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吟《借我一生》
借我一生
起初看到这本书名,以为内容偏情感化。再一看,余秋雨先生的作品,那自然是要从思想上提升一个高度了。
对中华文明或者文化不感兴趣的人,肯定是看不下这书的。还有类人,看完了,也未能领会其中精神。
不明白,秋雨先生的这本书名到底是从何而来。是一瞬间灵魂的触动?还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产物?
按农历算,一年快过完了,又一年快开始了。虽说越大是越来越没有年味,但依然可以感受到大街小巷的喜庆热闹。在这个时候,大部分人都是匆匆忙忙。匆忙的逛超市采购,匆忙的逛街血拼。滚动的车轮,鸣笛的小车和肆虐的灰尘也是匆匆。
近段时间,阳光明媚。去年的这个时候,一场大雪早已降临。闲暇的人,一杯茶,一本书,感受着阳光所带来的生命力。同样刺耳的鸟鸣声此时显得更有治愈性。
“静”,难能可贵。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闲暇的时间。热闹的气氛,兴奋的神经则更容易让人升温。有一种人,让人钦佩。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年或不年,只有一天两天。任何的节日都不应该成为停下来理由。因为每一种节日都是由天元素构成。
公共场合,如果见到一个学习的身影,一个静下来的姿态,人的目光都会聚焦一样落在这个点上。这并不奇怪。通常人们对此现象有两类想法。一,对上述现象表示欣赏。像这样的人,我应该祝贺他,却又为他感到惋惜。因为这样的人,他看到的是曾经的自己,或者是心里的自己。二,瞥一眼,不以为然,暗自谩骂别人傻。这样的人,我也笑笑祝福。因为这是他存在的姿态。
双眼微闭,凝神,敞开耳朵和心,以静的姿态来感受这喧闹的环境。此时,我仿佛感受到了秋雨先生的姿态,对,借我一生不是瞬间的触动,也不是深思熟虑的产物,而是一种姿态。当然,秋雨先生的姿态在于为中华文化奉献。而我,如果可以,宁愿一直以这种姿态存在。静,是姿态价值的体现。
无论外界多么喧嚣,无论人心多么焦躁,也无论些许眼光,言语,甚至批判。借我一生,我还是会以同样的姿态存在。
静则山居笔记,动则文化苦旅,千年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