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人。宋代时,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中谋得皇位,为了安抚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孙,赐柴氏“丹书铁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获公爵、侯爵封号,并被赐予“金书铁券”,但是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未能善终。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者甚多,但李善长仍然如故。御史台缺中丞,李善长暂理御史台事务,多次向太祖提出建议。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发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父子实为胡惟庸的党羽,明太祖下诏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但李善长没有表示感谢,朱元璋因而怀恨在心。公元1390年,胡惟庸案已过十年,御史往事重提,李善长及其妻女弟侄共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据说,临死之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却不为所动,只说了一句,你没看到上面刻的字吗?原来,金牌上还有九个字,“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其实,免死金牌根本没有“免死”功能,如果犯了谋逆死罪,难道皇帝真会放过你?如果你有实力,就算犯有死罪,皇帝也不敢轻易得罪。总而言之,免死金牌不过是皇帝平衡政权的工具而已。
李善长,从小就喜爱读书,有智慧和谋略,通晓法家学说,预计事情,大多被他说中。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年高有德之人,并对他以礼相待,并将他留下掌管文史书籍。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占滁州,成为朱元璋的参谋,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并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称帝,以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参与决定军国大事,其他仍然如故。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说道:“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朱元璋还把他的儿子李祺招为驸马,李善长和老朱成了亲家。以李善长的特殊身份和他在朝野积累的深挚势力,除了皇帝,满朝文武谁能将他扳倒呢?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非要置七十七岁的李善长死地呢?这是根据权力学原则。最高统治者与属下之间需要一个权力空白区,这时最高统治者在心理上才会认为安然,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句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堪称这条道理最形象的阐释。因为太近,别人总担心你会不会随意马虎跨过那条太短的距离,并取而代之。所以太近则生疑,生疑则要吃人。而作为明太祖同乡、故友、勋臣、亲家的李丞相的不幸就是这个离朱元璋太近的人。朱元璋的发家史,李善长最清楚。朱元璋搭建的新的政治权力结构中,李善长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作为淮西集团领袖的李善长,故旧戚党布满朝堂,势力千头万绪……
有人会说,李善长和那个信国公汤和一样,不是老早就退休了吗?他还有什么会惹朱元璋猜疑的呢?对此,明末顾起元一言中的:“信国(汤和)之谨厚,上所信也。公之智略,上所疑也。疑而欲远迹以自引,则益厚其疑。”顾起元的意思是,汤和本来就是个忠诚人,其谦退只会让朱元璋高兴,而不会产生困惑,而李善长就不行了,他是以算计人起家的,所以他的谦退只会被认为是老谋深算者的一时韬晦之计,越这样越让人不宁神。顾起元分析得很对,但他忘了李善长与汤和的退休是不一样的。汤和退休是他从政坛上的完全隐退,而李善长是不一样的,他即使从朝堂上消失了,但其影响照样一目了然的。
实际上在大封功臣之前,朱元璋就已经对李善长不满了,几回当着大臣的面说李善长无相才。《明史》论述朱元璋和李善长关系演变时应用的是这样一些句子:“帝始稍厌之”,“帝衔之”,“帝怒”……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很早的时刻,在李善长家族还有着外面风光的时刻,杀机就开始在他头顶盘旋。只不过,皇帝也是人,他在杀心盈怀的时刻,可能难免想起了昔时的患难与共,想起了这小我的各种功劳和苦劳,更可能还有很多的现实考量,毕竟杀开国第一文臣、宰相,经常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许恰是拖了这么久,直到李善长77岁,朱元璋才下定决心的原因。
《明史》为了彰显李善长之罪,说“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贵富极,意稍骄”如此,李善长性格上的这种缺陷,或许确实有,但这肯定不是他不得好死的根本原因。李善长之所以会落得如斯悲凉的下场,只是因为他离朱元璋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