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坊 ‖ 夏启平:植树节四悟(散文)
【编辑絮语】“名家坊”是《毛白菜》微刊的一个特设栏目。每次我们将隆重邀请一位名家出场。或推出其最新力作,或介绍其成功经历,相信总会让您大快朵颐。本期出场的是作家夏启平。
学生时代,对于植树,颇有点不以为然。
从小学到大学,每年的植树节,学校和班级都会组织植树活动。那些年的植树节,对我来说,更像是走过场,总有点“人植亦植”的味道。至于种完了树,有什么发自内心的心得体会,大概是没有的。
那会儿,对于多数如我这般,从小生活在蜜罐中的同龄人来说,“爱”这个字眼儿,更像是一条单行道。从小,备受父母和长辈们的呵护,对于爱,总习惯了心安理得的索取。至于付出,脑子里则很少浮现这个词儿。
对于植树,态度的改变,还是人到中年的事儿。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重担,从父母这一辈,移到了自个儿的肩上。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为人父母,更不知道付出的难能可贵。白发苍苍的双亲,嗷嗷待哺的稚儿,都需要自己去关心与呵护。
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才慢慢学会了付出。从以前的索取,到了如今,角色完全调换,自己成了劳心劳力的一方。也是在学会付出关心与爱之后,对于植树这事儿,慢慢则有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态度。
以往,习惯了当接受的一方;如今才明白,施与才更是难能可贵。从小的方面来说,挑起重担,努力拼搏,为儿孙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从大的方面,植树造林,改善环境,留给儿孙们良好的环境,同样是一种爱的表现。
这样的情结,年少时,自然难以体会。那会儿,觉得爱,是亲近之人的事儿。直至如今,领略的风景多了,才发觉一粥一饭的小爱,固然可贵;而如植树造林这样的大爱,那是家庭之爱的升华,也是在明白了爱的真谛后,才愈发觉得不易。
人到中年,懂得了去爱,也就明白了植树的可贵。
每年的植树节,种完树,就四处走走逛逛,领略树的风姿。此时的树,有一种撩人心扉的韵味,是其他季节所没有的。
秋天,习习凉风中,树也多了一份洒脱的风韵;而到了冬天,树收起一身的绿,朴实而内敛;夏天的树,蓬勃而张狂。唯有初春时,那一点点破寒而出的绿,嫩嫩的,犹如怀抱琵琶的佳人,欲语还休,有着说不出的风情。
此时的树,美在生机。经历了寒冬的苦熬,在春风的召唤下,树枝纷纷焕发了新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昭告春临大地。寒冬之中,入目尽是灰暗;可到了春天,枝头绽放的新绿,驱散了灰霾,迎来了希望。
这样的希望和生机,贵在含蓄。植树日,种完树,放眼望去,那一株株散发着新绿的嫩苗,欲招展,而未招展,带着点悄然含羞的韵味。如此一来,更给了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如一幅画,因为有了留白,而显得更为生动。
春也绵绵,树也绵绵,这样的植树日,多了几分柔美。稚嫩的新绿上,点点晶莹,那是春天的爱抚,更让树凭添了几分柔情。这样的柔情,在其他的季节里,是难以见到的。夏天的怒放,秋冬的萧索,都不如春天的柔情,来得撩动人心。
在这样的树下行走,是一种绝佳的享受。有时,驻足凝望,总能感受到一种无言的鼓励。一棵棵树,如一个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子,婀娜多姿地慢慢走近,犹抱琵琶半遮面。未来,不再遥远,而是在树的目光中,一步步走进。这样的期盼,成了温暖春日里,激励人心的一丝坚韧力量。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末期,血气方刚的父亲因为教学相长而十分善意地给学校提了几点建议,却被错划为右派而举家下放农村十年整,当年我仅6岁。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基本上在农村度过, 早晚为生产队放牛割草, 日中在村校读书,日子虽十分艰难困苦,却也能深切体验到我人生快乐成长的好时光。故此我一直将全家下放农村的十年——下花桥田中村视为第二故乡。
每年的植树节,只要回到第二故乡,总会看到乡村的山头上,多了几抹新绿。那点点新绿,看似稚嫩,可一场场风雨过后,便会日渐茁壮。我知道,那是当年母亲种下的。当年母亲的蓑衣很是畅销,年年种几棵棕榈树的树苗,也依旧是雷打不动的习惯。
织蓑衣,是母亲的一项副业。一家八口, 仅哥哥、姐姐两人属正式劳动力,光靠队里那点田地工分,实在远远无法应付家里的开销。于是,母亲在屋东侧承包了一小块自留的坡地,种起了棕榈树。棕榈树木质疏松,树木派不上大用场,树皮却是一宝。剥完了棕皮,接着就是做蓑衣。无数个夜晚,我入睡前所看到的最后一幕,是母亲在煤油灯下织蓑衣的身影。
有一次,我问母亲,棕榈树的树皮剥下来,不会枯死吗?母亲却告诉我,棕榈树的生命力特别强,而且每次剥掉棕皮,才能让棕榈树摆脱束缚,长得更粗壮。若是不剥掉棕皮,棕榈树反倒长不高。
后来,我渐渐长大,也走出了小山村。
可在外的日子里,母亲种下的那些棕榈树,依旧在我脑海里生长着。有几年,我习惯跟着大家,一起忙,忙应酬,忙觥筹交错。直至有一次,夜深人静之际,脑中却浮现出那些棕榈树。我幡然醒悟。没有舍弃,就没有更美好的明天。那些忙,不就是人生该舍弃的吗?
还有许多时候,我和身边的人一样,习惯被灯红酒绿的生活迷了眼;习惯和看似熟悉的人,说着言不由衷的话;习惯让那些无关痛痒的事,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可后来想着,这些是不是生活里该舍弃的“树皮”?
看似不可或缺,可实际上,一旦舍弃,才能有更好的明天。这就是棕榈树,在儿时的无数个日子里,告诉我的道理。很多人和事,其实是鸡肋,可有可无。可我们,却习惯让这些鸡肋占据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可怎么不想想,也许这些鸡肋,才是我们应该摆脱的束缚?
如果不想让人生,变成一棵棵长不高的棕榈树,那就该想一想,在你的生活里,哪些是“树皮”?唯有舍弃“树皮”,才能让你离理想更近。
有一年的植树节,我正好辞职,赋闲在家。
辞职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和多数刚走出校门的人一样,对于新工作的期待值太高。可走上岗位后,才发现事实和理想相差太远。工作上,事事不顺心,于是干脆就走人,打算另找一份。
那天,正闲得发慌,母亲在屋后空地里,喊我帮忙。
走出去一看,原来正栽树呢!母亲说,还记得今天什么日子吧?我苦笑连连,诸事不顺,什么都没心情,谁还记得这植树的日子?见我懒洋洋的,母亲也没再说什么,让我帮忙栽树。
种好后,母亲问我,知道为什么要植树吗?空气越差,就越少不了树。这树呀,能吸收废气,制造氧气。做人呀,也是一样。别以为“空气”糟,就生存不下去了。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把自己当一棵树,消化掉别人不要的,吐露的却是别人需要的芬芳。这么一来,才能扎根成长。
我心尖一颤,这哪是种树,分明是变着法儿开导我呢!
我知道,母亲不是擅长说大道理的人。母亲的每一句话,都是多年来,一点一滴从生活中领悟出来的。话粗,理儿却不粗。而细细一想,越觉得母亲的话,颇有道理。很多人一遇到困境,就怨天尤人,要么埋怨身边的人,要么感叹时不与我。可却从未想过,造成困境的,可能就是自己。
每个人,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难免会碰到各种难题。要想跨过这些沟沟坎坎,一是得有不屈不饶的劲头,就像一棵树,环境再恶劣,始终不忘把枝干向上伸展着;二来,就是得有像树一样,化害为利的法子。别一味被不利的因素吓倒,变废为宝,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才是制胜的法宝。
从那以后,尽管还是会碰到各种困难,但每到这种时刻,耳边总会想起母亲的那番话。只要把自己当一棵树,以向上的姿态,百折不挠,消化不利因素,将其转变成有利的“芬芳”,那还有什么可惧怕的?
人生在世,就该像一棵树,才能活得精彩,活得有价值。
【作者简介】夏启平(1962—),笔名碧泉(海),湖南省邵阳县五峰铺镇人,大学文化。系中华诗词协会会员,省作协、诗词协会会员,县作协主席,县诗联协会常务副会长等;著有散文、小说选集《读海》,小说选集《情断高桥》与诗词专集《红丘陵吟草》等6本文集。文学作品共有110余次在国内外各级征文大赛中获奖。2017年3月格律诗词选集《红丘陵吟草》荣获邵阳市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奖;2017年6月5日诗赋《登岳阳楼》与《岳阳楼赋》在第二届”跟着古诗词去旅行——岳阳楼寻春诗会”活动中荣获金奖。
延伸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