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明丨走进神秘的达里诺尔湖
几次采风,来到贡格尔草原,几次都与达里诺尔湖擦肩而过,几次擦肩而过之后,就都象喷气式的飞机,在晴朗的天空里,拉出的一缕长“烟”,在我的心底里,留下一道道长长的遗憾。而这个长长的遗憾,没有随四季的轮回而消失,却随岁月的流逝而不断增长,就象我欠了草原一笔债似的,总想去偿还,却一直未还。直到去年的夏天,一次采风活动,才让我如愿一偿,还了这份心愿。
一
2010年8月,随“水与草原”采风团,我从北京出发,经昌平、怀柔而承德,又承德而赤峰,沿通赤高速公路到达克什克腾旗首府经棚镇,又沿一条蜿蜒的小河,在平坦的贡格尔草原上继续前行。
窗外,树干雪白的白桦林,郁郁葱葱,随着大巴的前行,时而渐行渐近,时而渐行渐远,与树叶通红的枫树林,交相辉映着其间的浅滩、草地,点缀着其间的紫花、芦蒿,构成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卷,辉映出了湖水的青幽,点缀出了蒙古的风情。即将到达达来诺日镇时,大巴的一侧是一望无垠的草原,一侧是黄沙的肆虐大漠。在草原的那一侧,天上白云朵朵,天下遍地牛羊。牧羊人的皮鞭,轻轻挥动着,仿佛驱赶的不是牛羊,而是天上的白云,而是驱赶着它们,追逐落山的太阳。大巴的另一侧,天地之间,弥漫着滚滚黄沙,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让人根本无法辨认,哪里是天,哪是里地,惟有渐近渐远的,渐远渐近的山丘,被起伏的大巴,晃成了淡黄色。而车内,一曲宽广豪迈、庄严肃穆的《嘎达梅林》,仿佛又把我带出了车外,带到了广袤无垠的草原。
二
“快看,达里诺尔湖!”
不知是谁惊喊了一声,立即引起车厢内的躁动。只见一抹晚霞,如一幕薄薄的轻纱,悬挂在碧蓝如洗的天边。透过晚霞, “象大海一样宽广的湖” ,浩渺着蒙胧的烟波,舒舒服服地铺展在金黄色的草原上。而那一抹晚霞,早已把天、地、水融成了一色,让我不知道哪是天、哪是地、哪是湖。
满车的人,除了大呼小叫,除了啧啧称奇,一个个匆忙地取出了相机,或者摸出了手机,间或还有人扛起了摄像机,对着那天、那地、那湖,“长枪短炮”地“狂轰乱炸”,那“咔嚓”“咔嚓”快门按键的声音,似乎压过了CD音响播放的《盗马姑娘》。
三
紧邻湖边的小木屋,分散住下了采风的文友。房间不大,但条件不错:卫生间、热水器、卫星电视一应俱全。进了小木屋,我一改往日的习惯,扔下行襄,不及冲洗便提着照相机,急匆匆地走出了小木屋门,走进了达里诺尔湖的湿地浅滩。
湖边的落日,美得透亮。
近处的浅滩,菖蒲摇曳,芦苇盈绿,团团簇簇的泽芹,舒展着白色的花儿,肆意铺陈着湿地的静幽;远处的湖岸边,三两个垂钓者,悠闲地甩着鱼杆,享受着大自然的淡定;一望无际的达湖,水天相接,不时有鸟群掠过湖面。而我头顶上偶尔传出的几声啼鸣,则给我带来无限的遐想。
同行的文友早已四处散开,分别追逐自己眼里的最爱,浅浅的湖滩上,只留下一双孤单的脚印。我在浅滩上肆意地行走,悠闲地漫走,情不自禁的脱去鞋袜,踩着柔软的浅草,举着相机既无目标,也无目的地在大地铺上的这层幽幽的“绿毯”上,捕捉飘浮在水面上白云,融进水里的余辉,捕捉草丛中小动物们嗖然跳起的身子。一匹周身洁白、透着光泽的马儿,如我一样,孤独地低着头,悠闲地啃食着脚下的浅草,我生怕惊扰了它,便悄悄走上了通往湖岸的栈道……
未到湖边,手机响了,原来是带队的老陈,催促我回去吃饭。我只好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地暂离了湿地浅滩,那神情,如离别自己的初恋。
四
一家内蒙风味的餐馆前,点着一堆篝火,认识的、不认识的、熟悉的、不熟悉的文友,围坐在篝火旁,两位身材高挑的蒙古族姑娘,推来一只皮黄香酥、肉嫩骨脆的烤全羊。
她俩用刀子、叉子,把平卧在大木盘上的烤全羊,一刀一刀地卸成小块,刀一刀地切开,用叉子分到一只只盘子里,又依次奉递给每一个人,然后双手捧起蓝色的哈达,唱着甜美的祝酒歌,一一向我们敬酒。我不胜酒力,接过一碗马奶酒后,敬了天,敬了地,敬了祖先后,裂着大嘴就是不敢喝,等那位敬酒的姑娘唱完了歌,我才无奈地闭着眼睛,仰着脖子,把一大碗马奶酒灌进肚子里。而临坐的一位来自江苏的文友,不知是怜香惜玉,还是万丈豪情,敬完了天地祖先后,未等姑娘的歌唱完,就喝干了一碗酒,姑娘又倒上一碗酒,未等姑娘的歌唱完,又喝干了一碗酒。就这样,他接二连三地喝了三大碗酒,结果是奶茶未品,莜面鱼鱼饭没吃,便醉了。事后,来过内蒙的朋友告诉大家,在蒙古,敬酒时讲究歌声不停,敬酒不断。如不想多喝,就一定要等敬酒的姑娘把歌唱完。看来,我是歪打正着。
五
晚饭后,回到小木屋,洗完澡躺在床上,在电视上“转”了一圈,不是拖沓的肥皂剧,就是穿越的大辫子戏,实感无聊,便拉上颇有同感的室友,又走进了湿地浅滩,走进了湿地浅滩的黑夜中。
草原的夜,黑的出奇,静的也出奇。
离开小木屋的灯光,不见了傍晚时摇曳的菖蒲,盈绿的芦苇,不见了舒展着白色花儿的泽芹,不管看哪,都是黑觑觑的一片,伸出手来也看不见自己的五个手指,惟有天上的星斗,灿烂璀璨,奔越的银河流淌着淡淡的光芒,给达里诺尔湖的夜晚,带来一线的光明。
通往湖岸的栈道,两边是层层的芦苇,密密的灌木;星光下,脚下的木板,泛着浅浅的幽光,仿佛在这帘黑觑觑的大幕上,裂开了一道口子。而伸向远方的路,被无边的黑夜,无情地挤压着,把这道裂开的口子,挤压得成了黑觑觑的大幕,让我在芦苇灌木铺开的黑夜中,迷失了方向。幸亏,栈道两旁,横起了一道栏杆,能够让我在夜色中,一边摸索前行,一边体味星空之下的寂静,仿佛达里诺尔,是一个静默的世界。
还没有走出灌木丛,没有走出芦苇荡,远远听见,轻波逐浪的岸边,浑厚悠长的《万马奔腾》,在达里诺尔湖的朦胧中,掠过灌木丛的树梢,掠过芦苇荡的叶梢,在寂寥的草原上,在空旷的湖面上,久久回荡,回荡着贡格尔草原的自由。
我循着声音,在没有月光,没有灯光的湖岸上寻找,除了声音,什么也没有,只有马头琴的长调民歌,或婉转缠绵,或高亢明亮,在这黑觑觑的夜空中,尽显着一个民族的坚毅与豪放。
六
夜已很深,天有些凉,回到小木屋,躺在床上,闭着眼想象,白天的达里诺尔湖,又是一个什么样。
七
凌晨三点,小木屋的电话铃委婉地响起。这是店主人设下的闹钟,目的把看日出的旅客叫醒。我急忙穿衣,不及洗潄,便三步并做两步跑,登上一条搁置在岸上的破木船,占据了湖岸观日的制高点。
不一会儿,就见黑觑觑的东方,先是笼罩着淡蓝色的微弱晨光,后又漫散出清澈的淡黄色,进而由淡黄色变成淡红色,又变成绯红色,再由绯红色变成深红色,变成金红色……我举起的相机,还没有来得及调好焦距,就见一轮金红色的太阳,从水波涟涟的湖面上,亮光熠熠地庄严跃起!霎时,达里诺尔湖,金波闪烁,曼陀山上,晶亮耀眼。而宿夜在灌木丛的、芦苇荡的、草甸子上的、还有湖水中的鸟儿,也冲开朝霞,成群成阵的向湖心深水处飞去……
吃过早饭,未能游湖,也未登曼陀山,去了阿斯哈图。
本文于收录于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寻美中国·灵山秀水》一书
作 者 简 介
郭光明,男,山东济南人,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济南市历城区作协副主席。著有《心灵隽语》、《一窖浓郁的陈年美酒》、《郭光明散文选》等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