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绘】过年了·把朕的天灯、万寿灯都点起来吧
年关将近,万象归一,前日到故宫转了一圈,发现“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特展已准备就绪,门神和对联贴上了,各种御笔福字挂上了,乾清宫里张灯结彩,午门内外花团锦簇。
故宫馆藏·刺绣荷包。辞旧迎新之时,皇上会向家人、宗族、大臣发压岁钱,称为“馈岁”,用以融洽亲情,和下属们搞好关系。
这次特展故宫方面筹备了一年之久,一次拿出了八百多件文物,其中乾清宫里复原的一对儿天灯和一对儿万寿灯迅速走红,成为爆款。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两对灯的前世今生,看看当年皇帝们过年是怎么玩耍的。
欢喜过大年之乾隆一家,郎世宁绘,这是一张极具节日内涵的摆拍作品。画面中的柱子上已经贴好了红色春联,乾隆爷端坐交椅之上,脚前放着一个炭火盆,一个小皇子正向火中放松柏枝,相当于民间点旺火,祈求来年兴旺。第二个皇子托着一盘寿桃,准备献寿桃拜年。第三个皇子怀抱一捆芝麻秸往地上撒,准备让人踩踏,这是老北京风俗里的“踩岁”,取“芝麻开花节节高”之意。乾隆爷手里拿着如意,旁边人拿着三叉戟,寓意连升三级,事事如意。屋里的条案上摆着瓶、鼎,寓意平定、平安。
故宫天灯·从百姓人家走入皇宫
挂天灯是我国旧时普遍的过年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除夕之夜,每家每户在屋顶用长竿挑灯悬挂,通宵达旦,称为“天灯”。民间认为天灯可以照亮四方、驱除不祥,保佑清静平安。北京民间点天灯习俗来源于祭灶,清人《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中说:“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竿,悬挂天灯。”
点一盏灯,照亮冬夜,照亮人间,是一件浪漫且富有情趣的事儿。自明代开始,民间点天灯的习俗传入紫禁城,皇宫每年腊月廿四日开始安放天灯,至二月初三撤出,持续一个多月。明代皇宫的天灯样式记载不多,推测应与民间区别不大,只是挂得更高、点得更亮,更具气象。明中期《工部厂库须知》中记载:“万历三十四年三月内,提造天灯十九对……”由此可知明代皇宫挂天灯的地方很多,大一点儿的院落都要点上。
到了清代,天灯开始走上浮夸路线。乾隆时期的天灯高14米,灯柱以楠木雕刻云纹,顶部有亭,亭下安装龙头灯托代替了横木,悬挂彩灯。由于灯杆过高,下面由四根戗木固定支撑。为了防止晃动,灯底部栓四根绳子下坠四个铜人,俗称“古铜回回”。
故宫馆藏《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中,一月观灯图描绘了清代天灯的长相,这次乾清宫的天灯就是按照这个复制的。我们可以看出,天灯的材质和戗木高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大抵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所绘都是圆明园里的场景,雍正爷常年宅在圆明园,足不出户,图中观灯的地点位于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山高水长”。每年正月,皇帝会在此设宴招待外藩王公,欣赏烟火表演。至于故宫天灯是否同圆明园里的一样,目前不得而知,反正都是一家造办处生产的,应该差不多。
故宫复原的天灯,看起来还是不错的,柱子是华表的样子,比直接竖一根木头气派多了。
故宫万寿灯·将浮夸玩出新花样儿
说完了天灯,再来说说万寿灯。
紫禁城悬挂万寿灯的习俗也起源于明代,主要承担装饰作用,体现美好寓意,就是民间所说的“添彩儿”。万寿灯于每年腊月廿四日安放,正月十八撤出,一般只在乾清宫丹陛上安放,后来乾隆爷又在皇极殿放了一对儿。
皇极殿门前的灯座,依旧空着。
清代初年用的万寿灯为明代旧物,到了乾隆年间,有钱了,可以制备新的了。于是乾隆爷亲自上阵指挥,开发了三对儿新品并重新题写了富有新时代特色的灯联。这次故宫在备展时,在库房发现了当年设计的万寿灯模型、灯联小样,最后还找到了灯杆原件,这样复制起来就方便多了,因而万寿灯的还原度较高。
万寿灯的结构比天灯更复杂、更浮夸,分为灯楼、云托、云戗、灯联、灯杆、戗木、灯座、铜坠这几部分。灯楼即顶部的亭子,乾隆时期是彩漆六角重檐亭;灯楼内部安装六扇仙人风扇,灯点亮之后,这六扇仙人可以随气流转动,如同走马灯;灯楼下部有云托,上有八叉蹲龙,龙口内有环,可挑起灯联;为稳固八叉蹲龙,其下还有弧形支撑杆,称为云戗,蹲龙上对应有八仙人;灯联正反两面均有文字,共十六幅,当年万寿灯制成,乾隆爷敕翰林学士撰写灯联内容,之后他亲自海选,最后选定《四库全书》副总裁彭元瑞撰写的灯联,做了两套,灯联每联两幅对仗工丽,内容为吉庆祥瑞等内容;为防止灯联随风飘动,设有坠风甜瓜式铜鼓,每联一鼓;为稳固整个灯杆,下面有四根戗木、灯下坠四个古铜回回。
仓库里找出来的乾隆时期万寿灯模型,这是生产前的打样,与复刻版基本一致。
万寿灯的造型精致浮夸、寓意喜庆吉祥,颇具乾隆设计风格,整座灯从上到下,几乎没有空着的地方,凡是能造型、能雕刻、能彩绘、能挂配饰的地方全都填满,所有能想到的功能全部加上。乾隆风格代表了中国传统技艺的定型、成熟,进而模式化、程式化,其热闹欢脱的顶级民间审美取向影响至今。
此次特展复原的万寿灯。
乾隆赏灯·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那么灯也做好了,灯联也写成了,年前把灯挂上,穿着皮草大衣,远远地背手看着自己设计的作品,不是很享受吗。那您就错了,我们乾隆爷需要更有互动的玩法,所谓吃一看二眼观三,把能动员的都动员起来。您看乾隆身边的得力干将:阿桂、张廷玉、刘墉、和珅、纪晓岚都有个共同点,就是身体好,精力旺盛,随时准备点赞。
皇阿玛的皮草·明黄色彩云金龙妆花缎皮朝袍,来自东北的清代皇帝历来喜爱穿貂。
据史料记载,自从腊月二十四万寿灯安好后,上面的灯联每天都由专人负责白天升起来、晚上降下去,白天升起来,晚上降下去,如此反复直到除夕。除夕之夜、正月初一、正月十一、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这几日都要点灯。每遇上灯之夕,有掌仪司音乐太监由乾清门入,一跪一叩首,行至丹陛两边排立,奏中和清乐,名为《火树星桥之章》。歌词是乾隆七年(1742年)正式定下来的,之后凡册立、册封、尊上徽号、三大节筵宴、除夕、元夕张灯都要奏乐演唱。歌词曰:“火树星桥,烂煌煌,镫月连宵夜如昼。春风料峭,钧天奏彻箾韶。烟云中,瑞霭交,笼著鲛绡。锦绣丛,万花缭绕。鱼龙夭矫,嵩祝声高……(以下省略418字)”乐队乐器组成包括云二、管二、笛二、笙二、杖鼓一、手鼓一、拍板一,场面盛大。
传说中的音乐太监,出现在乾隆时期《紫光阁赐宴图卷》上,和在乾清宫安放万寿灯奏乐的,应该是一拨儿人。
伴随着乐曲的进行,营造司太监开始上万寿灯,灯由云戗向下悬挂,方位与灯联相同,共悬灯十六挂,每挂八盏上下串联,均为五色八角形,共计一百二十八盏。各处首领太监负责两廊、檐下及门外张灯,乾清宫檐下张挂大灯九盏,乾清门檐下张挂大灯五盏,日精门、月华门外各张灯一盏,乾清宫两廊张灯一百二十盏,栏杆上张灯一百九十四盏。待到各处灯火全部点亮,乐曲随之奏完。立天灯和万寿灯是清中期过年最盛大的活动之一,其中尤以乾隆爷玩的最花哨,声、光、乐队仪仗无所不有,从立灯到撤灯前后要动用八千多人力(次),是为顶级玩家。
乾隆朝之后,清朝国力逐渐衰弱,这种大型过家家活动也慢慢玩儿不起了。道光二十年(1840年)皇帝下谕,此后天灯和万寿灯停止竖立,省下的银子后五十年都交了赔款,乾清宫丹陛上下只留了四个孤独的灯座,阅尽了国运兴亡,世事沧桑。
从1840年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近现代,历尽屈辱,社会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至今已经整整179年。今天两对儿神灯重出江湖,照亮乾坤,再现康乾盛世的过年景象,为民众送去新春幸福。我辈华夏子民,能时隔二百年后亲见此灯,可谓眼福~不浅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