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厂记忆,十七
躲猫猫
前几年发生过荒唐的躲猫猫事件,躲猫猫是一个游戏,还有一个游戏叫捉迷藏,是把一个人的眼睛蒙起来,去找其他人,所以也叫摸瞎子,这二个游戏有时候被混为一谈,但很可能是不同的二个游戏。摸瞎子我们小时候也玩过,不怎么流行,而躲猫猫游戏,启海话里读成卞洋猫,曾经流行过一阵。
游戏者分两拨,需要有各自的据点,中心街的二个据点是固定的,是二根电线木头。一根在前进中学的东北角,一根在三厂东菜场的东首,当时边上是一个老牛场,我印象中,那个老牛场后来改为养猪,再后来改成一个公共厕所。(其他街道的孩子把据点放在哪里,我不知道。)
最早的时候,电线杆是木头的,所以我们习惯叫电线木头,那时候老师向学生提问,如果一直不回答,老师就会说:你怎么像一根电线木头的!不知道哪一年,木头被放倒,来了几辆吊车,竖起了水泥的电线杆,笔直笔直,而且很高,直插天际,很让我们自豪,感觉跨越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到美国出差,看到那儿的电线杆全是木头的,颇为惊讶,接我的那位上海裔同事告诉我,美国人尽量使用天然的东西,和国内不同
。
游戏中,进攻的一方必须先牺牲一位同伴,让防守方抓回去,关到对方的那根电线木头下,也就是对方的据点里。然后进攻方可以全体离开据点,利用速度逃往四面八方,也就是躲起来(所以叫躲猫猫),然后突然冲出来,把对方据点里的同伴救出来。抓获,一般碰到背就可以,但有时候也需要抱住,看规则如何定,而救人只要碰到同伴的手就可以。如果进攻方所有的人都被抓获,攻守易位。
这个游戏,一般情况下,攻守易位的速度挺快,因为救人者往往会直接冲向对方据点,很容易被抓获。但有时候,进攻方有一二个身手矫捷的人,会跑得远远的,绕一大圈,再从一个意想不到的位置冲出来,让防守方出其不意,能把对手据点里的同伴全部解救出来,再冲回本方据点。这个大概要算这个游戏的高潮了,防守方的队员就会互相埋怨,再准备下一次的防守。
有那么一次,参加游戏的人很多,进攻方几乎所有人都被抓(包括我),只有一个队员还不见踪影,偏偏他并不是所谓身手矫捷的那种,但他确实是我们最后的希望。天色渐渐暗了,他久久不出现,气氛陡然紧张起来。防守方人手够多,把守住每个可能的小路口,还有游动的力量,随时准备增援。而我们这一方,手牵手,一直排到了二根电线木头的中间位置,四处张望,一旦救人者冲出来,这个队伍会快速移往那个方向,接应队友,迎接高潮的到来。
下班时间已到,家长陆陆续续经过,看到这个架势,也不多话,回家去准备晚饭。
夕阳西下,那哥们还是没有出现,有些手脚利索的家长已经做好晚饭,来到边上,一声断喝:“洋泡几,回转吃饭去!”于是就有小朋友垂头丧气地跟着家长回去了。我们的队伍渐渐缩短,防守方的人手也不断减少。我家就在边上,还多坚持了一会,最终也被我奶奶叫回去了。一直到所有人都散去,那哥们最终没有出现,成了那天晚上所有参加者嘴里的“小乌鸡”
。
第二天,终于见到他,原因很简单,他妈妈下班早,当他溜到一条巷子里,正好被他妈妈撞到,当时就被拎回去了,那时候又没有手机电话BB机,无法通知到任何人,而且他更以为我们不会等他多久,应该很快会再开一局,或者直接解散。
没有任何人怪罪他,事实上大家最后都被相同的原因叫回家了,我们都能理解他的处境,再说小孩子之间没有隔夜的仇,于是该干嘛还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