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字干货好文 ▏不知道这4条准则,别说你懂「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很重要,无数专家学者将「用户思维」奉为神律,传业授道。

  • 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4C营销理论”(1990年)中指出,应该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他强调企业首先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放在第一位。
  • 里斯和特劳特在《定位》中认为,定位要从一个产品开始,那产品可能是一种商品、一项服务、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也许就是你自己。但是定位不是你对产品要做的事,定位是你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

虽然比传统“产品为中心”和“4P理论”中对「用户」认知前进了一大步,但是距离最伟大的两位大神还有一定差距。

“任何商业行为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客户。”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1973年)

“专注用户进步,而非竞争者和产品”——创新之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与运气竞争》2018年

他们的认知超越了一个时代,他们可能不知道, 创新和用户至上两个原则,变成了当代的至上真知。

「用户思维」很强大,少数天才以「用户思维」成就商业巅峰。

  • “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乔布斯/苹果
  • '世界上有两种公司,一种是尽可能地说服客户支付一个高的利润;另一种是拼命把价格降到最低,把利润都让给用户的公司。”——贝索斯/亚马逊
  • “如何可以少赚一点,今年毛利10%,明年争取9.5%,后年9%就好……”——吉姆·西格尔/costoc
  • “我们将赋能全球每一人、每一个组织,帮助他们成就不凡”——纳德拉/微软
  •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任正非/华为

他们的商业案例几乎完美诠释“用户至上”和真正并践行“用户优先”。

「用户思维」似乎很简单,诸多创新创业者在其引领下,不断刷新新消费品牌高速崛起奇迹。

首先是欧美的DTC品牌以「用户思维」不断破局,破界,成为新消费品牌崛起的底层逻辑。

  • “极致透明”的服装品牌Everlane(2011),2019年,估值近20亿美元。
  • 简约的设计和选择的剃须刀品牌Harry’s(2013年),6年内共获得了约 5亿美元的融资,2021年估值达到 17 亿美元。
  • 让用户购买床垫变得简单的Casper(2014年),2019年估值过10亿美元,并于2020年上市。
  • 倡导美容民主化的化妆品品牌Glossier(2014年),2019年估值达到12亿美元。
  • 给用户一双极尽环保舒适的鞋Allbilds(2016),2020年,完成E轮1亿美元融资,估值达17亿美元。
  • 让难言之隐不再难言男性医药品牌Hims(2017),上线三年,累计获得1.58亿美元融资,2020年成功借壳上市。

我们还发现,在中国,2017年前后,2年时间就完成品牌建设不在少数:三顿半,元气森林、keep、钟薛高、王饱饱,花西子、完美日记、蕉内等等。

这些数字光环下的新消费品牌快速崛起特征中,无论是以品类创新破圈,新场景的打造与潮流引领,还是跨界营销、社交货币、内容种草的互动营销,大部分以「用户思维」作为开端。

于此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以「用户思维」为中心创业创新方法论。

  • 早在2012年,埃里克·莱斯在《精益创业》中提倡企业进行“验证性学习”,首先推出极简的原型产品,然后在不断地试验和学习,灵活调整产品方向,以符合用户需求。
  • 金错刀《爆品战略(2016年)》中表述,爆品是「以用户为中心」商业模式的最大体现。
  • 吴声基于「用户思维」构建了盛极一时的《新物种爆炸》、《场景纪元》等新认知,并在2017年提出了「超级用户」,由逻辑思维(2018年)和吴晓波(2019年)在跨年演讲而被广为认知。

接着,诸多的营销/品牌专家以此进行广泛而深度的讨论,并提出了无数创新方法论:会员营销、私域、爆品法则、IP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方法论都将「以用户为中心」简单带过,好像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用户思维」一样;或者直接谈到如何洞察用户需求,好像大家早已形成了「用户思维」。

要知道,「用户思维」的认知和认可哪有那么简单,即使“客户是上帝”谈了一百年,大部分企业和组织出发点依旧是股东、产品、品牌;即使都明白“用户第一”,但真正放到产品中的并不多。

今天,品牌猿带你接近「用户思维」,了解「用户思维」,最好还能创新实践「用户思维」。

一、用户思维1——「以用户为中心」

什么是新消费时代的「以用户为中心」?

1、是“用户”,而非“消费者”,必须明确的第一个认知。

过去,传统营销人对商品使用者的描述,强调的是“消费者、客户、顾客”。

在顾客们演变成新智人、数字原住民,在消费者成为生活者,在人人都是创造者的今天,「用户」概念的形成是实实在在的一个飞跃。

「消费者」本质上是传统企业认定的一次性购买,而「用户」逻辑出发,理念到行动就大不一样:

  • TA们不仅是购买产品的消费者/客户/顾客——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卖货;而是产品和服务的使用者——企业的终极目标是服务
  • TA们不仅是信息/广告的接受者;而是品牌信息/内容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 TA们和品牌不仅是买卖关系——从消费者到忠诚者,就是要赚多少钱;而是一种共生共存共进的关系——一起创造生活、驱动进步。
  • 从数字化来说,「消费者」代表的是消费数据,无法转换为品牌自有数据;「用户」代表的是数据资产和记名消费,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ID,可追溯,可表达。

当你不把「用户」当做「消费者」,也不是细分市场的数据,而是拥有希望,梦想,需求和情感的个体的时候,他们自然也不仅仅是在消费,而是在传播自己喜欢的产品,支持自己相信的品牌,发展自己热爱的公司。

当你不把「用户」当做「客户和顾客」,不是客人,不是上帝,而是和你一样平等的关系,是品牌的一部分,和品牌一起成长的实实在在的人,他们自然会和你一起创造新世界。

理解「以用户为中心」,从清晰「用户」概念开始。

2、由「以产品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

即使很多企业天天念叨着「以用户为中心」,甚至贴在墙上,写进了使命,又有几个品牌真正的做到。

互联网时代,由于乔布斯、贝索斯、吉姆·西格尔、雷军以对「用户」卓远认知和践行赢得市场,「用户」开始成为所有商业活动的起点,原点。

移动时代,无论是拼多多黄峥“真正的消费升级是满足三四线城市用户的需求”;还是字节跳动的黄铮“从用户出发,就是我们把用户关心的推荐给他”,美团王兴“是否以客户为中心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败”,「用户为中心」的信念被不断坚定。

更进一步的是数字时代,万物互联,信息透明,媒体下沉,消费平权,“新人群”已然成为世界的中心。

他们想要的不仅仅是功能、利益和体验,而是想要获得“意义”;他们不是购买品牌,而是想成为品牌的一部分,希望有权决定生产什么,已经如何生产。

他们善于判断,精于想象,乐于表达个人观点,并愿意写下自己的人生故事,他们积极主动,多疑善思,富有创造力,他们已经到达了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顶端,那里的目标是自治,成长和自我实现。——《品牌翻转》

再加上用户自身的审美升级和认知升级,假如不以他们为中心,被他们遗弃就是必然。

另一个角度,商品也不再是作为物的产品,而更多是触发场景的体验,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处的场景,以及场景中自己浸润的情感。

“我们是谁”远没有“他们是谁”重要,所以,仅仅知道是用户是谁,还是不是「以用户为中心」,你还需要帮助他们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

此时,你还想以“你有什么产品?它有什么功能?”开局?你还在想“市场有什么空白,你的什么产品以什么价格能够弥补这个空缺,以什么样的广告和渠道打入消费者的生活?”的模式进入市场?

3、是“站在用户的的立场着想”,而不是“满足用户需求”

「以用户为中心」——「不是为用户着想,而是站在用户的立场着想」

“站在顾客角度,而不是为顾客着想”——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文

站在用户立场着想,这意味着跳出了「用户」自身思维局限,当下痛点需求的限制,融合了多样性的人和多维度的认知,溶解了产品、服务、技术、场景的边界,将迸发出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从而形成全新的品类、全新的解决方案、全新的生活方式,甚至全新的用户。

  • 用户立场的体验迭代。“体验”这个词,在流动的数字时代无时无刻不发生着变化,算法推荐、即看即买、即买即得、内容直播+、本地服务、意义消费......;爆品/超级单品不再是为用户升级某一体验,而是从用户角度持续不断的创造新体验
  • 用户立场的产业链重构。万物互联时代,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对供应链一往情深。传统的产业链重构,往往以企业为主导,修修补补;站在用户的立场:“用户在哪里,用户的资源在哪里,产业链就偏向哪里”。这样认知下,产业链才能持续被打破、颠覆、创造,才能 反复搭配、碰撞与聚合,进而催生出更多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
  • 用户立场的的经营法则。当品牌从经营产品、经营数据进入到经营用户,那么,借助数字打通用户唯一的ID,实现权益融通,体验融合和场景融创,直到实现用户体验的无缝场景自由转换成为用户经营的终极追求。

如果我们更大胆的站在用户的立场,思考用户与生活,用户与时代,用户与世界的关系,“产品”难道只能是一个具象的产品,而不是一个凝聚力的社群,一段美好生活,一个公益的行动,一个保护地球的行动?

二、用户思维2——圈层or社群,千万不要妄想把海水煮沸

很早以前,品牌界、营销界就一直倡导二八法则、聚集战略,舍九取一,利出一孔,穿透圈层等等,体现在用户思维上就是——专注某一特定人群的一小部分用户。

“爆品战略”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微创新,在1厘米宽的地方做出1公里深,打造极致差异化。——金错刀

这里的「1厘米」,也可以理解为某一特定人群的一小部分用户。

看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其实却是「有效和无效」用户思维的差距所在。

特别是现实中,非常多的企业和品牌的新品都妄图把海水煮沸,或是满足各类人群,所谓的聚焦也仅仅是PPT上的人群画像而已;或是实现各种功能,好像我无所不能,就像瑞士军刀。

举一个孕妈妈人群的例子,大部分用户描述就是一个细分了年龄,收入,城市和媒体接触习惯的孕妈妈。

殊不知,即使一个一二线城市的孕妈妈,就有90后孕妈妈VS80后孕妈妈,有一胎孕妈妈VS二胎孕妈妈,有全职孕妈妈VS工作孕妈妈,有独立孕妈妈VS有四老孕妈妈,有文艺孕妈妈VS文青孕妈妈,有苹果孕妈妈VS安卓孕妈妈,有悦己孕妈妈VS有妈宝孕妈妈.......。

她们的生活习惯、媒体习惯、社交人群、育儿理念、价值观都不一样,有的甚至相差甚远,她们的需求自然会不同。

而只有与你的产品理念和育儿观念合拍的人群,价值观同频的一部分用户,才可能是你真正需要抓住的核心用户。

每一个特定人群的一小部分人群都代表一个社群,对应着有着共同的兴趣,价值观,更重要的拥有共同的信息的人,他们可以互相交流,并认同自己所处的社群:我是游戏玩家,我是瑜伽爱好者,我喜欢捡跑,我爱逛书店,我喜欢猫......。

这里勉强给出确定特定用户的三个方法:

第一,从最擅长的人群里面找。

自己最熟悉哪个圈层,就研究哪个圈层,入局哪个圈层,发力哪个圈层。

比如,摩拜共享单车从校园开始。

第二,在现有的产品群里寻找。

关注自己的产品或是市场上销售最好的产品,研究购买人群行为、洞察他们心理,解决什么问题,不断假设和提问“用户明天追求什么”和“能开拓什么变的不同”,从而发现升级和创新的可能。

比如茑屋书店,7-Eleven,花西子的精彩表现。

第三,寻找拥有共同理念的伙伴,找到和你并肩作战的人。

自己喜欢什么热爱什么,愿意创造什么赢得什么,明确了自己的理念,然后找到铁杆拥护者,成就社群。

社群不仅是另一种类型的人群细分,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意识到你无法以社群为营销目标,能做的是支持他,助力他,与其成为伙伴,使其更好的生活。

比如小米的极客(屌丝),露露柠檬 (Lululemon)为自己而活女性,比如淘宝造物节上的造物主,Roblox罗布乐思创造新世界。

你还可以从苹果的Ipnone、乐高、迪士尼身上看到这些,因为拥有了铁杆的拥护者,才能面临无数风雨走到今天。

由此可见,确定目标市场的关键不在于能够寻找到最大市场,而是在于能否找到自己的圈层or社群。

换句话说,用户的性质决定了你的未来,拥有最佳用户的公司终将胜出。

三、用户思维3——专注用户进步,而非产品和竞争对手。

爆品战略有一个核心理念是“产品做到极致,好到无与伦比,便宜到难以抗拒。”

那么问题来了,“极致”和“好”的参照标准是什么?

由自己的判断?参照过去的产品?参考竞品?还是用户认可?并不是人人都如乔布斯,能清晰的把握未来。

这就引申出用户思维第三条——专注用户进步,而非产品和竞争对手。

专注进步,而非产品,“进步”代表了朝向某个目标或梦想的动作。——《与运气竞争》——《与运气竞争》克里斯坦森

“用户进步”这个词也许难于理解,借用爆品战略中特别讨巧的表述「痛点和尖叫点」,加上痒点来梳理一下。

1、「痛点」、「痒点」和「尖叫点」

1)、「痛点」——意识到的需求。

「痛点」一般是困扰用户的问题,用户自己能够想到的痛点。

《爆品战略》将痛点定义为用户最痛的需求点,也是一个产品满足用户诸多需求中最痛的一根针,并给出了互联网时代找痛点三个行动工具:找风口,找一级痛点(痛点金字塔,从一级到七级),数据拷问。

「痛点」对应的是互联网思维,就如雪中送炭,直击用户的感官。营销上,一般是告诉用户,我有什么功能,能够帮助解决什么问题,或者是提醒用户,假如不购买,会面临什么问题,给用户非买它不可的理由。

比如高性价比手机,69元的充电宝,比如京东的“多快好省”,比如饿了么外卖。

2)、「痒点」——无意识的潜在需求。

「痒点」用户有潜在的需求,却没有意识到,但是一看到这样的产品和服务,就像戳中内心的燃点一样,特别向往。

「痒点」对应的是数字思维。看到一个风口,然后站在用户的角度,洞察分布在用户各个细分场景中,种种可能的问题和潜在的需求,抓住风口给出适合的解决方案。

营销上,「痒点」的解决方案一般不会谈性价比,而是谈体验,谈创新,谈引领,谈对生活的赋能和改变。

比如通过研究早餐场景在麦片里加水果的好麦多;比如戴森自动吸附头发,低温烫发,对头发的损伤较小的卷发棒。

3)、「尖叫点」——未梦想的需求或创造新价值。

「尖叫点」是用户无法想象的,超预期的用户体验。

用户不懂产品、技术、解决方案等,更无法构想出具备革新性的解决方案。企业则需要前瞻性地发现趋势和洞察(10倍速变化),站在“将来的时间点”上反思“现状”,并借用创新(技术/服务/模式等)给出超越当下的解决方案或为用户创造全新的价值。

换个角度,「尖叫点」已经不是从需求角度出发,而是从创业者自身的,或者是供应端角度来创造世界。

比如汽车代替马车,比如苹果手机代替诺基亚,比如共享单车,比如今日头条的信息推荐,比如马斯克的火星飞船。

在「尖叫点」实践上,我们品一下欧美DTC品牌商业天才们的创新逻辑:他们的开始,往往不再是一个产品一个痛点,而是洞见到一个可能的新需求,或是意识自己能够创造一种新价值

  • Peloton——创始人John Foley,“我要创造一个在线数字化的健身体验,融合硬件和软件,用户可以在家消费健身的“内容”,让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验到健身的快乐”。
  • innocent——三位创始人“做纯天然新鲜水果、不添加防腐剂的果昔,将10%的利润捐献给慈善组织,我们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健康。”
  • Allbirds——创始人Tim Brown,“我们打造一个极尽生态环保之可能的品牌,设计和售卖“世界上最舒服的鞋”。”
  • Seed Beauty——创始人Laura认为,“我们不预测彩妆趋势,而是创造它!”。

我喜欢挑战的事情,喜欢有难度的事情,喜欢获得更大的成就感,而不是平平庸庸、碌碌无为。所以,我选择了创业,选择了不断地创业,因为我觉得每一次创业都能让我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张一鸣/字节跳动

更简单地说,「痛点」就是解决用户的问题;「痒点」是满足用户心中的欲望;「尖叫点」则是超越用户的期望。

将「痛点,痒点和尖叫点」层级化,就形成了用户需求的金字塔,而不断探索、创造、引导、引领、赋能用户需求金字塔的行动,品牌猿将其称之为「专注用户进步」。

「专注用户进步」的本质是一场「无限游戏」。

国家亦是如此:温饱-小康-美好-创新!

2、从「用户进步」的角度,我们不难得出三条产品的基础认知:

第一,失败的产品都是从“我想做一个产品”开始,成功的产品大部分是从“我打算为谁解决什么问题或创造什么价值开始的”;失败的品牌大多专注于“我如何战胜竞争对手”,成功的品牌都是“我如何为用户持续创造新的价值”。

这就是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所说“我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你也可以从诺基亚的败亡和苹果的发展轨迹参悟到这个道理。

第二,产品“极致”和“好”的标准已经发生变化。

不管你是否承认,产品已经发生了变化。

我们正在从一个静态的名词世界前往一个流动的动词世界。在未来三十年,所有有形的产品,都会变成无形的“动词”。产品将会变成服务和流程。

——凯文·凯利

因为这种改变,「物 」的数字化 ,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解决问题工具,盈利工具,而是数字化生活工具,品牌也不再是信用背书,心智定位,而是一种新的数字化生活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产品好坏的标准不再是产品自身,而是,让数字化的「物 」在生活中得以运用,以此赋能和改变每个人的生活;不止是销售美好“事物”:咖啡、文创、文旅、IP、严选等;而是让美好的“ 事物”在生活中得以使用。

第三、“极致”和“好”没有止境,迭代和创新需要持续发生。

“在无价,无界,无序的时代,让我们一起融入“人的价值最大化”的无限游戏”。——张瑞敏/海尔

如此三个认知,才可能抓住了用户进步的核心所在。

四、用户思维4——超级会员、朋友、伙伴、家人,而不再是粉丝

粉丝是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我们却已经从移动互联时代走入数字智能时代,从实物为中心走到了用户为中心的时代,从传统零售走向连通线上线下创造的新体验和新场景新零售时,用户成为数字品牌最重要的资产和变现的基础,粉丝还能是粉丝吗?

当大数据成为生产力,会员体系作为用户关系的基础设施,成为一个不断提高效率的新信用体系时,关系越深,交易效率越高,并且递进整体实现自循环时,这样一个全新的闭环生态中的人,他们还能被称为粉丝吗?

当Z世代成为消费顶流,品牌背后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成为年轻人购买的要素 ,他们不仅购买感知和体验,还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归属感,还期望通过社交被关注和被认可的世界叠加,社群成为场景的商业动力时,这些与品牌一起前行的伙伴,还能被称为粉丝吗?

当点赞、分享和评论成为各平台和品牌的底层能力之后,在数字衍生出更强大的渗透、互动和参与能力,在KOL、KOC、主理人等更多元的意见领袖成为共建日常,在快闪、目的地、美术馆体验成为社交常态时,原来仅仅是摇旗呐喊或是发牢骚的人群,还能称为粉丝吗?

这就是粉丝和会员进化的时代演绎。

他们可以是村民(阿那亚)、可以是伙伴(蔚来)、可以是朋友(内外内衣/三顿半),可以是超级会员(亚马逊京东),可以是生活者(茑屋书店/7-11),可以是生态参与者(Airbnb)......,可以是其他什么,但绝不再是粉丝。

所以,请不要再不将用户当做粉丝。

此时,你会发现用户《参与感》开始过时,实打实的共建成为新能力 ,更有甚者,将控制权交给用户。

那些欧美的数字品牌(DTC品牌)已做出了成功的示范。

层级1:让用户参与、互动,并生产内容。

  • “千禧一代心目中的雅诗兰黛”的Glossier。把Instagram的展示空间部分转让给了用户,线下店铺的「打卡贴」在官方渠道发布;在用户中选出品牌大使;在Slack(群组聊天工具)跟用户保持互动交流.......,由此, 用户乐此不疲地分享着有关 Glossier的一切。

层级2:与用户共同创造创新产品

  • 美妆品牌孵化器Seed Beauty。所有品牌和产品均来自用户的参与。随时随地获取反馈 并邀请百万用户担任产品研发专家,进入实验室和工程师们一起讨论产品。Laura表示「行动和实时参与是一切事情的核心准则」。

层级3:观念引领,一起改变世界。

  • 当一群文化认同、兴趣圈层的人群真正形成社群,以独特的影响力与“产品”的价值融合后, 这些人和追求的这件事情,自然会爆发无穷的生命力:露露柠檬 (Lululemon)、Allbilds、蔚来、淘宝造物节。

可以预见,这就是下一个三年的用户思维:连接一群“观念引领、可持续、自我进化”的数字用户,找到一群愿意“陪伴和伴随”品牌一起成长,进化的伙伴,而不是仅仅点点赞吐吐槽发发群的粉丝。

“真正好的消费品牌是和一群意气相投的用户一起去定义”——内外内衣创始人刘小璐

想象一下,拥有这样的用户特征的品牌,何惧未来的千般变化,洪水滔天。

后记

时代已经变了,「以用户为中心」这句话,自然需要被重新拆解、理解、梳理和进化,并形成适合、引领下一个三年的「用户思维」。

  • 用户思维1——「以用户为中心」
  • 用户思维2——圈层or社群,不要妄想把海水煮沸
  • 用户思维3——专注用户进步,而非产品和竞争对手。
  • 用户思维4——超级会员、朋友、伙伴、家人,而不再是粉丝

特别是,假如将「用户思维」视为新消费品牌的原力和“一”,真正理解「用户思维」的逻辑,洞察「用户思维」的趋势,新的用户会层出不穷的出现,新的价值和体验会不断被需求所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也会被不断升级重塑,这就是「用户思维」真正力量所在。

这个时候,用户的痛点是什么,重要吗?产品是什么,重要吗?能不能快速引爆,重要吗?因为,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向着正确的方向奔跑,比什么都重要,成功也是必然。

我们生活在一个“元”变化的时代,这是一个变化的本质都在变化的时代。所以,最后一句,当别人都在转弯的时候,你要激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