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中秋遇国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毁”了。“8天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固的知识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多时间找回来”,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金周不再“黄金”。

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孩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孩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其实,闲暇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能自主掌握的时间。”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心情也能理解,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许多家长常告诫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激励,从依循经验走向尊重规律。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才能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与智慧。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早学、狠学、苦学固然会出成绩,但注定是短视的、违反教育规律的、得不偿失的。

据《工人日报》报道,刚开学,有人到湖南郴州市某小学听了一堂二年级语文课,发现一名男孩不但上课未认真听讲,还不时搞小动作。原来老师讲的内容,这个孩子早在辅导班就学过,课堂上已没有什么可学的。再一了解发现,超前教育已不局限于传统的中、高考竞争,现已发展到从早教识字背诗,再到双语幼儿园、“小升初”选拔学生了。

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即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报道中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不少父母的心声——“许多同事的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父母劳心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以外语学习为例,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外教课;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语……种种认识均陷入了误区。懂“科学”的家长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资格证。但这样的家长似乎少之又少:半月谈记者的调查发现,一些幼儿园的外教没有工作签证,更普遍的是用非英语母语国家“老外”来鱼目混珠,来自非英语母语国家的英文外教不在少数,不少家长却非常买账。

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家庭教育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最好像幼教专家所呼吁的那样,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让孩子多游戏,多感受世界,而不是一门心思把孩子培养成“识字大王”“算数大王”。学习外语时,给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抑或陪伴孩子从听读英文绘本开始;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要回到教育常识上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钱学森之问”不仅有望得到解答,家庭教育也该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

《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09日第2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