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爱的渴望
“你一定不能说见到过我,迪克,”奥利弗说,“我决定逃跑,他们打我,虐待我,迪克。我要自己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找一条生路。在什么地方我现在不知道。你的脸色多难看。”
“我听到大夫对他们说,我就要死了,”那孩子淡淡地笑着说,“见到你我很高兴,亲爱的;可是别在这儿停留,别停留!”
“对,对,我停下来是想对你说再见,”奥利弗回答说,“我会再见到你的,迪克。我知道我会再见到你的!你会好起来的,过得幸福的!”
“我希望如此,”那孩子回答说,“但不是在我死前,而是在我死后。我知道那大夫的话一定是对的,奥利弗,因为我经常梦见天堂,天使,和许多我醒着时候从未见到过的仁慈的脸。吻我,”那孩子说,爬上那低矮的门,伸过他的小胳膊搂住了奥利弗的脖子。“再见,亲爱的!上帝保佑你!”
这是两个十岁孩子之间的对话,两个上帝的孩子,并在教会仁慈的沐浴下成长的孩子!这离别的一吻一祝福,是他们出生以来感到的第一次温情,也是小迪克生命中的最后的一次。
教会,基督,原以为它是厉行博爱、众生平等的,不是吗?它不是主张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么?它创办的收养所、孤儿院不是在阻止父母的杀婴行为的么?狄更斯告诉我:不错,他们是在阻止父母对婴儿的杀戮行为,但他们却接过父母的杀戮权于己手,将孩子收容起来,然后用最残酷的手段——人的本能的对食欲的需求——饥饿,让孩子们不能正常的发育,并最终因饥饿致死。这披着上帝仁慈外衣进行杀人勾当的刽子手!
我们的小奥利弗不堪忍受了,他走上前举起被舔得干干净净的碗XXXXX道“我还要再添一点儿”。习艺所上下全都惊慌失措了,他们不能容忍如此胆大妄为的孩子,这应受绞刑的孩子。于是决定将他送出去,越是可令他痛苦的地方越是教会董事们追求的理想。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爱”才是社会性的核心。没有爱的社会,不会有阳光,不会有温暖,阴沉沉凄冷得犹如地狱,人类将比动物更令人发指。我们需要爱,贫民习艺所的孩子也需要爱;对于这些“吃救济的穷鬼”,“让他们保持活着的身子”是远远不“已经满够”的,他们也需要“灵魂和精神”!他们是人,他们不是动物!奥利弗哭泣着大叫,“我实在太孤单了、、、我是如此得的孤单、、、每个人都恨我、、、”于是他奋起向诺亚反抗了、他逃跑;然而他不是在追求么?寻找一个有爱有温暖的地方。
整个故事因一桩错误的婚姻而引起,上一辈的恩怨情仇,铸就成同父异母的手足间的深仇大恨。这是怎样的残忍呢?倒让我想起古龙《绝代双娇》中兄弟间性命相斗的场景来,那是最毒心的人特意安排的人间最惨烈的情景。设下种种陷阱,一次次落网,一次次冲破,故事在“网破”中落下帷幕。作者对实用主义的哲学,对假仁假义的宗教,对凌弱惧强的法律,进行猛烈的批评;作者的反语、讽刺、幽默的才华,在批评中展现出来,资本主义自私自利的本性、唯金钱是图的丑相在作者笔端呈现。
有人说作者写此书有佛家因果报应 ——善者终有善报,恶者自食其果——的思想,并批评他“为求缓解社会中的种种不幸而把希望寄托在富人的善良和怜悯之情上”,是因为他未认识到“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局限性;这是严重狭隘的社会意识,社会主义制度下难道就不会有这种不幸么?作者通过善恶因果,力图提高人的道德品质,改善世道人心,或者可以说,他看到了人的本性并力求拯救这正一步步偏离自身本性的人类!作为人,我们需要爱;作为人,我们更需要付出爱!
“没有出自内心的爱和仁慈,没有那对一切生灵以宽容为原则,永远体现出好生之德的上帝的感激之情,就决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