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B级恐怖片,绝了

有一种怪物,它吃人、杀戮、嗜血。平时潜藏在黑暗之中悄无声息,就像最高级的猎人,凝神聚气,不动声色,但当你看见它时,它已经滴着口水站在你面前了。

但也有一种怪物,无形、无声,你看不见也摸不着,就静静地存在于光天化日之下,甚至,就站在你的身边。面不改色心不跳地与你谈笑风生,但在关键时刻突然暴起伤人,你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已经尸横当场了。

这两种怪物,哪一种更恐怖?

当我们谈起美国大片中的怪物,大脑里首当其冲浮现出的形象,是异形

1979年雷德利·斯科特凭借紧张刺激的剧情、出色的视听效果、骇人的形象设计,塑造了一代影史经典,也塑造了一代人的噩梦。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在异形叱咤银幕的3年后,一部小成本的怪物电影横空出世了。那就是由B级片大师约翰·卡朋特1982年制作的《怪形》。这部电影分别在豆瓣和IMDB上取得了7.9和8.1的不俗评分。

由于异形、怪形二者的中文译名相仿,并且本着先来后到的原则,使得后者看似是对前者的拙劣模仿。很多人看到片名就会从心底产生抵触感,毕竟异形已经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单从名称上来看,“异形”的英文原名远没有它的中文译名出彩,异形的英文是“Alien”,直译过来就是“外星人”的意思。但怪形的英文名则相当有趣,叫做“The thing”,直译过来就是“它”,或者“那东西”

相较之下,《怪形》在标题上更先声夺人,那种扑朔迷离、神秘未知的氛围一下子就凸现了出来,令人不寒而栗。

再看怪物设定上,异形就是那种传统的怪物。但怪形却不落窠臼,它甚至没有一个具体的形态,看起来就像是一团烂肉。

但是这团烂肉却大有城府。怪形同样是来自太空的外星生命体,它们有着超常的智慧,极善模仿。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细胞结构来变成想要的大小与形状。并且还能在思维和语言上做到与它的模仿体无二。

这是个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在特定的环境下,你最好的朋友、你的家人,都可能已经被这种拟态生物替换了,而你却蒙在鼓里,自以为身边都是亲朋好友,实则他们甚至都不是人。

并且,它的生命力和增殖能力也很强,可以从一个单细胞于短时间内进化成完整的个体,直至完全替换掉他们所模仿的那个种群。

而怪形也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星球。

在影片《怪形》中,美国科考队员于南极挖出了一具外星生物的遗体。由于天气恶劣,大雪封山,他们无法与外界交流,交通也十分不便。在这样的情况下,队员们决定对这具外星生物的尸体进行解剖研究。

只是这具他们认为已经死透了的躯体,由于脱离了严冰,马上就恢复了行动能力,并迅速杀死了科考队中的一个成员,变形成他的样子,和科考队一起生活。

直到科考队发现了异象,并迅速消灭了这个伪装体。只是他们不能确定的是,现在是否有其他人也被替换了。

怀疑的风波在这片与世隔绝的冰原上愈演愈烈,个人恩仇与集体利益交织,科考队内部开始自相残杀。

直到最后,只剩下两个人。他们在南极的永夜里怀疑着对方。究竟谁才是人,谁才是怪物?影片的最后并没有直接点明,给观众们留下了无限的畅想空间。

抛开如此精彩的剧情与设定不谈,《怪形》的拍摄手法亦令人拍案叫绝。

全片没有一个女性角色,这就使得它不同于以往的怪物片,充斥着女主角声嘶力竭的尖叫与男主角英雄救美的壮举。《怪形》不需要用性别来吸引观众,它的恐怖是至始至终贯穿整部电影的。

在化妆与特技上,《怪形》可谓是当时的业界标杆。全片没有用到过电脑技术,全靠模型师一双巧手,实打实地制作出如此恶心逼真的怪物。

在背景音乐的运用上,导演只选择采用单一的鼓声。单一,却不单调。这种大音希声式的音乐,更有助于氛围的营造与叙事的集中。真正令人恐惧的,往往不是尖锐刺耳的音效,而是令人窒息的死寂。

《怪形》借怪物的外衣,巧妙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那层一触即破的心理防线,暗喻了人类的死亡永远是内因造成的,毕竟最恐怖的怪物,就是怀疑。

2011年《怪形》有一部前传电影,尽管特效进步了,但它却再也没能复原它1982年的祖先那种人人自危、草木皆兵的氛围,因此收效并不显著。

无论如何,就这部1982年的怪物电影而言,《怪形》不应该被人忽视,甚至应该被拔高到与异形相同的层次。

总有人类会为怪物买单。

----

原创:丧钟本钟(感谢)

编辑校正:慢慢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