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武胜】正在消失的手艺:补锅
在当今大部分家庭中,一口铁锅实在算不了什么,可是,在上世纪初乃至于后来的相当一段时期,锅在家庭财产中的比重都远远高于现在,倾家荡产之际的砸锅卖铁一说,也多少印证了锅的重要性。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期,举国在为年产多少多少万吨钢铁而奋斗时,我们家唯一的一口小铁锅也送进了土高炉。在最紧张的年代,买锅曾经需要特殊的批示票,所以,补锅是那个时代很普及的一个行道。当时补锅的“锅儿匠”只要把摊子一铺起,火炉周围总是围着一大群人看闹热,与今天冷冷清清的场面相比,反差太大了。
小时候最爱看的就是补锅,没想到在九年前与影友快门在小镇华封拍摄照片时又重温了这一幕。
图中两位专门补锅的“锅儿匠”是师徒俩,拉风箱熔化铁水的是师傅,今年76岁了,具体补锅的是徒弟,今年也满了66岁,这行道看来是后继乏人了。
补锅分为“冷补”和“热补”。我今天看到的是“热补”。
补锅师傅把一些碎铁锅片放进一只小小的坩埚,还会在坩埚里加进另外一些小铁块,现在我猜测,这应该是用来调整铁水的含碳量和膨胀收缩率的吧。
准备好以后,补锅师傅把坩埚埋进碳火,然后有节奏的、噗噗的拉动风箱,火苗随着拉动风箱的节奏欢快的窜动。
等到碳火发白的时候,补锅师傅会拨开碳火,用一只小勺仔细的撇去漂浮在铁水上面的炉渣。
开始补锅了,这时,补锅师傅的动作就象表演。只见他左手轻轻将小火炉倾斜,小火炉的炉口便流出了一些铁水在右手的小勺里。
只见他将小勺里的铁水,飞快的倒在一块柔软的,圆圆的,窝在手心的、有些象扑爽身粉用的毡子上,迅速的晃几下,铁水就变成了一粒橘黄色的小圆球。
然后将铁水递给徒弟,
徒弟接过来,拿起另外一块毡子,在细灰里蹭两蹭,
然后,把那粒橘黄色的小圆球对准需要补的地方,从下往上从外往里轻轻的一挤,铁水就从漏洞处冒了上来,
另外一块毡子迅速的对压下去,飘出一小股淡烟,
毡子拿开后,出现的是由已经凝固的铁水形成的,宛如指甲盖大小的疤痕。
在补长缝以后,这些指甲盖大小的疤痕紧紧的叠在一起,有点象一只弯弯的蚕。
周而复始,不一会儿,补锅师傅又开始补锅下一个了。可见补锅的过程并不长,大量的时间是用在融化铁水,对漏锅打磨这样的准备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