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盘运动是跨物种的快乐魁地奇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十一假期,好多人都跑到了露营地玩。
我在营地里抱着电脑值班的时候,观察好多人都开始玩飞盘。当我好奇地去小红书、微博一搜,才发现这玩意,正在大流行。
因此,当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拿着飞盘享受在原野间撒欢儿乱跑的快乐时,我也很想尝试一把,但这个想法却得到了朋友的鄙夷:
“那不是给狗玩的吗?”
这种观点,在朴实人群之中极为流行,在他们看来,飞盘就是在一扔一叼之间,加深人犬情谊的脐带,是成年人呱呱坠地后必须剪掉的羁绊。
但事实上,从飞盘出现开始,就是人玩的。
飞盘雏形传说起源于西方美食“派 -pie”的托盘,是19世纪某个美国大学生无聊闲丢后发明的流行游戏(这事美国大学一直在争是谁发明的,耶鲁大学嚷嚷的最凶),在演变之后,材质也从锡盘变成了精度更高也更轻便的塑料。
在上世纪80年代,飞盘也进入了中国,很多学校的体育课都专门会有飞盘教学,阿里的 jack 马在儿时就爱玩这玩意。
jack马的澳洲老友在《Alibaba: The House that Jack Ma Built》一书中,回忆了俩人玩飞盘的趣事:
“我很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马云时的画面,当时我在杭州西湖玩,他过来想跟我练英语,我俩就开心地聊天,离别的时候就约好了第二天一起玩飞盘。”
1980年马云与David Morley在杭州西湖
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飞盘是真正的跨物种玩具,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追逐的魁地奇,每个生灵都能通过竞逐它,收获返璞归真的乐趣。
图片来源:B站@ZZZ漂洋过海
不过,虽然飞盘这玩意不限场地也不限玩法,快乐获取难度极低:你既可以瞎扔瞎跑,也可以把它当手里剑,竖几个靶子练准头,但人家还是有正经玩法的。
下面我就挑3种给大家简单说说:
先说最常见的躲避盘(Dodgebee)玩法。
这种玩法类似于小时候的丢沙包,不过里面的细则有很多,简单来说就是分为两队,被扔到的人下场,最终比拼两队场上的人数定胜负。
再说飞盘高尔夫(Disc Golf)的玩法。
在富翁们穿着POLO衫在坐着小车去果岭的同时,飞盘的先行者也受到了启发:他们把草地改造成自己的游乐场,比赛规则大抵也与高尔夫相近,不过是把高尔夫洞改造成了飞盘篮,获胜手段仍然是寻求用最少的投掷次数进最多的篮。
唯一不同的是,飞盘高尔夫不需要像传统高尔夫需要的昂贵器械,专业运动员也不过需要三种飞盘而已,从这个角度说,这无疑是次完美的解构重塑。
最后说一下团队飞盘(Ultimate)。
这个玩法很有意思,融合了足球、篮球和橄榄球的规则和战术。
比如在持盘之后,持盘人不能大范围移动,只能在确定轴心脚的最大移动半径中,摆脱对手干扰后,再做出像贝克汉姆那样的大范围转移帮助队友得分(类似于篮球走步)。
更有趣的是,团队飞盘比赛中没有裁判存在。
当犯规出现时,Ultimate要求对战双方自己解决,这一特色被很多爱好者视为这项运动最大的魅力所在,也就是他们口中的飞盘精神——SOTG的完美体现(尊重的沟通、熟知规则、避免身体接触、享受比赛)。
“这就有点像踢野球,你公正地对待比赛,是为了别人更公正地对待你。”玩了2年飞盘的小张告诉我。
事实上,飞盘运动正在世界各地高速发展,国内每个城市都有了自己的飞盘俱乐部,大家感兴趣的话去小红书之类的社交平台上一搜就行。
随着这股热潮来袭,大家越来越关注这项运动,去年11月24日的飞盘高尔夫职业巡回赛冠军赛在ESPN2频道吸引了22.5万观众观看,成为了当日该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而里面的优秀选手也开始收获到了资本的关注,比如获得5届PDGA(飞盘高尔夫)世界冠军的Paul McBeth,在去年7月收获了来自飞盘制造商Discraft 价值1000万美元的代言合同。
“我可以成为飞盘高尔夫的老虎伍兹。”——Paul McBeth
在专业比赛之外,飞盘一直也是街头品牌强调的青年文化符号。
从NEIGHBORHOOD的唱片飞盘,到Supreme的耶稣祷告印花飞盘……无数街头品牌周边,都揭示出了这门小众运动的活力。
而对于更多立志成为KOL的人来说,相较于主流体育运动,像飞盘之类的新兴小众体育运动是真正的蓝海。
西弗吉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飞盘高尔夫网站parked编辑Joshua Woods认为:“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像Paul McBeth一样的小众体育领袖获得天价合同,因为他们是帮助小众体育登堂入室的重要力量,对于某项运动爱好者来说就像是亲密社区粘合剂,品牌绝对会给他们买单。”
不过这些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奔跑并凌空接住飞盘的时刻,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