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湿药的简单归纳

【广藿香】 《名医别录》

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

气香特异,味微苦。以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生用。

【药性】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应用】

1.湿浊中阻,脘腹痞闷:为芳香化湿浊要药。

2.呕吐:以治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最为捷要。

3.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佩 兰】 《神农本草经》

菊科植物佩兰的干燥地上部分。

气芳香,味微苦。以叶多、色绿、质嫩、香气浓者为佳。

切段,生用。

【药性】辛,平。归脾、胃、肺经。

【功效】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

【应用】

1.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化湿和中之功与藿香相似,治湿阻中焦证,常相须为用

2.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治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等的脾瘅症

3.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

【用法用量】煎服,3~10g。

【苍 术】 《神农本草经》

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者质量最好,故名茅苍术。

茅苍术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北苍术香气较淡,味辛、苦。

以切面朱砂点多、香气浓者为佳。生用或麸炒用。

【药性】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应用】

1.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而致脘腹胀闷,呕恶食少,吐泻乏力,舌苔白腻等症,最为适宜

2.风湿痹痛,脚气痿躄:辛散苦燥,长于祛湿,故痹证湿胜者尤宜

3.风寒感冒:以风寒表证夹湿者最为适宜

4.夜盲,眼目昏涩

【用法用量】煎服,3~9g。

【鉴别用药】苍术、藿香、佩兰均为芳香化湿药,具有化湿之力,用于湿阻中焦证。但苍术苦温燥烈,可燥湿健脾,不仅适用于湿阻中焦,亦可用于其他湿邪泛滥之证;而藿香、佩兰性微温或平,以化湿醒脾为主,多用于湿邪困脾之证。

【厚 朴】 《神农本草经》

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气香,味辛辣、微苦。以皮厚、油性足、断面紫棕色、有小亮星、气味浓厚者为佳。

切丝,生用或姜汁炙用。

【药性】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燥湿,行气,消积,消痰平喘。(既消有形之积,又散无形气滞)

【应用】

1.湿滞伤中,脘痞吐泻:既能燥湿,又能下气除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 

2.食积气滞,腹胀便秘

3.痰饮喘咳

4. 七情郁结,痰气互阻,咽中如有物阻,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亦可取本品燥湿消痰,下气宽中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苦温燥,易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及孕妇当慎用。

【鉴别用药】厚朴、苍术均为化湿药,味辛、苦,性温,具有燥湿之功,常相须为用,治疗湿阻中焦之证。但厚朴以苦味为重,苦降下气消积除胀满,又下气消痰平喘,既可除无形之湿满,又可消有形之实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而苍术辛散温燥为主,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又可祛风湿。

【厚朴花】

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花蕾。

性味苦,微温;归脾、胃经。

功能芳香化湿,理气宽中。适用于脾胃湿阻气滞,胸脘痞闷胀满,纳谷不香。

煎服,3~9g。

【砂 仁】 《药性论》

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

阳春砂、绿壳砂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海南砂气味稍淡。以色棕褐、仁饱满、气味浓者为佳。

生用,用时打碎。

【药性】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化湿开胃,温中止泻,理气安胎。

【应用】

1.湿浊中阻,脾胃气滞,脘痞不饥:化湿醒脾开胃,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谓其“为醒脾调胃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证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

2.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善于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但其重在温脾。止呕用豆蔻,止泻用砂仁。

3.妊娠恶阻,胎动不安:行气和中而止呕安胎

【用法用量】煎服,3~6g,后下。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砂仁壳】

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果壳。

性味功效与砂仁相似,而温性略减,药力薄弱,适用于脾胃湿阻气滞,脘腹胀痛,呕恶食少等症。煎服,3~6g。

【豆 蔻】 《名医别录》

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白豆蔻。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原豆蔻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印尼白蔻气味较弱。以个大、饱满、果壳完整、气味浓者为佳。

生用,用时捣碎。

【药性】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

【应用】

1.湿浊中阻,脾胃气滞,不思饮食,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2.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常用于湿温初起,胸闷不饥。

3.寒湿呕逆:尤以胃寒湿阻气滞之呕吐最为适宜。

4.酒积,口臭。

【用法用量】煎服,3~6g,后下。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鉴别用药】豆蔻、砂仁同为化湿药,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之功,常相须为用,用治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但豆蔻化湿行气之力偏中上焦,而砂仁偏中下焦。故豆蔻临床上可用于湿温痞闷,温中偏胃而善止呕;砂仁化湿行气力略胜,温中重在脾而善止泻。

【豆蔻壳】

姜科草本植物白豆蔻或瓜哇白豆蔻的果壳。

性味功效与豆蔻相似,但温性不强,力亦较弱。

适用于脾胃湿阻气滞所致的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呕吐等。

煎服,3~6g。

【草豆蔻】 《雷公炮炙论》

姜科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种子。

气香,味辛、微苦。以个大、饱满、气味浓者为佳。

生用,用时捣碎。

【药性】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应用】

1.寒湿内阻,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冷痛,不思饮食:芳香温燥,长于燥湿化浊,温中散寒,行气消胀,故脾胃寒湿偏胜,气机不畅者宜之。

2.嗳气呕逆

3. 取本品温燥之性,温脾燥湿,以除中焦之寒湿而止泻痢,用于寒湿内盛,清浊不分而腹痛泻痢者

【用法用量】煎服,3~6g。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草 果】 《饮膳正要》

姜科植物草果的干燥成熟果实。

有特异香气,味辛,微苦。以个大、饱满、色红棕、气味浓者为佳。

清炒去壳取仁用,或姜汁炙用,用时捣碎。

【药性】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温中,截疟除痰。

【应用】

1.寒湿内阻,脘腹胀痛,痞满呕吐:其燥湿、温中之力皆强于草豆蔻,故多用于寒湿偏盛之脘腹痞满胀痛,呕吐泄泻,舌苔浊腻

2.疟疾寒热,瘟疫发热

3.消肉积。

【用法用量】煎服,3~6g。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0)

相关推荐

  • 这些芳香花草,能祛湿浊醒脾胃,你知道怎样用吗?

    ▲本文指导专家:黄穗平 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科大科行政主任. 祛湿是一门功课,我们常会听到中医里有"芳香辟浊,化湿醒 ...

  • 拔毒化腐生肌药的简单归纳

    红 粉 <外科大成> 红氧化汞(HgO).以水银.火硝.白矾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红色升华物. 气微.以色红.块片不碎.有光泽者为佳. 研细粉用. [药性]辛,热:有大毒.归肺.脾经. [功效] ...

  • 全民学中医——中药化湿药

    细目一 概述 一.性能特点: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主入脾.胃经. 二.功效:促进脾胃运化,消除湿浊. 三.适应范围: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 四.使用注意: 1.入汤剂宜后下,且不应久煎.2.本类 ...

  • 全民学中医–中药化湿药

    细目一 概述 一.性能特点: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主入脾.胃经. 二.功效:促进脾胃运化,消除湿浊. 三.适应范围: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 四.使用注意: 1.入汤剂宜后下,且不应久煎.2.本类 ...

  • 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药,在功效和应用上...

    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药,在功效和应用上有什么不同? 从分类名称上看,共同的作用是祛湿,把湿邪去掉.随着湿所在的不同部位以及不同的性质,用的药不同. 祛风湿药,多以辛温为主,辛以散之,温以通之,祛的一 ...

  • 胡博士说中药|厚朴治瘟疫的故事: 为什么说厚朴是化湿药中重要药物之一?

    点击加载图片 厚朴是化湿药中重要药物之一.它的原药材是树皮,木质朴实而皮厚,呈紫红色,味辛烈,因此有厚朴.烈朴.赤朴的别称.野生厚朴已濒临枯竭,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被国家定为二类保护植物.现在使 ...

  • UC头条:胡博士说中药|厚朴治瘟疫的故事: 为什么说厚朴是化湿药中重要药物之一?

    点击加载图片 厚朴是化湿药中重要药物之一.它的原药材是树皮,木质朴实而皮厚,呈紫红色,味辛烈,因此有厚朴.烈朴.赤朴的别称.野生厚朴已濒临枯竭,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被国家定为二类保护植物.现在使 ...

  • 中药打卡第五天:化湿药+利水渗湿药

    天医堂 今天 (篇幅过长,部分内容展示) 今日学习内容分享完毕 有想参与本次中药打卡的同学 识别下方二维码 免费参与哟 另外,大家有什么想说的 可以在留言区和堂堂说哦 (偷偷说:我们其实比正式学员上课 ...

  • 方剂学祛痰剂温化寒痰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四节 温化寒痰剂 苓甘五味姜辛汤 <金匮要略>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常用方, 半夏杏仁均可加,寒痰水饮咳嗽康. 又: 苓甘五味姜辛汤,痰饮咳嗽常用方: 气降仍咳胸犹满,速化寒饮保安康 ...

  • 方剂学祛湿剂温化寒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四节 温化寒湿剂 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 苓桂术甘化饮剂,健脾又温膀胱气: 饮邪上逆气冲胸,水饮下行眩晕去. [组成] 茯苓四两(12g) 桂枝三两(9g) 白术三两(9g) 甘草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