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邗沟泗水,第三天
第三天,2015年8月9日,泰兴汉庭酒店->扬州邗江区->江都->高邮如家酒店,145km
早晨8点出发,今天前往邗江的入江口,本次骑行的主题是“骑行邗江泗水”,前二天算是准备活动,是热身,今天可以进入主题,这样需要多绕行40多公里。
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之前,东南地区和中原诸州无自然的水道直接相通,南船北上,由长江入黄海,由云梯关溯淮河而上,至淮阴故城,向北可由泗水而达齐鲁。从如皋县城东沿海岸北上,没有想像中的那么远,但对于战国年代的人来说很远,应该是绕了原路,又要冒入海航行的风险。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从今扬州市西长江边向东北开凿航道,沿途拓沟穿湖至射阳湖,至淮安旧城北五里与淮河连接。这条航道,大半利用天然湖泊沟通,史称邗沟东道。当时因邗沟底高,淮河底低,为防邗沟水尽泄入淮,故于沟、河相接处设埝,因地处北辰坊,故名北辰堰,后称之为“末口”。
邗沟在东汉开始受到重视,但技术尚未成熟。其实在战国时期中国已经有一些非常好的水利工程,比如都江堰、郑国渠和秦统一以后修建的灵渠,但这些工程都是依托山区的,能够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但在平原地区修建运河的技术显然与此不同,汉代的技术人员还没有摸到门道,所以邗沟的运行和维护并不理想。到三国时期,工程人员开始掌握平原水利工程的技术,在巢湖一带改进了芍陂水利工程,非常成功,但邗沟一时为孙曹兵争之地,这一新技术没有应用到邗沟。一直到东晋时,邗沟渠化堰坝开始出现。当时引江水的方法是引江潮,潮涨时水从坝上溢流或有单闸,开门引潮,闭门蓄水。接着就是南北朝时期,扬州和徐州再度成为兵争之地,但随着衣冠南渡,东南地区得到开发,邗沟的进一步发展成为现实的需要。
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江”。这是在旧有基础上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大,逐步形成了后代运河的规模。邗沟南端水源开发最初是疏浚塘陂,引水济运,但常淤塞。当时邗沟运道自淮阴至邵伯350里,其中邵伯至瓜洲90里,都是平水不流动,有堰坝控制,自淮安至扬州水程要四五日。邗沟北流河段,河床坡度较陡,流速较大,夏季水大时,逆水船不易上行,因此北端修建北神堰,位置为古末口,主要以堰闸调节湖水。这次工程最大,分四段进行。605年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的山阳(今淮安)。同年疏通扩大了邗沟旧道,南起江都,北至山阳。608年从通济渠向北延伸。
唐代,长江中的沙洲扩大,并与北岸相连。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在扬子镇以南接开伊娄河,经瓜洲入江。从此,瓜洲运口与仪征运口并用。从唐朝开始,江南地区得到大规模开发,并在唐朝中后期超越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区。邗沟所在的大运河变得越来越重要。
北宋时期,在邗沟上建有数十处闸、坝、涵等建筑物,并且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复闸。宋代修治加快,重点在解决淮河所带来的风险问题,进入邗沟工程修筑至运输管理的鼎盛时期。经过修建,这段运河的堤身用巨石修了十个滚水堰,堤上植树,还陆续在堤身开水闸石涵洞,引水灌堤东农田。北宋末年运河堤已普遍修筑,堤上大量修筑漏池闸,控制蓄泄,河堤上已有斗门、水闸79座,其数量不下于明清两代,岁漕六百至八百万石。南宋由于金人多次南侵,这段运河骤然衰落。
元代开通京杭运河,邗沟成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仪征,北口仍在淮安北,这段运河虽较残破但对后期拓展大运河还是有利用价值的。元末明初,进入鼎盛时期。据史册记载,当时“江南全省,糟米什项居天下强半。”加上南北商货,运输量更大。这些物资,或由末口过闸入淮,或由末口车盘至清江浦入淮,明永乐十三年进一步开拓故沙河后,伏秋高水季节,漕舟商船,由故沙河行驶,枯水时期,仍由末口过闸,或由五坝车盘入淮,直至黄河(即原淮河)改道草湾新河北徙,末口、五坝才完成了转运使命。
上午依然沿S336、也就是沿江公路往西。
此处转到S356,前往邗江入江口,不然直走江都,路可以近很多,但看不到入江口。
11:50到大运河桥,这是京杭大运河的江北段距离长江最近的一座桥,在上面拍照留影。
入江口在另一个方向
下桥后,转了一会,才找到前往江边的小路,古邗沟的入江口不在这个位置,古邗口可能在仪征附近,所以这儿不能叫邗口,今天也没有邗口这个地名了。距江边还有一小段路,但被一个堆场占据了,而且还有一条黑狗挡住了去路,我们只能走到此处。
江对面是镇江,可以看到焦山的万佛塔。当年潘越二岁时,我们去焦山玩,我抱着潘越登上万佛塔,之前我从来没有恐高的感觉,但那次抱着潘越探头出去时,突然一阵头晕,赶紧缩回头来,一个人的感觉和抱着儿子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现在儿子已经可以和我一起骑行千里了。
当年白居易被贬到江南时,顺着泗水、邗沟来到此处,心情无比沉重,写下了一首《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不过白诗人到了杭州后修了著名的白堤,之后又任职苏州,对江南有了真实的感受,晚年写了忆江南三阙,其中之一这样写的: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从江边出来,我们到施桥村的一个面摊简单吃了午饭,饭后沿邗沟往北,快到G40的高架桥下时,潘越的轮胎又被戳破了,同时天上下起一阵急雨。我在桥下找到一辆电动三轮车,过去把潘越连人带车接上,送到前面一个修车铺。修车的女师傅手脚麻利,很快找到扎在轮胎上的钉子,再把内胎补好,雨也停了。
原计划去看看邗沟大王庙,需要多绕几公里,看这天气,放弃了。相传这个庙始建于汉,供奉的是吴王夫差,清康熙年间曾重修。据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扬州画舫录》称:“正位为吴王夫差像,副位为汉吴王濞像”,至于增加副位吴王刘濞的理由,《画舫录》又云:“自茱萸湾通海陵,如皋、磻溪,此吴王濞所开之河,今运盐道也。”这条运盐道和江南的那一条盐铁塘应该是对应的,是今天横贯扬州、泰州和南通的老通杨运河,今天如皋境内的龙游河被如皋人视为母亲河,龙游河水就来自于这条老通杨运河,又滋润了著名的水绘园。
大王庙的殿内神台上供奉着两尊袍带飘逸、古貌岸然的塑像,东为吴王夫差,西为吴王刘濞。夫差、刘濞的结局都不好,供奉他们是为了说明:“曾以恩威遗德泽,不因成败论英雄”。
到江都市区,找到一家捷安特的专卖店,进去买了二条备胎,一天扎破一条轮胎,消耗率很高,公路车对道路的要求有点高。有了二条新备胎,放心不少,其实后来一直到终点,再没有爆胎了。
继续往北,过邵伯镇后,5点钟到达昭关闸,闸下是邵伯湖,粟裕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最后一仗好像就是邵伯阻击战,后来在苏北、鲁南战场很活跃的黄百韬的整编25师,被阻击在邵伯一线,无法北进。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发生了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意外地以八万军队打败前秦的八十万大军,如日中天的前秦瞬间崩溃。在东晋这一边,如泰山压顶的强敌突然崩溃了,便回过头来对付内部,之前的权臣谢安遭到孝武帝司马曜的猜忌,避让到了广陵。公元385年,谢安派人在江都以北的一处湖边筑埭,就是土坝,造福于民。当地官员和百姓把谢安比作西周时的召公,这个马屁显然太大了,同时改原地名步邱为邵伯,古代“邵”和“召”同音,那个湖也被改名为邵伯湖。诗经里说召公在甘棠树下办公,当地的人广为植株甘棠,据说现在还有一棵(后人补栽)隐在邵伯老街之中。所以邵伯镇还有一个别称,名叫“甘棠”或者是“邵伯埭”。谢安当年因病返回南京,不久病死。
这个昭关与伍子胥没有关系,我们骑到这儿又下雨了,一直到高邮南郊。路西就是京杭大运河,一直要陪伴我们到淮安,运河再往西,隔着一道窄窄的长堤,就是一系列的湖泊: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都是当年黄河夺取淮河入海口后,向苏北平原的泄湖,这些湖泊里养了无数的鸭子,本地的咸鸭蛋非常著名。
进高邮市区后,有一片地区在改建,无法通行,我们从小路中绕行,在天黑前到达如家酒店。不知道明天会不会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