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之三十五,崧泽艺术
技术的进步来自于艺术的追求,人类如果没有对艺术的追求,估计还是猴子,就算下到了地面,还是得回到树上去。
如果不是为了臭美,很难想像古人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功夫在石头上钻孔,而那时候还没有发现比石头更硬的物质。钻孔最早应该是在骨器和蚌器,是为了把这些小玩意串到一起,挂在脖子上,宗教的意义比较大,而宗教和艺术本来是一回事。后来这种技术应用到石器上,不断提高,超越了艺术的范畴。
骨器、牙器、角器
这把石镰的孔就是用两面对钻的管钻穿孔技术,今天看起来,更像一件艺术品。
今天的书法已经发展为一门艺术,而源头可能要追溯到马家浜和崧泽时期:
这些刻画符号肯定不是文字,甚至不能说是原始文字。如果有机会将某件五六千年前的陶器拿在手上,凝视这个符号,或许能产生和古人的共鸣,这大概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商周时期,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的以“鼎、豆、壶”组合而成的礼器、祭器就是渊源于东南沿海地区,也就是马家浜文化到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一系。鼎,在马家浜时期是釜,后来加上三个脚,发展为三足鼎,后来成为国之重器;豆,后来可能发展为簋,鼎和簋的组合成为周礼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壶,到今天还在使用,大概是历史最悠久的陶器,也是最有艺术范的陶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