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浪汉到大师,你也可以

图:Meg Hunt

前几天有个流浪汉火了。基本上都是这么描述的: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但能讲《左传》《尚书》,谈企业治理,走红网络,被称为“国学大师”。

一开始有人造谣说大师是复旦教授,后来复旦大学赶紧出来辟谣,表示并无此人。大师更显神秘,各种来路不明的自媒体,抢先赞美抒情。有的说他看到的是流浪的躯体里一颗安放高贵的灵魂。还有的说,生命质量在于感受,只有他自己满足了,那便是幸福。最后都能差不多落版到这样一句引人深思的句子:“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

跑过去跟大师合影的妖怪络绎不绝。流浪汉的安静生活被打扰了,很不客气地跟妖怪们说,我知道你们不过是把我当猴子。

能懂点国学皮毛,开口闭口企业管理又或者投资战略要么是未来趋势,这算什么牛逼的,全中国的饭局上都是这类货色,不分地域,以中年人为主,如今大有年轻人加入的趋势,各种时髦词汇堆砌。这些人错就错在打扮得不像乞丐,只能被扣上夸夸其谈的油腻中年人的帽子。

说到底这就是与人的预期不符带来的效果。韩寒当年横空出世不是因为写了《三重门》,而是他十七岁的时候写了《三重门》。人对世界的认知有各种刻板印象,来自环境和自身的知识结构。流浪汉就是捡垃圾为生的,不仅读书,还能侃侃而谈。不仅读书,读的还是国学经典。尽管表示震惊的没有几个人知道国学经典到底是不是经典以及经典在哪里。当然我也不懂,毕竟确实没读过,而且也不打算浪费时间看这么深厚底蕴的国学文化,看不懂,是我的损失。

中国人特迷恋国学,如果有人在写作时穿插一些文言就会被当做文笔了得,有古韵。如果讲道理的时候引用的是中国历史典故,就会显得博学。因此流浪汉突破了两个预期,流浪汉居然读书,流浪汉读国学,大师之路三件套,还差一样。那就是外型。

从武侠小说到影视剧再到民间路边算命的,鹤发童颜,白须垂胸,如果居然还敢住在深山老林,神秘莫测,他要敢说自己不是大师,那就百分百大师,只有大师才如此谦虚。形象非常重要,你见过哪个算命的一身运动活力装再加板寸发型的吗?不可能,真神仙都无法取得信任。

上海这位流浪汉的外型非常不巧地撞上了人们心目中对大师的想象。

这发型这胡子,如上所述,这位流浪汉如果留个板寸,胡子刮干净了,就是国学经典倒背如流也没用了,大师感灰飞烟灭。

发型着装只是包装的一部分,国学也好其他学也罢,毕竟都是文化事业,名字或者说艺名笔名也是相当重要。比如说,南怀瑾。这名字就算是个文盲也必定可以包装成国学大师,这就是为国学大师准备的名字。如果南师改名朱铁柱,试试看,书还有人买吗。再比如吴主任,一听就是个某事业单位的40岁中年油腻男,阳光男孩小吴就吃亏在名字上。再比如,熊培云,梁文道,那种深邃的知识感跃然纸上。还有书名《自由在高处》,作者熊培云。光芒耀眼,热爱知识的青年人们能不抢购吗?俗话说,拥有了书名就拥抱了知识。

回到一开始的话题,这个流浪大师就是个流浪汉,身份也被证实了,是上海市徐汇区审计局的一个工作人员,二十多年前就办了病退,至今还在领工资。可以想象他是个喜欢读书的人,而且确实有大量的时间,任何一个正常人花时间读点书都能输出一二,也不奇怪。不过目前看,这位流浪汉虽不是什么大师,但知识水平应该也是远超过市面上各种大师扮相的文盲,没别的偏见,只不过后者哪有时间读书,光表演和行骗都忙不过来。

最后我想到一张大师照,诶,由范伟来扮演特别合适,特别有感觉。某电影剧照应该是。我们重新包装一下,给个人设。也欢迎大家参与互动,给予更极致的大师包装。

范伟扮演的这位大师就更细腻了,发型、山羊胡、折扇、手串、圆框眼镜,绝了,浑然天成。最好还能有一些头衔加持,很随意地晒一些与各领域名人的珍贵合影,再写几本书名吓唬人的书比如说《物演通论》《人类的未来和自由的共同命运》《权力基因衰亡史》《历史的终结》《国学的归宿》什么内容不重要,有书名就行,再不行自己印。最后来个古风苍劲的笔名,比如说就叫南宫西岳。齐活,首发百万册起步。如果还能跟罗振宇合作的话,如虎添翼,必引领潮流。很快就能上各大娱乐节目当嘉宾了,摇着折扇,娓娓道来。别的不说,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大师!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行动起来吧朋友,你也可以。


上篇:出租车杀人是应该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