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无恙 || 杨维军:这一次,刻骨铭心

见证战“疫”的100张面孔

本期人物档案

杨维军,男,62岁,湖北省气象局退休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新冠肺炎病毒重症感染者。

“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句古训。可是,对于今天很多的年轻人来说,亲身经历过2008年近7万人遇难的汶川大地震的人并不多。那就更不用说这些大灾难了——

不幸感染

2020年1月14日,农历腊月二十。

武汉市洪山区湖北省气象局小区,杨维军家。

客厅里,晚餐后,一家人正在商量这个春节的安排。女儿、女婿的计划早已做好,他们去欧洲旅游,大年初五回国,一家人再聚。妻子收拾妥当后,走过来,对杨维军说:“维军,他们出国,那这一次,我看咱们只得兵分两路了,你回来凤陪老娘,我留在武汉家里陪我爸好了。”

对于妻子的意见,杨维军也是认可的。“一直以来,我们家都有非常好的家风。”杨维军告诉我:“百善孝为先,孝以顺为大。岳父89岁了,一直就和我们住在一起。我母亲86岁了,愿意住老家,我就送她回,想回武汉,我又接过来。”

1978年,杨维军从来凤考入南京气象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湖北省气象局工作。一别家乡就是40多年。他母亲依恋家乡,多数时间住在老家来凤县。就这样决定下来后,1月19日女儿他们动身出国了,21日凌晨5点,杨维军一个人驱车出发了。

自父亲走后,母亲就一直是他最远的牵挂。母亲习惯家乡的环境,与保姆生活在来凤,但杨维军一直坚持做自己更多的尽孝。只是,他完全不知道,这一条尽孝之路,如此凶险、如此艰难。

后来,他被确诊后,向医生回忆:除了进出高速与收费员短暂交流,就仅仅在那天早上7点左右,他到达仙桃服务区后,休息了一下,吃了个早餐。中途再没有跟其他人有过接触。

下午四点多,杨维军终于抵达了来凤的家中,母亲和早几天回来的哥嫂非常高兴,热情款待。

来凤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界处,是湖北的西大门。临近新年,这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小县城,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老家的房子是一栋二层小楼,哥嫂住楼上,母亲住一楼。杨维军每天陪着老母亲。哥哥常年在外做建筑工程的项目经理,难得有时间回家的。平时,杨维军为老母亲请了一个保姆照顾。这不,一家人终于团圆了,都沉浸在对新年的憧憬,以及与家人的欢聚当中。

我有些疑虑:“回到故乡,有没有与老同学、老朋友联系?”杨维军告诉我:还是有些警觉,毕竟已多多少少听说了一些新冠肺炎的事情。再说,也快过年了,后来听说武汉封城了,就没想打扰其他人,只是安安静静守着老娘说说话、聊聊家常。

大年三十的晚上,年夜饭之后,杨维军陪着母亲看着电视。感觉嗓子疼,以为是感冒,找了几片消炎药吃了,也没当回事。“当时,疫情的宣传,还没有层层落实,深入人心。在来凤那样的小县城,还是往常一样的景象。”

直到大年初五下午,他有点发烧了,感觉才不好起来。初六一大早,杨维军就叫老兄开车把他送到了县医院检查,结果坏了,是疑似感染新冠病毒,直接让他住院进一步检查。

及时救治

第二天,也就是1月31日,大年初七。当晚,医生过来告诉他“确诊了”!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时间,有如晴天霹雳,怎么会这样?杨维军有点“被判了死刑”的感觉。恐惧,伴随着绝望,就这样猝不及防地从四面八方袭来。

冷静下来,杨维军决定打两个电话。

第一个电话是打给妻子。他说:“作为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夫妻,我必须告诉妻子真实情况。其实,之前一直纠结。我不想让她担心,但我那一刻确实不知结果如何,我只能做最坏的打算。”

杨维军像交代后事一样,远程地把一些银行卡账户、密码等一些重要信息悉数发给了妻子。远在武汉的妻子被吓坏了,泣不成声,坚持着要立马赶过来。“我告诉妻子,这个时候你们都不能过来,也过不来了,我知道怎么安排,你放心!”

第二个电话打给了单位领导。领导接到杨维军的电话,赶紧极力安慰和鼓励。那样的背景下,遇到这样的情况,都很难受。杨维军不想给单位添麻烦,只是想万一到最坏的结果,请求领导能委托来凤县气象局的同志把自己的后事给处理了。费用会由家人再结算。

之后,犹豫再三,他还是发微信告诉了嫂子。接着,老娘、老兄还有嫂子都被隔离了。他们知道了杨维军被确诊的情况。

2月1日,杨维军住进了重症病房。病房里,空气令人压抑。身体的病变,加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让他痛苦不堪。他担心家人是不是会被他感染,妻子又如何能承受......这些问题缠绕在心头,不知如何是好。

杨维军说:“医生、护士每天进进出出,戴着厚厚的防护服、护目镜,看不到他们是谁,但我知道他们为了谁,能感受到他们的努力和用心。”输液、输液、输液,成了杨维军每天的主要任务。而浑身酸痛、严重嗜睡、发热红肿成了他的常态。

妻子不敢声张,不敢把杨维军确诊的消息告诉老父亲,第二天才告诉已经回到武汉的女儿、女婿。人在武汉,心在来凤,妻子就这样默默承受这种担惊受怕的焦虑煎熬。她还担心自己和父亲被传染,做好了随时去医院的准备。每天数着时间过,不停地询问丈夫治疗的情况,经常彻夜无眠。

在每天时间的滴滴哒哒中,治疗在进行着。杨维军的恐惧并没有减少,因为他一直担心会传染给母亲,如果那样,会比要他命更难受。

然而,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在杨维军入院后的第六天,隔离中的母亲被确诊了。疾控中心打电话给杨维军,他不得不相信,却实在难以接受,他感觉自己就是个罪人,磨破嘴皮向疾控中心提出让母亲和他住一个病房。他要照顾老人,以此来赎罪。幸亏哥嫂没事。可是嫂子告诉杨维军,他哥哥接到了医院的电话,要他们做好思想准备。

那时候,女儿、女婿把他和妻子建了一个小群,取名为“团团圆圆”。他们每天在群里鼓励他,劝他安心治疗,一定没事的。尽管情绪不佳,杨维军还是不得不有时候要在家人面前故作坚强,而每天看着妻子用诗句唤起他对曾经美好生活的回忆,他心如刀割。他担心真的回不去了。

妻子说——

多少年心心念念

终于瘦西湖上泛舟

虽然已是荷花满潭

又何妨

烟花三月下扬州

妻子说——

走过静静的顿河

徘徊在白桦树下

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我唱

红梅花儿开

有一位少年最使我期待

你和

在那峻峭的岸上

明媚春光里有个喀秋莎

妻子说——

我是送你去过节的

在武汉封城的前夕

万万没有想到

你却去赴生死劫

妻子说——

等啊,等到春暖花开

盼啊,盼到与军同行

我们重回塞上江南

我们再看大漠孤烟

杨维军没想到,所有的家人也没有想到,奇迹发生了:他挺过来了!2月10日,在他进入重症病房第10天,医生告诉他转阴了。母亲恢复得慢,但CT检查也有好转。

现在想来,杨维军说,这应该得益于治疗的及时,加上他平时的身体素质还算好。那一刻,他细数自己一路的经历,不禁格外感谢生命的给予——这是他第三次死里逃生了。

1997年他曾因急性胰腺炎住院,当时躺在病床上,8天8夜之后,才抢救过来。这是第一次。后来,又遭遇过一次车祸,在斑马线上,人被撞飞到对面路上,幸亏来车及时停了,结果检查,竟然只有轻微脑震荡。但确实是很幸运。

“事不过三,我想以后该一帆风顺了!”杨维军在心里说。

噩耗传来

他并不清楚,一帆风顺并不容易。

2月20日,医生告知杨维军,他可以出院了。因为顾及母亲,杨维军请求留下来继续照顾母亲,医生说那样风险大,有再次感染的可能。杨维军很坚持,说是自愿的,说如果可以,愿意用自己的命来换取母亲的健康。医生被他感动了,同意他留下,告诉他一定要加强防护。

杨维军说:其实我知道我这样很傻,戴口罩、勤洗手,根本不可能防护住一个护理病人的人。那时候,他最大的信心基础,来源于他相信自己是一个有抗体的人,一定要把母亲健健康康地带回家。

尽管如此,3月5日,医院还是给杨维军办理了出院手续。而他仍坚持留下来照顾老人。现在来想,当时这究竟是亲情打败了制度,还是人性被坚持感动了,已经不得而知。他的母亲情况有好转,检测结果显示由阳转弱阴。

“我安慰母亲,说很快就可以出院了!”杨维军说,那时候,他很为母亲高兴的。可是,还没高兴多久,3月6日早上6点多钟,嫂子给他打来电话:“你哥去世了!”

噩耗竟然就这样不期而至。杨维军不敢相信,又问了一遍,嫂子还是这句话。120来后,医生说:突发心梗,已经去世。

一瞬间,杨维军终于彻底崩溃了,泪如雨下。他哥比他只大一岁多,才64岁啊,没有任何征兆啊!嫂子说:他们从医院回来后,按要求在家隔离,他哥单独睡,没想到早上喊他不应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病中的母亲如何能够承受得了?他一个人在走道哭了好久,又唯恐母亲担心,赶紧找到医生护士说明情况,请他们配合做好急救准备,他决定先编个谎话,分三步告诉母亲。他不能不告诉母亲,因为哥哥和母亲每天都有联系的,但他又不敢直接告诉母亲凶讯。

开始,杨维军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哥病重,在医院抢救。说完,就装作有事出去了。过些时候,母亲又问,杨维军就说:可能送去有点晚,还在救。最后才告诉母亲哥走了。母亲痛哭不已。医生、护士纷纷劝慰,好几个小时之后,母亲才稍微平息。谁料到,第二天检查,母亲的情况又加重转阳了。

专家组当即决定把母亲送恩施州医院治疗。但这一次,杨维军没有办法过去了。他被送到宾馆继续隔离14天。

他说:”嫂子是东北人,哥的孩子又在外地工作,受困回不来。社区要求疫情期间必须第二天下葬,不得有任何人聚集。嫂子哭得六神无主,我只得耐心劝嫂子非常时期听政府的。嫂子一个人守了一夜,我找朋友帮忙,第二天把哥下葬了。“

生离死别!悲惨莫过如此!杨维军久久地沉浸在失去哥哥的悲痛中。他还得每天宽慰在恩施州医院的母亲。他感觉自己有点扛不住了。

春暖花开

母亲转院那天,杨维军打电话给感染科主任说:“请你救救我,我支撑不下去了!如果我妈出问题,我真会活不下去了!”医生赶紧赶来,详细了解了他的情况、并检查身体没有问题后,反反复复给他做工作,举例子,做心理辅导。

主任又跟杨维军的母亲做了几小时的沟通,极力宽慰刚刚丧子的老人,哭着跟她讲:“您再怎么也要朝您二儿子看,要配合治疗,要好好地活下去!”

在接受治疗的这段日子,他无时无刻不感受这些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他们是来自天津的国家医疗队,不远千里来到来凤,真是令人感激,他们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做事又十分耐心、细致,更是让人感动。

杨维军说:“他们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一工作就是8个小时,为了节约,他们宁愿不上厕所,也不愿意脱下来。那天,一个女护士,看样子是实在憋不住了,急得只跳脚,后来主任知道了,同意她去上厕所,她都像犯了错一样。他们真是太敬业了!"

那天退休支部的同志在微信上和杨维军聊支部在组织捐款的事,说每个退休党员一般捐100元。他二话没说,直接转了5000元过去。支部的同志很诧异,“会不会太多?”他说:“真切自愿!”

在采访中,杨维军一直说:支援恩施州的医护人员,他们太好了。这次治疗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党的温暖,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还有医护人员不惧艰险的大无畏精神和无私的奉献,让我一个老党员都深受启发。

自称是理科男的杨维军,3月15日在朋友圈发了一首诗《致敬来自远方的天使——献给援助恩施的天津医务工作者》。

致敬——来自远方的天使

如果没有这次抗疫

我们很难交织

你在遥远的大海

我在峻峭的深山

如果没有这场浩劫

我们偶然相逢

也许在天津之眼

也许在峡谷之间

可是突然

病毒燃起硝烟

灾难肆虐荆楚

你是战士

从天而降

奋不顾身救死扶伤

你是天使

奔赴战场

医者仁心

大爱无疆

我不知道你是谁

但我知道你为了谁

致敬——来自远方的天使

危机之中你们逆行

土家儿女铭刻在心

脱下厚重的战袍吧

让我记住你的身影

摘下层层的口罩吧

让我看看你的表情

绿葱坡的山

刻上了你的伟岸

清江的水啊

已融入你的深情

我要在千山传颂你的名字

我要在万水歌唱你的故事

致敬——来自远方的天使

我们背靠群山

你们面向大海

盼望天下无恙

迎来春暖花开

本文结束之时,杨维军告诉我,他每天都和母亲有联系,他母亲现在恩施州医院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打了2次血清,检测已经转阴,已符合出院条件,医院很负责,又安排到一个疗养院继续隔离观察14天。

这一次,对于杨维军和他的家人来说,实在太过于刻骨铭心了!但是,他的深明大义更让我钦佩。他说:其实在国家大难面前,我们一家的不幸又算得了什么?国家为这次疫情,不惜动用一切力量,才太了不起了!

而在我眼里,杨维军作为一个患者,一个退休的党员,用他的通情达理,用他的坚忍付出,默默地在支持着这一场伟大的抗“疫”!

此刻,我的耳旁回响起一个伟人的声音:人民万岁!顿时,热泪盈眶......

本书简介:这是一本全方位展示疫情之下中国人真实状况的书《山河无恙——见证战“疫”的100张面孔》,由湖南作家刘志军(笔名:司马戊)倾力创作,计划写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100个人在抗疫中的故事,或平凡,或感人,都是正能量、真实的。已入围的故事人物包括医护人员曹丽君、李德祥、王裕虎、彭庆娟、肖扬帆、熊德术,志愿者汪勇、武耀光、史四群,卫源,韩红、陶莎,文艺界人士王跃文、方方,肖毅,企业界人士王丽萍、李漾波,大米先生武汉团队,武汉居民费飞,毛平,患者杨维军、王瑶等。他们的故事,就是中国这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我们应该致敬这一段历史,致敬这一个民族!于是,真实地记录国人在这场战“疫”中的群像,客观地留存这一段珍贵的历史,就成了这本书的初心——只为这个民族留一些珍贵的记忆!

出版策划:湖南读书会

书名题字:胡有德

延伸悦读:

山河无恙 || 曹丽君:既已许国再难许卿

山河无恙 || 卫源:错过了汶川救援,我不愿错过武汉

山河无恙 || 武耀光:这一次我成了家人的骄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