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拾粹(5):文化期古玉打孔特征(上)
钻孔是古玉制作的一大难题,在工具简单的文化期,钻孔是一项带有高技术含量的技艺。尤其是新石器早期完全靠人力手工来完成,其难度可想而知。
文化期古玉打孔(不仅仅是“钻”)大约有以下几种工艺形式——
(一)打孔工艺形式
1、刮刻击打磨扩孔
新石器早期的古玉文明从细石器文化发展而来,所以早期的打孔带着细石器的工艺缩影,是真正意义上的“打孔”——刮刻击打后再打磨开扩(参见《古玉学步(51):刮削钻磨巧打孔一孔多艺察古工》和《古玉学步(84):或者钻磨或刮削孔上有开还有扩》)。虽然由于年代太过久远的因素这部分遗存少之又少,但是作为文化期古玉打孔的工艺形式归类,还是不可或缺的。
刮刻击打开孔的工具就是最原始的燧石石核(图1):
图1
刮刻击打开的“孔”最为原始古朴,如果没有打磨开扩的后道工序,其工艺痕迹实在不忍赞美(图2-1)。好在古人也是有审美观念的,几乎必须进行后期的打磨开扩,所以能够遗存刮刻击打开孔那是少之又少了。
图2-1
刮刻击打开孔之后,再经过开扩打磨,原始古朴的开孔风格就呈现出来了。
刮刻磨扩开孔约有两种工艺方式:
①先磨薄后开孔(图2-2A);
②先开孔后磨平(图2-2B)。
图2-2A
图2-2B
2、桯钻打孔
石核除了击刻的功能外,在实际中发现钻磨也是一种有效的作工方式,所以石核发展成了桯钻,工具有了长足的发展——最初的桯钻产生了(图3),虽然这个发展的过程可能经历了上千年(参见《古玉学步(93):古玉钻孔何作工出土桯具露真容》)。
图3-1:红山文化出土玉钻
图3-2:凌家滩遗址出土玉钻
图3-3:石家河文化出土玉钻
工具的革命带来工艺的创新,桯钻打孔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桯钻作工非常耗时耗力,一般都是采取两面对钻的方式进行(图4)。
图4-1
图4-2A
图4-2B
3、管钻打孔
管钻可以将钻芯部分留下,所以是比桯钻更加有效的一种打孔工艺。管钻的作工方式有两种:
①单面钻开孔
单面开孔适合料比较薄的玉器,一面下钻,接近另一面时可以直接击通(图5)。
图5-1:齐家文化玉璧
图5-2:玉璧局部
②双面钻对开孔
双面对开管钻则使用非常广泛(参见《古玉学步(14):钻痕细查考孔中藏奥妙》),是文化期打孔的主要作工方式(图6)。
图6-1
图6-2
图6-3
4、桯、管复合钻
有些时候为了打开一孔,几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想尽一切办法,所以出现少许桯、管复合钻孔的情况。桯、管复合钻约有两种工作方式:
①双面开孔的复合钻。文化期生产效率十分低下、钻具也容易磨损耗尽,所以换钻具是最经常的。但是在同一开孔上换不同钻具却是不多见的,这可能也与匠人的耐心程度相关经常——想尽快钻通,则频繁交换使用桯、管钻工具的结果(图7):管钻的旋磨痕与桯钻的球腔同时留存。
图7
②单面(同一面)开孔的复合钻。单面穿孔又称为牛鼻穿(或者象鼻穿),需要用桯钻或者管钻二次定位,还需要根据孔口的渐变更换桯、管钻的型号(参见《古玉学步(179):古玉工艺牛鼻穿的钻孔技术》和《古玉玩味(68):五千年前古玉珠堪为珠中老鼻祖》),使用复合钻就是最有效的作工方式了(图8)。
图8-1:哈民遗址古玉珠
图8-2:红山文化牛鼻穿
图8-3:良渚文化牛鼻穿
图8-4凌家滩玉人牛鼻穿
5、砣具开孔
用砣具开孔是红山文化勾云形器的独特工艺。关于砣具产生的历史时期分歧比较大,或者有认为红山文化砣具还没有产生。古工最原始的砣具何时产生?这是一个如何采信的问题。这里采信红山说,因为揣测不如考古发掘的实证,红山玉器大量存在的砣具痕迹就是最好的证明,详见《古玉学步(87):砣具起源信哪家采信实物说真话》和《古玉学步(144):古砣痕迹说》余不再赘述。
砣具开孔实际上就是用砣具镂空,镂空其实也是一种较大的开孔,为特殊的开孔。这类的红山器实物数量很多(参见《古玉学步(61):红山镂空砣切磨桯孔薄刃似旋涡》和《古玉学步(65): 红山砣琢良渚人龙山勾转L型》)。不过在一些出土的尚未完工的残件上,更能显示砣具镂空的状态(图9)。
图9:红山文化兽形佩(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