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营丨函谷关险道源长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说关口的重要,中国历史多争战,所以也留下了一些著名的雄关,比如我去过的居墉关、山海关、嘉峪关、紫荆关等。函谷关之名不仅仅在于“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是数次为帝都的西安与洛阳之间的咽喉,还在于它因老子在此写下《道德经》而久负盛名。对函谷关心仪已久,没想到初冬时参加“仰韶之旅文化”活动吋,不经意间与函谷关撞个满怀。
可能是因为冬季的缘故,景区前视野开阔,偌大的停车场门可罗雀,似乎只有我们这一拔人。涧河泛碧波,沿河一路向前,走近函谷关,来追寻一度被时间遗忘了的繁华。涧河是如此的安静,静得听不到一点儿水流声,只有微风中一圈一圈漾开的波纹,晕开历史记忆的涟漪。岸边的草是枯黄的,干瘦的树干倒影在水中,越发纤细。不远处,一群水鸟在岸边的卵石上憩息,听见有声音传来,便受惊一般飞散了。河对面的黄土高坡亘古绵延,坡上植物稀疏,在寒冷的冬季更显肃穆。漫步走过石拱桥,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石壁上雕刻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鸿篇巨作。从老子写下《道德经》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它所阐明的道家哲理启迪和教化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我今天能够来到圣人著书布道的神圣之地,追寻先贤的踪迹,感受先贤的思想,净化自己的心灵,又是何等幸福的一件事啊。
“紫气东来”,多么吉祥的一句话,许多古建筑的门楼上喜欢写下这四个子,可我在这里见到这四个字却是不一样的心境。因为成语的出处就在这里,且与老子有关。据说,在东周列国时期,函谷关关长善观天象,有天早晨忽见东方天际有一团紫气缓缓而来,关长大喜,认为紫气东来,必有大喜,命人洒水扫地,煮水泡茶,准备迎接贵客的到来。不一会儿,一个银发飘逸的老者倒骑青牛从晨曦中徐徐走来,一席话语,关长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一再挽留老人住下长叙。关道幽幽,月朗星明,老人夜不能寐,遂披衣秉烛夜书,写下洋洋五千字《道德经》。茫茫函谷关外,青牛驮着老者渐行渐远,天地日光一片祥和,一阵风过后,老人和青牛已经没了踪影,关长怅然若失。老人留下的《道德经》影响甚远,后来被道家奉为经典。老人就是道家鼻祖李耳,后人尊称老子。老子绝没有想到他的这些文字会成为不杇的经典,关长也没有想到因他的盛情一盏思想的明灯会从函谷关开始愈来愈亮。太初圣宫前,翠竹掩红墙,左右墙面上书写着“千古道源,万世德宗”,这是给予《道德经》至高的评价。老子在《道德经》中论述了阴阳对应、阴阳平衡的观点,就是让我们顺应自然,修身养性。他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一个人性情的纯真,家境的富裕,都是修徳养性的结果,也是我们现在推崇的养生之道。
敬拜过老子著经立说的太初宫,来到号称千古雄关函谷关。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同时又是连接中原和西北经济文化发展的交通枢纽,冷兵器时代这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站在关楼上,注目凝视,横在面前的黄土山冈,赫然有一道豁口,狭窄幽深,这就是关路了。日转星移,吋代发展,高铁、高速公路让天堑成通途。关废日久,人来人往的车辙已无?迹,坑坑洼洼的路面,虽依旧斑驳不平,但多少智者踏过,多少马车碾过,多少铁蹄踩过,现已渐趋平整。细碎的皱褶深处,隐藏了多少岁月的风霜雪雨,已不可尽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发生的。如今我走在风景优美的景区,看着壁画上的一个个曾经发生在函谷关的故事,让我想起那句著名诗句“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多少旷世的传奇和辉煌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
昔日的雄关已很难看出威风凛凛的模样,古道两旁遥遥相望的黄土岭孤寂无语。行走在悠悠古道,枯树寒鸦,荒漠衰草,让我找寻不到昔日的惊艳和光鲜。风剥雨蚀,沧海桑田,两千多年的光阴,关楼的雄风已经消失殆尽,我悲叹销声匿迹的壮丽和雄浑。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如今,雄关仍在,精神永存。透过那见证沧桑巨变的关墙和渗透着中国历史的关门,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用勤劳和智慧凝聚成的厚重文化精髓。
作 者 简 介
张振营,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文学暖男,居平顶山市,供职于平顶山市政协。扛过锄头、握过枪。农民、军人、记者、机关干部,身份改变,对文学的痴心没变。工作之余,游山玩水品人生,读书写字著文章。用心灵雕琢唯美文字,不求字字珠玑,但求留下真情。用文字点燃一盏明灯,照亮自己,温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