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图雅:评朱剑入选《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中的诗歌

评朱剑入选《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中的诗歌

 图雅

《陀螺》

陀螺很下贱

鞭子抽得越狠

它旋得越欢快

但我比陀螺还要下贱

鞭子抽了我几千年

鞭痕比身上血管还多

比火焰还要惊心

可我说:老虎

也有美丽的花纹

陀螺,是学名,有些地方叫它“下流胚”,这个俗名正好与本诗第一句“下贱”吻合,诗人抓取它越抽越旋得欢的下贱特性来比照“我”。“我比陀螺还要下贱”,这种示丑的勇气,以及最后两句“可我说:老虎/也有美丽的花纹”表现出的精神胜利法,让本诗突显出“我”忍辱负重后的自我解嘲,表达出坚韧、顽强、豁达、开朗的个性。“我”被鞭子抽了几千年,这个“我”是某个人,未免太深入骨髓,那就想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层级吧。这是由小及大的写法。

《磷火》

路经坟场

看见磷火闪烁

朋友说,这是

骨头在发光

是不是

每个人的骨头里

都有一盏

高贵的灯

许多人屈辱地

活了一辈子

死后,才把灯

点亮

生命终结后还可以磷火的形式、以光的形式存在于世,这本身就具有神秘的特质。死亡与阴性物质的关系自古以来似乎一直不曾离开人的思维向度。本诗以“坟场”、“磷火”、“骨头”,营造出一个鬼世界的场景,一个幽微的暗世界,但没有恐怖,没有逃离,而是衍生出一个美好的认知。“每个人的骨头里/都有一盏/高贵的灯”,这个认识和发现已经站住诗的脚了,但诗人并未满足,而是进一步向前推进,抵达中心,将光与人的屈辱联系到了一起,让人读后产生无限的感慨。磷火本身是自然现象,本诗却赋予了它文学之光,予亡魂以慰藉之心。

《南京大屠杀》

墙上

密密麻麻写满

成千上万

死难者的名字

我看了一眼

只看了一眼

就决定离开

头也不回地离开

因为我看到了

一位朋友的名字

当然我知道

只是重名

几乎可以确定

只要再看第二眼

我就会看见

自己的名字

对于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话题、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主题、一个具有民族血泪的记忆,诗人没有用“大合唱”和“广场舞”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以细节推进为主轴,以亲身感受为依托,生动地呈现南京大屠杀对于一个中国人的深重影响,就像犹太人不会忘记奥斯维辛集中营。写重大历史事件不用全景式的鸟瞰,而是以个体的视角来反映,不是以鸿篇巨制来抒写,而是简短的16行来呈现,并取得成功,这不能不说是后口语诗人拥有了极强的表达能力,正在对中国当代诗歌作出卓越贡献。朱剑的《南京大屠杀》在大量同题材作品中显得独特而有震撼力,绝非偶然,与他的世界观、知识储备和对汉语诗歌不断精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囚徒》

在我体内

肋骨的栅栏里

这么多年

一直有一个人

紧紧攥住栏杆

身体无限

往前倾

眺望着外面

流水的岁月

诗歌不拒绝隐喻,不拒绝修辞,本诗的囚徒就是形象化后的自我。在诗歌的过往历史中,无论中外,许多诗人将自我作为主体抒写对象,进行形而上的雕塑,实现再现自我的诉求。本诗描绘的一切极具形象感和画面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受众的共鸣。写自己也是在写大多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囚徒,被自己禁锢着,羁绊着,使得矛盾体的自我经常处于自我纠结之中。本诗用想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理性对于自我的克制与约束。

《夜过小柴旦》

小柴旦,在大地上

确如一只小小的鸡蛋

黑夜中那点灯火

是萤火虫的尾部

黑夜中我们的车轮

仅仅打了一下滑

甚至没有听到那一声破裂

地图上

渗出一滴粘稠的眼泪

极尽一个地方的小也是如此的用心。好诗通常以形象素描来呈现事物本质。从小柴旦这一地名里的“旦”(谐音“蛋”,“旦”曾是“蛋”的简写)到“鸡蛋”到“破裂”,这些词语的内在联系,都是在蛋这个形象上聚拢,这是高级的修辞过程。蛋是小的,外面钙化,内里稀软,小柴旦的形象就这样被定义下来。最后不是蛋液而是眼泪,这样转化并不突兀,更不是败笔,而是打破抒写的任性和思维的惯性,“粘稠”已经保持了与上文在形态属性上的一致,眼泪的比喻加深了诗人对小柴旦的情感浓度,从而表达因小而起怜的情愫。

《鱼》

我万万没有想到

鱼的生命力这么顽强

就在我把鱼放入油锅时

它居然弹跃了一下

还伴随着一声惨叫

——是我发出的

油滴溅到了我的脸上

怎么搞的

明明我已宰杀了它

还扯掉了内脏

明明它已没有了呼吸

难道这世上

真有所谓灵魂这种东西

真有呢,真有呢!

泪眼朦胧中

我看见一丝浅笑

正沿着鱼张着的唇

慢慢消逝

相比朱剑的其它几首,这首最接地气。人与其它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大概就是有触景生情的本能,比如,对弱者的同情,对生命挣扎的惊悸,对灵魂与死亡的敬畏。文学就是将这些情绪、情感表达出来的重要手段,诗歌是最有效的表达形式。本诗在视角切换上做得非常好,“还伴着一声惨叫”,读到这里,读者恐怕都会以为是鱼发出惨叫,这也太超现实。没想到它的下一句是“是我发出的”,由被写对象“鱼”转移到叙述者“我”,这种处理干脆而自然,且造成起伏的艺术效果。后四句令我想起徐江的《猪泪》,这种恍惚处理得也恰如其分。打着超现实的擦边球,并不沉迷于此,在写实的边缘成就诗意。既压住了“水花”,不让诗发飘,又体现出对生命对灵魂的认识高度,能做得这么好,关键是度的掌握。

《两张钞票》

在新疆库车县

龟兹博物馆里

我见到两张钞票

一张面额600万

一张面额1000万

发行于民国某时期

为通货膨胀之产物

生于市场经济时代

对此我并不惊讶

只是花花绿绿的颜色

连同这样的面额

让我起先误以为是冥币

将错就错应该将其

送给某些知识分子

他们怀念民国

不能光哭不烧纸

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可能要错过这一发现。历史中有很多政治、经济、文化元素可以拿来为我所用。本诗到结尾才抖出本义(批判当今知识分子),“他们怀念民国/不能光哭不烧纸”,写得狠,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立场。这是一首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的批判性诗作,但并不是老套的借古讽今,而是就事论事,直逼命门,同时令人捧腹。前几年,在诗歌论坛时代,总听到说“功夫在诗外”,那么本诗也算得上是借力于此吧。让诗歌写得更坚硬、更结实、更有力量,没有一些诗外的功夫(知识的甄别和储备)是不行的。

《投影·在庐山》

正是傍晚

阳光一束一束

斜斜照进树林

仿佛电影院里

颤动的光线

哦,这些树

这些山

我和我的

朋友们

是来自天上的

投影吗

黑夜

降临

我们又将

回到哪里

还有我的诗

它们来自我

生命的投影

傍晚是归返的时段。本诗通过一个旅途的傍晚开启了一个大形象,“我和我的/朋友们/是来自天上的”投影,这样的想象是惊人的,我们只是一个投影,这种自我虚化的认识非常惊人,向虚而生,向着更高的方向仰望,还有比天空更高的吗。我们是投影,我们的实体在天上,这个实体又是谁?诗人没说,留下很大的空间。好诗的好是因为格高,这是被很多前口语诗人忽略的,格的高低说到底是由个体生命成色决定的。本诗有了这个基调,后面两节很自然抹上了形而上的底色,我是天上的投影,诗歌是我的投影,保持了内在逻辑的一贯性,由此及彼,空间感,递进式,都有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西方古老的哲学命题在旅途的傍晚萦绕在诗人的脑海,引来了诗,引来了精神上的一次溯源。

2015年11月29日  草   2015年12月2日   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