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课题协调员每年去学校开展课题中期走访指导工作是教科所每年的重点工作,去年我只是参与走访工作,而今年我是第一次以课题协调员的身份去到学校,负责一个研究共同体的走访工作,这包括了前期与课题负责人的沟通协调,时间的预排,走访当天的活动安排,中期报告的提前查阅等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很关键,都丝毫不能掉以轻心。扮演课题协调员的身份去学校指导课题,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有自信、兴奋、忐忑、也有紧张,当然更重要的是这背后的责任感。自信的是我曾经接受过专业的科研训练,并且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与科研打交道,所以对如何做科研自然有着比大部分一线教师更成熟系统的知识积累,可以给老师们提供一些真实有用的课题指导,为老师们答疑解惑。兴奋的是课题走访是一次走进学校,和老师学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平时的工作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一线教学场景。这次走访活动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去锻炼、去提升、去了解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给自己未来的工作积蓄力量。忐忑的是我虽然科研理论知识积累较为扎实,但是一线教学工作经验却是远远缺失的,这也是我自身的短板。没有一线教学经验的支撑,就难免会在看问题的时候在一些视角有所缺失,不能做到全面。另外,从一定程度上讲,我还是一个“新手”,课题指导经验没有别的协调员丰富。而课题指导能力就是在不断的经验积累中积淀的,我需要积累的还有很多,所以忐忑在所难免,生怕由于自己经验不足而不能给老师们很好的科研指导,让老师们失望。
紧张的是,许多课题主持人是校长、主任或者学科专家,他们都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不管是年龄上还是工作经验上都是我的老师和前辈,而我作为一个年轻人有太多要向他们学习的地方。甚至是课题组成员也都是年龄比我长,工作经验比我丰富的老教师,所以从学科专业性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我的老师。面对一个个资深的前辈,我作为一个科研指导人员去给他们提一些建议,内心难免是紧张的,担心自己所提的建议校长、主任们内心不能接受,或者对我的专业能力提出质疑。真可谓是诚惶诚恐!但是,作为课题协调员背后责任感,是驱使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动力。去到学校,我代表的就不是我个人,而是市教科所。我会在前往学校之前认真查阅课题组撰写的中期报告,并对相关学科专业知识进行补充,给自己提前充电,并对每一个问题提前做好梳理和备注。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我才能更自信和坦然地面对课题指导工作,也才能给老师们更专业和有效的科研建议,为他们答疑解惑。科研走访的过程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提升的不仅仅是课题组老师们的科研能力,也是对我们这些专兼职科研员的锻炼和提高。我相信,只要双方都为这项工作付出努力,认真对待,结果一定是好的!
第一次去学校课题走访会有些担心,一是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指导太过表面化,担心自己只能从中期报告的形式写法上提出一些建议,无法做到深度剖析,无法帮助老师找出研究中存在的偏差与问题,老师们研究中遇到较为专业的问题向我咨询时,我也无法给出科学而合理的解答方案。二是担心自己说话没注意好分寸,提出建议时语言组织不得当,打击了老师们的科研热情。去了两三所学校之后,有了一些科研指导经验,担心的情绪慢慢减轻,多了一些期待。走访过程中,我真切的感受到老师们对科研的热情,每个学校的课题都有他们的亮点,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尤其是有市教科所科研员王海燕老师坐镇,让我安心很多,之后的走访我更多的是想要学习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期待,因为在课题走访活动中所学习到的,显然比自己原来闭门造车的研究要高效得多。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的学习也不能因活动完成而暂停,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科研指导水平,在课题走访中能够帮助老师们理清研究方向、解疑答惑,才不负老师们对中期走访活动的重视和期待。
在课题走访之前我是忐忑的,我担心自己的专业水平不够,不能很好的为课题组老师进行专业学术上的指导;此外对于课题内容把握方面,我需要对课题研究有清楚而深入了解,要比课题组成员站在更高层面,这样才能够给他们带来帮助,才能够让人信服。我也是纠结的,关于一些课题方面的问题难免和其他专家出现分歧,又没有一个好的定论,甚至有些老师也会不赞同我们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会更焦虑,感觉自己还需要学习更多专业技术知识来充实自己。我也是期待的,期待着去学校看看课题组老师将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将会为我们呈现怎样丰富的内容,这样我也能学到很多知识。
做为兼职科研员,每次走访一所学校我的第一感觉是好奇,对这所学校文化的好奇,对所走访课题的好奇。同时也满怀期待,期待着课题研究的成果,也期待自己能从走访的学校中带回一些经验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走进学校后,老师们给我的感觉大多是科研太难太神秘了,总觉得来走访课题的都是“大专家”,殊不知其实我们更是学习者,殊不知几年前我们也是年轻的科研“小白”,殊不知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跌倒爬起,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无论何时,我们都在路上,就像市教科所胡主任说的那样,科研只有结项,没有终点。因为每次结项,都意味着新的研究工作即将开始;每一次思考,都预示着自己无愧于教师这一伟大而光荣的职业。
上述四个案例,是我们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部分专兼职科研员的课题中期走访活动感悟。从她们的感悟中,我们读出了她们在课题中期走访活动过程中的好奇、忐忑、担心、纠结、压力、兴奋、自信、紧张、思考、期待……等等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过程。应该说,对于这样一群科研战线上的“新兵”来说,这种复杂而多变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也恰恰说明了我们的这些专兼职科研员有一种谦虚好学、渴望成长和勇于面对挑战的信心与激情。这四名专兼职科研员,上班最长的有十年,而上班最短的却只有短短一两年。她们中有的科研员甚至连讲台都没有上过一天,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陌生而生疏。他们以科研员或者兼职科研员的身份接触教育科研工作,最多的也就三四年时间。因此,对于她们来说,无论是教育教学工作还是教育科研工作,都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神秘和未知的“处女地”。甚至来说,他们中可能还有人连一项完整的课题也没有研究或者参与过。但是,她们也有自身的优势所在,如学历高、悟性强、有激情、有思想、谦虚好学、自信满满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弥补了她们在教学或者科研的“短板”。而目前最为迫切的是,她们需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和走进教师,需要在科研的实践中不断历练,甚至于需要经受一些“挫折”或“打击”。因为只有在科研的实践中“摸爬滚打”,才能不断提升科研素养和专业成长。
也正是基于锻炼科研队伍,提高年轻科研员或兼职科研员科研素养的目的,多年来我们坚持把部分科研员或者兼职科研员进行优化组合,实行了课题协调员制度。对于每一年的市级重点课题,我们按照其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大致归为七大课题研究共同体,即综合性研究共同体、教育管理研究共同体、课程建设研究共同体、课堂教学研究共同体、学科建设研究共同体、教师发展研究共同体、学生成长研究共同体。每一个研究共同体分别安排两名课题协调员对课题负责指导、管理和督导(课题协调员分别由专兼职科研员组成)。其课题指导内容主要包括:课题的具体研究过程指导、课题的常规性管理、研究共同体的日常联络、课题研究任务的传达和课题研究中的问题解决等。每一个课题研究共同体成员除了承担局属学校的课题协调员职责外,还需要承担两个县(市)、区的科研指导工作。
课题协调员制度的价值在于:一是提高科研指导能力;二是提高科研管理能力;三是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四是了解课题研究规律和研究过程等等。一项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课题协调员是全程参与指导、督促和管理工作。显然,这对课题协调员而言,也是一个不断提高科研素养的过程。经过课题协调员制度多年来的尝试,我们年轻的专兼职科研员队伍得到不断壮大,科研素养和科研指导能力也得以不断提升。其中,课题中期走访活动是课题协调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锻炼专兼职科研员队伍、提高专兼职科研员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课题中期走访活动,应该说是一次锻炼专兼职科研员队伍,提升专兼职科研员科研素养的最佳契机。如,联系学校的课题走访活动时间,安排相关的活动,锻炼了课题协调员的协调与沟通能力;进行课题点评,锻炼了科研指导能力;解疑答惑,提高了个人的反应能力和知识储备;查看课题过程性材料、听课或者活动观摩,锻炼了个人的观察能力和开阔了视野……
事实上,我们科研部门只是为专兼职科研员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和指明了一个科研成长方向。而真正的个人科研成长,还是靠专兼职科研员自身的努力和勤奋。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人——中原名师宋君。
认识宋君已经很多年了,是因为教育科研而结识。
宋君目前是金水区金桥学校的副校长,其主要工作是管理岗位,每天忙忙碌碌,勤勤恳恳,匆匆忙忙,兢兢业业。
尽管管理工作很忙碌,但他依然还带着数学课。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对教学工作不离不弃。按照他的话来说,给孩子们上课,是他的最爱,也是最快乐的时候。我听过宋君的课,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如坐春风,因此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欢,也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追捧和尊重。
宋君是河南省为数不多的中原名师之一。多年来,他带领着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一起开展教育科研、听评课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对于教育科研,宋君情有独钟。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做科研工作,并把科研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宋君及其名师工作室团队关于“小学数学课外阅读”的课题研究,已经坚持了很多年,也出版了几本专著。他们真正地把科研做到了课堂上、课程中和班级里,是在做真科研,解决真问题。
宋君副校长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我们之所以不够优秀,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勤奋和努力。任何人都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也不可能不付出努力就能够得到尊重和成就。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有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只有付出努力,只有勤奋,才会有收获,才会取得成功。
对于年轻的专兼职科研员来说,没有理由不勤奋、不努力。正如兼职科研员赵晶老师这样说:“我们从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中可以看出,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长久的坚持和努力慢慢积累而成的。作为科研人,勤于思考,扎根实践,才是自己专业成长的捷径。做为年轻教师的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勤奋刻苦,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因为这也是我通向职业梦想的关键一步。”诚如冰心老人所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此时,在我的耳畔,依稀听见歌星周华健的《真心英雄》那首歌: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金水区艺术小学金科校区,图片与内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