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洗湖南说起
从血洗湖南说起
原创 中里君 中里微刊 3天前
图源网络
文 | 彭意华
自我记事起,就经常在乡间听闻到有关“血洗湖南”的故事。内容大致如下:
在古时候,我们那个地方跟现在一样,也是人烟稠密,人丁兴旺,经济发达,但后来被一个皇帝全部“血洗”了 ,基本上所有的人都被杀光了。湖南本地的人口很少,现在的人大多都是从外省迁移过来的,特别是江西人比较多。
至于为什么皇帝要血洗湖南,乡民们说的理由却比较可笑,说有一天皇帝来到湖南,内急了,就在路边草丛里屙屎,拉完后才发现身上没带手纸,没办法,就顺手拔了一把野草去擦屁股,结果屁股被野草豁了一道口子,出血了。原来他拔的是在湖南常见的丝茅草,草叶的边缘有一道锯齿,一不小心就会被拉伤。于是皇帝大怒,骂道:“湖南人都是恶人子,连草都一样,该杀!”于是下令血洗湖南。
血洗的时候,士兵如狼似虎,见人就杀,弄得鸡飞狗跳,血流成河,人们四散逃命。一天,在血洗完一个村庄后,又开始追杀逃难的老百姓。在路上皇帝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着一个小孩,手里还牵着一个小孩,走近仔细一看,发现她背上背的小孩却比手里牵的小孩还要大,觉得很奇怪,就问那个妇女怎么回事。妇女回答说背上背的是她的小叔子,手里牵的是她自己的孩子,家里其他人都被杀光了,小叔子无人照顾,必须要对他好才行。皇帝听完后大为感动,说总算湖南人里还有好人,于是下令,叫那个妇女站在附近的一丘田里,说只要是这丘田里的人就不杀。消息传开后,四面八方的人就都朝这丘田里涌来,把这丘田挤得满满的,水泄不通。有的人实在挤不进去,有手和脚伸在田外面的,都要把手脚斩掉。
所以真正的湖南土著人,就只剩下这一丘田的人了。乡民们说这丘田叫“鹅公大丘” ,至于说这丘田在哪里,是不是这个“鹅”字,就已不可考了,没人说得清楚。又问这事发生在哪朝哪代,是哪个皇帝,一般也说不太清楚,只听一个老公公说过可能是“洪武大帝”吧。
后来我读书了,很喜欢看历史书,然而却从来没在哪本历史书上看到过这方面的内容,但却知道了有“洪武大帝”这个人,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只是到了最近几年,网络发达了,才在网上读到过一些相关的文章,原来在湖南境内的其他地方,如长沙,浏阳,湘潭,常宁等地,在民间都有流传关于“血洗湖南”的传说,只是各地的传说大同小异,大概还有以下二个版本:
其一,话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定都南京,举城欢庆,然而却有人向皇帝密报说城内湖南街有讽刺皇帝的行为,于是皇帝大怒,说“湖南街杀!”但传旨的人却听成了“湖南皆杀” ,因而血洗了湖南。
其二,说是朱元璋刚登基时,各地人马纷纷进京朝贺,皇帝见涌入京城的人马太多,难于应付,便下旨令各路人马按顺序进京。当圣旨传到一路正经过长沙的人马时,命这支人马“在长沙歇息三天,然后听旨进京” 。但接旨的人却听成了“在长沙血洗三天” ,所以就血洗了长沙城。
以上俱为民间传说,所谓“野史”也。
网上也有文章从“正史”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说朱氏之所以血洗湖南,皆是因湘乡易华而起。易华乃湘乡唐甲湾人,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元末时天下大乱,各地起义不断,易华也率湘中农民起义,成为义军领袖。后成为陈友谅的一支,因战功显赫,被封为湖广参政。公元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陈大败,其子陈理驻守武昌,被朱围攻,陈理派部将阳从政至湘乡催粮,易华乃用自家米十万八千石援之,从而使陈理坚守武昌城达十月之久。
第二年,朱元璋自立为王,易华见大势已去,乃归附之,朱仍授其为湖广参政。后降将阳从政向朱元璋密告易华援粮陈理之事,朱乃以加重湘乡税赋以惩罚易华,以致苛征无度,民不聊生。易华不忍,乃与催粮官阳从政据理力争。被阳诬告谋反,朱即派兵镇压,易华无奈,率众反抗,朱氏军队在湖南境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易华不敌,设计假死,朱才收兵。数年后,朱元璋听闻易华未死,更加愤怒,立即派兵前来剿杀,明军这次的清剿更加疯狂,见人就杀,致使湘乡一地“千村血洗,万灶烟寒” 。后易华侥幸逃脱,刺杀了阳从政后,避往江西。晚年时仍潜回湘乡,死后葬于湘乡洋楼冲的钟鼓石。
网上有很多网友认为“血洗湖南”是不可信的,但也有很多认为可信,其中有篇帖子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我认为有道理,现摘录如下:
第一, 虽然正史缺失,但各地县志及族谱皆有记载;
第二, 湖南各地的姓氏最杂;
第三, 湖南境内方言众多,口音最杂;
第四, 湖南人在外面表现得不是很团结;
第五, 湖南自明清后人才辈出;
等等。
其中第二,三项如果不是湖南人则很难体会,以我老家茶亭村而言,小小一个村子,不过三四百户人家,却有彭,吴,李,王,黄,聂,胡,谢,曹,刘,孙,向,张,余,高,肖,宋,龚,罗等二十余姓,还不包括从外面嫁来的女性的姓氏。其中除了彭,吴两姓人口较多外,其余很多姓氏多是一户一姓,还有一些虽然同姓,但并无血亲关系。
我老家有句俗话,叫“湘乡地方亲,十里不同音” ,还有一句是“长沙里手湘潭票,湘乡嗯咹作牛叫” ,都是讲的湘乡话很难懂。但在老湘乡县境内,尤以双峰话更复杂,难懂(双峰县解放前是隶属于湘乡县的)。比较典型的方言有荷叶话,石牛话,永丰话,花门话,甘棠话,锁石话等等,不是经常听惯的人,彼此是很难听懂的。在双峰一中的每间教室里,这种感觉最深,因为学生都是从县里各地考进来的,讲的都是各地不同的方言。
另外,从我老家的一些地名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比如在我们村子里,有唐家岭,毛塘屋,赵家岭,邹冲等地名,然而,这些地名虽然是以姓氏冠名,但是却没有一个相同姓氏的人家居住在那里。我的怀疑,大概是血洗湖南之前的地名流传下来的吧。各位大概会说,既然人都被血洗了,又怎么会有血洗之前的地名流传下来呢?然而,在我们村里,确实有一户人家是由血洗湖南的幸存者繁衍下来的。这就是在狗头冲的“石坝余家” 。
相传,在血洗湖南的时候,世代居住在狗头冲的余家先人,听到各地的屠杀消息后,就把自家的一男一女两个约十来岁的小孩藏在摘茶叶用的竹篓里,因他家附近有一条小沙河,河上有一座水坝,当时正好是枯水季节,所以就把两个小孩藏在水坝的浣眼里,从而躲过了一劫,但家里的大人全部都被杀光了。后来这余家两兄妹自食其力,长大成人后,因附近方圆几十里都了鸟无人烟,找不到结婚的对象,不得已只能兄妹成亲。只因是近亲结婚,血脉不合,导致余家几百年来一直都人丁不旺。
现在的余家,也只是有一个老太太和两个儿子,不过孙子曾孙倒是发了好多人了。老太太的丈夫叫余志山,因而地方上就称老太太为志山娘,现在仍健在,估计得有九十多岁了。余家和我们彭家是世代交好,我们的父辈都是拜志山娘为干娘。伯父的《平民外史》中是有提到余家干娘的,我们也是从小就称呼她为干奶奶。干奶奶的大儿子,我是不知其名的,乡里人很少叫大名,因其有点耳背,所以都叫他大聋子,他见人就憨憨地笑,很友善。
小儿子叫余顺庆,因他比较瘦,村里人都叫其外号“庆猴子”。他倒是有点本事,在文革期间,他可是红卫兵小将,造反派头头,在当时也算是风云人物。我小姑妈(莲娥)当初招工时,因大队干部嫉妒我家,不予推荐,还是他这个贫协主任主持公道,说了好话,最后大队才推荐上去的。此事《平民外史》中也有记载。
我小时候也听余家干奶奶说过血洗湖南的故事,她还说当初她家管的田土面积相当大,“上管到蚊子山,下管到梓门桥”。纵横十几里,都是余家的范围。
网上的文章里都有提到“各地的传说都有关于躲塘口眼逃生出来的遗民”,我想这大概讲的也是关于“石坝余家”的故事吧。只是代代相传,以讹传讹,慢慢的走样了,因为一般的池塘的浣眼是藏不下一个人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关大屠杀,大移民的故事,还有很多,如黄巢起义杀人八百万,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下大移民等等,多少的人间惨剧啊!这些都是因为战乱引起的,希望在中国的土地上,从此远离战乱,不再出现战争狂人,毕竟一将功成万骨枯啊,吃苦的还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