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听藏在古典乐中的“爱国之情”!
开心的国庆假期如约而至,最大的感受就是每次类似于国庆这样的日子,都能切身体会到令人热血沸腾的爱国氛围。大街小巷到处挂满了国旗。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能够生存的必要因素,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不论是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有作曲家在他们的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爱国主义的精神,这是一种对爱国主义的精神寄托。
古典音乐里的“我的祖国”
可以说,古典音乐里“我的祖国”题材从19世纪开始。当面对民族危亡、国家分裂等一系列境遇下,作曲家们用音乐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爱国主义,他们把这种精神寄托在他们的作品中。
但是那古典音乐作曲家究竟是怎么通过他们的作品来表达他们的爱国之情呢?今天就来跟大家聊一聊古典音乐的“爱国主义情怀”。
01
Etude 12 in C Minor 'Revolutionary' (C小调练习曲第12首 “革命”) (Ashkenazy) 音乐: Vladimir Ashkenazy - Chopin: The Bicentennial Comparative Edition - Volume 3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的波兰多灾多难,受俄、普、奥三国的瓜分,人民开始展开爱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同时在艺术界也在主张民族特性。被称作“钢琴诗人”的肖邦在20岁因战乱离开了波兰,半生漂泊,他却自始至终心系祖国,将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对故乡的思念谱写成一首首壮丽的钢琴曲。
他的《E大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马祖卡舞曲》都是他对祖国最热情的告白,把对统治者的愤怒以至反抗的激情全都倾泻在钢琴曲里,其中最有名的是《革命练习曲》。这首曲子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感受。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02
Finlandia, Op. 26 (芬兰颂,作品26) (1987 - Remaster) 音乐: Herbert von Karajan;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Sibelius: Orchestral Works
《芬兰颂》作于1899年。那年夏天,处于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于统治者的压迫和独裁政治,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在最重要的一次晚会上,展示了以芬兰神话和历史主题组成的在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系列生活画面,这个节目称作“历史场景”,西贝柳斯为此做《芬兰颂》。
《芬兰颂》所展露出来的力量,曾经让芬兰的占领者俄国沙皇心惊肉跳。因为这部音乐作品成了芬兰寻找国家独立的进行曲,成了芬兰民族的精神象征。沙皇的禁演也挡不住它在民间的传播。在危机四伏的冰天雪地里,英勇的芬兰人与强大的俄军作战时,心里荡漾的就是《芬兰颂》激昂的旋律。
03
The Moldau from 'My Fatherland' (Má Vlast) / Die Moldau aus 'Mein Vaterland' / La Moldau de 'Ma patrie' 音乐: Charles Gerhardt - The Moldau and other Smetana Favourites
捷克作曲家贝德里赫·斯美塔那,在50岁时完全失聪,在忍受着精神与肉体的折磨下仍然像贝多芬那样笔耕不辍,历时五年(1874-1879)创作出一部雄浑壮阔的爱国诗篇,即世界著名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其中的《沃尔塔瓦河》就是该套曲的第二乐章,常被世界各大乐团作为单曲演奏。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境内最长的河流,纵贯南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捷克人,是捷克民族的母亲河,倾注了无数捷克儿女对它的依恋和情感。《我的祖国》描绘了捷克的自然风光,诉说了捷克的古代神话,展现了捷克的民族精神。总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斯美塔那以饱蘸感情的笔墨,以诗情画意的音乐,赞美了祖国山河,讴歌了勤劳的人民,是一部对未来和光明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乐观精神的颂歌。
04
Symphony No. 7 in C Major, Op. 60 - 'Leningrad': IV. Allegro non troppo 音乐: Czecho-Slovak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Bratislava) -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7 in C Major, Op. 60
1941年到1944年是苏联人民难以忘记的艰苦岁月:德军于1941年7月兵临列宁格勒城下并于9月由进攻转为围攻,声言“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投降,要将列宁格勒从地图上抹去。”在缺水、缺粮、空袭、炮火这些极端困苦、极其艰辛危险的时期,前苏联著名作曲家迪米特里·迪米特里耶·肖斯塔科维奇在被围困的最初几个月里创作了《C大调第七交响曲》。
1942年3月5日,肖斯塔科维奇出逃到大后方古比雪夫市,与莫斯科大剧院乐团一起在空袭警报中完成了《C大调第七交响曲》的首演。5个月以后,乐谱被装入战斗机,飞行员冒着被击落的风险将它投入列宁格勒。这首交响曲又名《列宁格勒交响曲》,体现了人民的生活、战争、英雄和胜利。如果说艺术可以发生战争,那么这部交响曲就是艺术战争中一名伟大的爱国主义战士。此曲是诗篇,是坚强的民族精神之赞歌。
05
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 No. 1 (第1号威风堂堂进行曲) 音乐: Alexander Gibson - 100 Classical Greats
爱德华·埃尔加的音乐深受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影响,同时带有英国风格。他热爱英国的文化和自然风光,也赞颂大英帝国。《威风堂堂进行曲》是埃尔加在1901年至1903年间陆续完成的五首短小的进行曲,其中为军队创作的的第一首被D大调进行曲公认为最成功的。这首曲子是英国爱国歌曲,英国作家豪斯曼为此写了抒情诗《希望和光荣的国土》,也是为爱德华七世《加冕颂歌》的终章,其在英国的地位几乎与国歌一样神圣,也被誉为第二国歌。
该进行曲的标题“威风堂堂”来自于莎士比亚的剧作《奥赛罗》第三幕第三场的台词:“···永别了,属于战争的一切轰轰烈烈、威风凛凛的大场面!”在该曲的总谱上,埃尔加引用了诗歌《荣耀的进军》中的一段诗句作为主题句:就像号召男人为国捐躯的一样,为手中的战斗武器而狂喜而激发战士们的满腔热血。手握刀枪战斗号角已吹响在军旗的指引下,拿着盾牌杀向敌人,为能为国效力而欢喜庄严的走向胜利,伴随着崇拜、征服以及无数人的牺牲。
06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第四乐章 音乐: 纯音乐 -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又名《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的第三部交响曲,创作于1803年。当时的大历史背景下,贝多芬在少年时便开始接触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法国人民要求民主,反对压迫。“自由、平等、革命”的理念开始成为法国人民纷纷呼喊的口号,贝多芬也十分崇尚这种精神,急切盼着共和的到来。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仑向欧洲封建帝制发起冲击,成为法国人心中的大英雄,包括贝多芬。他应一位将军的请求为拿破仑谱写一首交响曲,《拿破仑交响曲》。
可没想到拿破仑在推翻了法国封建王朝后,没有实行“共和”,而是恢复帝制,自己当皇帝。这种背叛革命行为贝多芬痛心疾首,他撕了写有题词的交响曲总谱首页,并重新改名为《英雄交响曲》。在这首音乐诗篇中,贝多芬破除了传统模式,作品中既没有战争场面的描述,也没有对胜利凯旋的表现,深刻地刻画出英雄的毅力和炙热情感,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形象。人们欣赏时了解到,这部交响曲正是一首对英雄的完美颂歌。
07
保卫黄河 音乐: 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协奏 - 百年经典
创作《黄河大合唱》交响曲时,中国正值抗日战争期间。那时中国最困难的时候,冼星海是一个极度热爱祖国的音乐家,他深知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人民音乐审美愈发低下的背景下,以聂耳等音乐家为首,成立了新兴音乐小组,创作出很多激励民心的革命歌曲,对后来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做了铺垫。民族音乐审美在这些革命歌曲的影响下迅速恢复。
1939年11月冼星海探望光未然时提出合作,于是光未然将原打算发表的诗歌《黄河吟》作为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保卫黄河》属于《黄河大合唱》交响乐第七乐章,为中国近代音乐作曲的新思想打开了一扇无比辉煌的大门。全曲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音乐中的爱国主义,是作曲家对国家美好的祝愿,或是面对民族危亡时的救亡运动,把爱国主义精神寄托在音乐作品中,更能激发起国家人民的救亡意识,抗击外来侵略,保护民族,保卫国家。音乐中的爱国主义力量不可小觑,这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作曲家们用一个个乐句,就像诉说着一段段警言,借此告诫人们在国家危亡的时刻,要时刻保持着一颗爱国的心,心中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精神寄托在音乐中,把音乐作为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融合,使赋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在民族、国家中经久不衰、代代流传。
图文转载自:林声音乐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