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坊·海派书房丨大上海“大”在哪里?

上海都叫“大上海”,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提起大上海,绕不开“大上海计划”,也绕不开海派文化。

“大上海计划”又称“新上海计划”,是南京国民政府为建造新上海市,打破上海公共租界与上海法租界,垄断城市中心的局面而制定的计划,于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通过。该计划以江湾为市中心区,建筑道路、市政府大楼和其他公共设施。其间因日本侵略而被迫停工数次,1937年淞沪会战后,该计划被迫停止实施。

上海是中国文化的半壁江山,所有现代艺术几乎都集中在上海产生。而“上海制造”,不仅制造了轻工业产品,也制造了上海的都市文化,制造了上海的生活气质,制造了这座城市的人。

那么“上海人”是不是就等于“上海的人”?未来,我们又要依靠什么去重塑“上海制造”?靠什么去掌控“大上海”的将来式呢?

11月6日晚,在海派书房

举办“海派书房里聊聊海派生活”第十讲

《大上海“大”在哪里?》

活动邀请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散文报告文学专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黄浦区明复图书馆理事长;上海评弹团艺委会顾问;上海大学文学院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编审;马尚龙海派文化工作室总监马尚龙老师,他将从社会学和人文文化角度对上海制造的文化内涵、上海人的本质、大上海的独特文化背景和上海制造遇到的制造危机为读者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嘉宾介绍

马尚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散文报告文学专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黄浦区明复图书馆理事长;上海评弹团艺委会顾问;上海大学文学院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编审;马尚龙海派文化工作室总监。

多年来,马尚龙从社会学和人文文化角度研究上海开埠以来的发展与变迁,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逻辑,切入独特的视角和见解,获得了学界和读者广泛认同。“上海系列”《上海制造》《为什么是上海》《上海女人》出版后都普受好评,被认为是认识上海、理解上海、热爱上海的不可多得的专著;《卷手语》则是马尚龙最为感性的文字,多有作者对上海和城市市井的回忆、梳理。2019年出版新书《上海路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