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死于何时?贾元春省亲当晚,曹雪芹就给出了具体的时间

林黛玉泪尽而亡几乎是共识,虽然也有人说什么上吊、沉湖,但基本都经不起推敲。只说林黛玉泪尽而亡,如果是自尽又谈何“泪尽”。且从晴雯被撵后惨死,也能推断出林黛玉之死是生机耗尽,一如香菱的“荷枯藕败”。

其实林黛玉的死还有一个更确定的伏笔,只是比较隐晦,容易被忽略。

第十八回贾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第四出《离魂》脂砚斋批语《牡丹亭》伏林黛玉之死。意思很明确,林黛玉的死亡线索,与《牡丹亭》的杜丽娘一样。

通行本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是说贾母和王熙凤调包计,贾宝玉迎娶薛宝钗当晚,林黛玉焚帕泪尽而亡。这个结局很多读书人是认可的。不过根据原文线索,就会发现不但与脂砚斋批语不对应,更与曹雪芹前文铺垫的其他伏笔相悖。

首先,可以肯定林黛玉并不会死在贾家,作者铺垫的线索特别多。只说《葬花吟》《桃花行》《柳絮词》《题帕三绝》《五美吟》这几首诗中,林黛玉就已经表达了别离之意。

第六十二回,林黛玉作《折足雁》酒令,清楚表达会远走他乡之意。随后的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更是昭君出塞故事。

曹雪芹没道理如此密集的暗示林黛玉要离开贾家和贾宝玉,最终客死异乡。

回看第十八回,贾元春修改“蓼汀花溆”为“花溆”,去掉的“蓼汀”,是大雁栖息繁衍的沙洲,出自唐代诗人罗业的《雁》诗。

雁是林黛玉象征,蓼汀算作是贾家。元春去掉“蓼汀”,代表贾家不给林黛玉这孤雁立足之地,才会被迫成为“折足雁”,远走他乡。

而且,晴雯被撵走后,死在外头,更是林黛玉离开贾府的重要伏笔。

其次,脂砚斋说《牡丹亭》伏林黛玉之死,也不能完全相信。毕竟相对于曹雪芹的原文,对脂砚斋的批语要相对持保留态度。

之所以《牡丹亭》值得参考,甚至会给出林黛玉的准确死亡线索,还在于要结合“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一段情节。

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感情,正是得了《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影响才迸发出来。而林黛玉与《牡丹亭》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还是第十八回,元春特别喜欢唱小旦的龄官,按说芳官这些才是主角。为什么会喜欢龄官?

从元春让龄官再作两出戏,贾蔷让她唱《游园》《惊梦》(〈牡丹亭〉),龄官不从,非要唱《相约》《相骂》(〈钗钏记〉),就能看出《牡丹亭》代表林黛玉,《钗钏记》代表薛宝钗。

元春喜欢薛宝钗,借由龄官表现出来。反之,自然不喜欢代表《牡丹亭》的林黛玉。

后文贾赦讨鸳鸯不成,花八百两银子买的十七岁嫣红,名字出自《牡丹亭》“姹紫嫣红开遍”。嫣红小姨娘也是林黛玉的“影”,暗示她终究被迫再嫁“强权”,被牺牲掉。

最后,《牡丹亭》如何伏林黛玉之死呢?回到《牡丹亭》的故事,就能明白。

杜丽娘慕春而死大家都知道。因为被父母圈禁在深闺,就算后花园都不能去。杜丽娘被丫头春香偷偷带着见识了满园春色,倍感韶华易逝。于梦中见到书生柳梦梅,醒来得了“相思病”,最终郁郁而终。《离魂》说的就是杜丽娘之死的故事。

题外话,《牡丹亭》原著没有《离魂》这一出。属于昆曲《牡丹亭》的二度创作,在第二十出,主讲杜丽娘中秋夜抑郁离世。

杜丽娘暮春染病,于中秋夜离世,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时间线。

从杜丽娘身上,很容易看见林黛玉的经历。虽然她不像杜丽娘那样被父母困居于小楼,一见满园春色即悲叹:“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感情,却与杜丽娘的相思相同。

杜丽娘死于中秋之夜,就给出了林黛玉死亡的具体时间。曹雪芹对此也有明确的线索。

第七十六回中秋夜宴,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最脍炙人口的就是史湘云的“寒塘渡鹤影”,林黛玉的“冷月葬花魂”。

“冷月葬花魂”无疑暗示林黛玉之死,而中秋夜又点出具体时间。结合《牡丹亭》杜丽娘中秋夜相思而死。毫无疑问,林黛玉就在中秋夜,于异国他乡思念贾宝玉泪尽而亡。

对此,《题帕三绝》第三首,林黛玉也有明确交代。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眼前事,身边人全部物是人非,林黛玉不死又能如何?

文|君笺雅侃红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