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筹建过程中,搞基建是重要的,但对调集和培养人才以及在筹建过程中的科研工作,也是重要的。否则,没有真才实学的专家,拿不出研究成果,就不能扩大影响,树立威信,难以形成全国的水稻研究中心。国务院批准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部编制300人;1989年10月9日在中国水稻研究所落成典礼上,农业部何康部长宣布给中国水稻研究所增加编制100人,共计所部编制400人(主要是科技人员)。浙江省划转实验基地固定职工1001人。1983年底,浙江省农科院上划中国水稻研究所79人。其余人员需要陆续从全国各地择优調入。在调集人员的同时,重视人员培训。世界银行1000万美元贷款中有200万美元专用于人员培训,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资助,派往国外培养各系科研领导骨干和硕士、博士研究生;还在农业部大力支持下,黄效林、李勤同志去国家教育部申请,在全国重点高等农业院校为中国水稻所培养27名优秀研究生,得到了批准。1982年11月29日在杭州召开的第一次筹备小组会议上确定,由于工作急需,今冬明春拟从全国各地先选调三十名左右条件适合的高中级科技人员。本所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大学等,先后調入23位优秀人才,和原省农科院水稻所科研人员一起,共同开展边筹建、边科研工作。其中有两位优秀人才迁入杭州市户口时,因随迁子女较多,分别有三次被拒绝。当时办理人事调动的陈金宝、宋永贵同志,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分别多次耐心做工作,说明他们是不可缺少的人才,杭州市人口办最后才同意户口迁入。这两位优秀人才后来曾分别担任过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和常务副所长,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中国水稻所现有的人才,大部分是经过上述培训和在艰苦的科学实践中涌现出来的。现有一代热爱水稻科学的青年新秀、一批重要学科带头人,以及二位院士。他们为中国水稻所今后更好发展将起重要作用。在边筹建、边科研初期,规划设计、基本建设、仪器设备的订购和安装,人员调集和培训、内外宾接待、国际国内水稻研究的合作与协调需要展开,国内重点项目的研究必须继续进行。另外,二百人以上的水稻国际会议需要在杭州召开,时间紧迫又涉及国际影响。每一项筹建和科研任务都非常繁重,在人员不足情况下,大家同心协力,努力工作。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行政后勤服务的支持。负责行政后勤的李家厚、金连登等同志,白手起家、工作艰难,担负全所吃、住、行和物资供应等繁重任务。为了安排調入人员的居住,除了向省农科院借用住房外,还千方百计在登云买房、向附近农民租房。令人感动的是不少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和有关大学等调来的优秀人才,一家人挤在面积30-40米2、没有卫生间、没有烧饭、炒菜用的煤气罐、没有冬季取暖设施的住房内。他们的居住条件与原单位相比,显然十分艰苦,但仍然争分夺秒地从事研究工作,为新来所工作的年轻同志树立了艰苦奋斗的光辉榜样!浙江省农委副主任、中国水稻所筹备小组副组长、水稻所副所长张天成同志,在筹建中国水稻研究所开始,就请我国著名书法大师刘海粟先生为“中国水稻研究所”题名。这是中国水稻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本所成员要珍惜中国水稻研究所这个名称,要为中国水稻研究所争光!张天成同志和基建办冯景琛主任等,对本所的规划设计、基本建设、建筑质量等高度重视。张天成同志眼睛不好,经常带着放大镜出现在建筑工地上,检查施工质量。1989年12月,杭州市区的中国水稻研究所19层大楼,荣获1989年度浙江省优质工程奖。章一华同志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筹办小组成员、中国水稻所党委副书记、第一副所长,责任重大。他家在北京,一人在杭州,办公和住宿一间房,日以继夜地工作,为初期筹建工作竭尽全力。筹备小组成员、中国水稻所副所长闵绍楷和熊振民副所长(1989年10月任所长),在边筹建、边科研初期,在研究条件十分困难情况下,带头坚持科研工作,为全所早期取得研究成果起到带头作用。“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为了资助国内外水稻科学家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人员培训,推进全球水稻科学和水稻生产发展,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多做贡献,需要多种渠道筹集水稻研究经费。我作为中国水稻研究所首届党委委员、首任所办公室主任,在省领导兼所长朱祖祥、李德葆,以及第一副所长章一华等同志支持下,多次向国家科委、财政部、农业部、中国农科院等申请增加水稻研究经费。在科技体制改革初期,为了增加本所事业费,我敬请何康部长、卢良恕院长和李德葆副省长出面,给国家科委领导先后共写了六封信件。有了领导的信件,从年初到年底,我先后十多次去国家科委,向有关部门反映本所科研经费紧缺情况。国家科委领导将当年救灾经费70万元,在1986年12月20日(判断当年不发生严重灾情)决定拨给本所,作为增加事业费,帮助解决了大问题。1985年按照自费工资改革,可以增加三个月工资作为奖金;国家拨款工资改革,没有三个月工资奖金。本所实验基地职工,为了增加三个月奖金,选择自费工资改革。第二年,因为水稻试验是不赚钱的,没有能力自费工资改革。在农业部财务司事业处领导支持下,陪我去国家财政部,请求取消本所实验基地职工自费工资改革,以后按照国家拨款增加工资,得到财政部同意。解决了实验基地的经费困难。我问章一华同志,国际水稻所每年能向世界募集多少水稻研究经费?他回答1986年就有2900多万美元。据介绍国际水稻所所长用80%精力募集水稻研究经费。同年我所事业费收入共计284.34万元人民币。我们与国际水稻所相比,主要是研究经费严重不足,而国际水稻所的研究经费是向国际机构、友好国家等募集来的。我与方悴农同志讨论 ,我们应该学习国际水稻所的经验,向国际机构、友好国家等多种渠道募集水稻研究经费。有了水稻研究经费,才能支持国内外水稻科学家来所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人员培训,才能推动全球水稻科学和水稻生产发展。我国栽培水稻已有六千多年历史;水稻品种极其丰富,国内已收集的水稻品种近九万份,有栽培稻、野生稻、水稻、陆稻,籼稻、粳稻、糯稻等各种类型皆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和集约栽培的经验举世闻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稻科学技术又有了长足发展,培育的高产矮杆水稻良种、杂交水稻和连作稻栽培、稻田养萍、生物固氮等技术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稻区分布广泛,从海南省南部到黑龙江省黑河,从沿海到新疆内陆,从海塗到海拔2710米的云南省宁蒗,凡有水源灌溉的地方均可种植水稻,对世界不同生态稻区具有广泛代表性。菲律宾气候条件只适宜研究籼稻,不适宜研究粳稻,对于世界不同稻区减少代表性。应该说,中国作为世界水稻研究中心,比菲律宾具有更好的条件。2. 已有22位著名科学家和知名人士作为筹集水稻科学发展基金的发起人为了筹集水稻研究经费,我所准备了《让我们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共同努力--水稻科学发展基金发起人敬告各界人士》的宣传文稿,需要著名人士签名作为筹集水稻科学发展基金发起人。为了邀请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严济慈作为发起人,中国农科院原院长金善宝出面给严老写信,请他作为发起人。这封信是方悴农同志和我送去的,1990年12月10日严济慈签名同意作为发起人。卢嘉锡、钱三强作为发起人是中国农科院卢良恕院长出面邀请的。邀请王淦昌作为发起人,是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沈桂芳同志出面和我到他家里,请他签名的。路较远的发起人都是去信邀请的。已有国际水稻研究所最初帮助我国筹建水稻所的所长布雷迪博士和后任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愿意和我国严济慈、卢嘉锡、钱三强、王淦昌、裘维蕃、谈家桢、徐冠仁、方悴农、杨守仁、袁隆平、伍尚忠、游述麟、何康、沈祖倫、金善宝、卢良恕、沈桂芳、朱祖祥、李德葆、熊振民等共计22位著名科学家和知名人士共同发起,通过多种渠道向国内外筹集水稻科学发展基金。
3. 为了筹集水稻研究经费,农业部两次给国务院办公厅打报告
第一次报告:
1991年1月,农业部文件(1991)农(科)字第2号“关于筹集水稻科学发展基金的请示”上报国务院办公厅。
遵照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同志对《关于筹集水稻科学发展基金的请示》的批示精神,中国水稻研究所暂不设立水稻科学发展基金。
第二次报告:
1991年9月3日,农业部文件(1991)农(科)字第14号“关于通过多种渠道筹集水稻科学研究经费的请示”上报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有关部门和领导批示:
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三局批示:
昌安同志:
农业部报来《关于多渠道筹集水稻研究经费的请示》,提出有针对性地向有关国际机构、友好国家等募集水稻研究经费,但不设立基金会,不成立新的管理机构,不挂牌在国内募捐。根据罗干同志的指示并再次研究,原则同意农业部的意见。有关具体问题,请农业部按有关规定与外交部、经贸部、国家科委、中国人民银行协商办理。妥否,请批示。
国办秘书三局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三日
拟同意秘书局意见,请俊生同志批示。 昌安 一月十五日
俊生同志在自己名字上画圈,并在画圈的旁边写了日期“1月16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上述批示,1992年2月20日我为农业部科技司代起草了与外交部、经贸部、国家科委、中国人民银行分别进行协商的书面文稿。经农业部科技司审查同意和盖章后,派我去与上述四个部门协商。
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司给农业部科技司回复: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准同意你部提出的有针对性地向有关国际机构、友好国家募集水稻科研经费,但不设立基金会,不成立新的管理机构,不挂牌在国内募捐的精神,我们原则同意。但我们认为,基金不是一个组织机构,对外募捐不能以基金为名义,似应以中国水稻研究所名义进行,所募资金应全部用于水稻科学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司 盖章。
2月21日,国家科委国际合作司批示:同意农业部意见 盖章。
2月22日,外交部国际司批示:同意农业部科技司的意见 盖章。
2月22日,对外经济贸易部联络司批示:同意 盖章。
1992年3月,我离开了行政工作,回到科研岗位从事研究工作。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1998年4月退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国务院办公厅早在1992年2月已同意中国水稻研究所多渠道募集水稻科研经费。但是,募集水稻研究经费的具体工作,没有持续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对于农业科技投入显著增加,用于本国的水稻研究经费没有必要向国内外募集。为了支持发展中国家(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人员与中国水稻所开展水稻合作研究、学术交流、人员培训,提高水稻科学和水稻生产水平,解决粮食问题,有必要募集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水稻研究经费”。募捐对象主要是国际机构。
国际水稻所每年开支的经费,都是向国际机构和友好国家等募捐来的。我们学习国际水稻所的募捐经验,相信也会有所收获。此外,我国向国际机构募集水稻合作研究经费,也有不少有利因素:我国为发展中国家募集水稻合作研究经费,道义上容易得到支持;我国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给与联合国经济上的支持渐渐增加,我国对国际机构的影响力也会不断提升;许多国际机构中一般都有任职的华人,他们容易理解在中国开展水稻合作研究的有利条件,通过他们帮助容易获得捐助。因此,只要坚持努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国水稻所要成为世界水稻研究中心,研究经费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优秀人才。水稻所曾花费贷款和援助资金二百二十多万美元,用于在国外培养四十多位高级人才。这些高级人才大部分已经回本所效力,也有少部分人才流失在国外。有的优秀人才回国后去了其他单位。因此,在募集研究经费同时必须重视引进优秀人才。
希望与国际水稻所加强合作。该所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就感到水稻试验田面积不够用,气候条件只适宜研究籼稻。中国水稻所现已拥有一批高级科技人员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水稻试验田充足,不仅在浙江杭州地区有水稻试验基地,还在我国南方的海南省、北方的黑龙江省都有设施完备的水稻试验基地。我们应主动参与国际水稻所受到试验田、气候条件限制和不能独自完成的重大水稻研究项目进行合作,希望通过更多的国际合作,共同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做贡献!
在庆祝中国水稻研究所建所40周年之际,为了不辜负22位老一辈著名科学家、知名人士和国际友人对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期望(尤其是农业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三级八位正职领导带头作为募集水稻科学基金发起人),以及充分体现农业部对此高度重视的两次给国务院办公厅打报告。希望部、省、院、所现任领导,继续重视这项工作。我作为参与水稻所筹建的老同志,希望在有生之年早日看到中国水稻研究所成为世界水稻研究中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人类粮食问题,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