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帅诗人:王维中状元,真的是靠取悦玉真公主“走后门”吗?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在古代所有诗人中,王维是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学历和他一样高的,写诗没有他好,写诗和他一样的好的,学历没有他高,勉强有个贺知章,倒是既中过状元,诗写得也不错,但是呢,又没有王维长得帅。
王维长得到底有多帅呢?史书上的记载是“妙年洁白,风姿郁美”,妥妥的小鲜肉美男子一枚,连杜甫都对他的长相赞不绝口。
(古风美男子)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也是个看脸的时代,王维能当上状元,与他长得帅是有直接关系的。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故事。
王维,字摩诘,唐朝山水田园派诗人,史称“诗佛”,地位仅次于李白的“诗仙”和杜甫的“诗圣”,高居第三宝座。
王维就是个天才,自幼聪颖,才华早显,15岁便名动京师,17岁就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千古。而且,这还都是按照古人习惯,算的虚岁,如果按今人习惯算周岁,那就更年轻了。
(少年王维像)
除了长得帅,王维还有一个其他诗人没有的特质,那就是音乐天赋。没错,王维多才多艺,不仅是水墨山水画的开山鼻祖,还弹了一手好琵琶,水平碾压专业乐师。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20虚岁的王维进京赶考,虽然不幸落第,却有幸结识了岐王李范。
说起这个岐王李范,倒也是人物,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写道:“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人杜甫和音乐家李龟年都是岐王府上的座上宾,不难猜想,李范确实是个热衷于结交文人雅士的王爷,王维兼具杜甫和李龟年的特长,既会写诗,又通音律,得到岐王李范的青睐也就不足为怪了。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21虚岁的王维再次进京赶考,这一次他志在必得。这里说明一点,盛唐之时科举制度尚未完善,所以还不是后来的三年一考,但与此同时,录取人数也远远没有宋朝之后多。
(玉真公主剧照)
为了帮助王维一举夺魁,岐王李范把自己的这位小兄弟推荐给了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是当朝皇帝的同母胞妹,在唐玄宗李隆基面前,说话比岐王李范好使。更重要的是,玉真公主虽然已经出家为道,却是个典型的文艺女青年,最喜结交当世才子,并且愿意为他们在圣前美言推荐。
试问:会写诗、会弹琴、长得帅,这样的年轻男子谁能不爱?玉真公主见到王维后,喜欢得不得了,又听王维弹了一曲《郁轮袍》,更是惊为天人。于是,岐王李范趁热打铁,把王维的名作《山居秋暝》奉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玉真公主赏读过后,彻底拜服,倾慕之情油然而生。
(古装美男剧照)
就这样,王维在玉真公主的帮助下高中状元,缔造了一段传奇。很多人因此诟病王维,说他以色迷人,是靠“走后门”才当上的状元,很不光彩。对此,笔者必须要替王维说句公道话。
对王维中状元有误解的人,大多是对唐朝的科举制度不了解。上文提及,科举制度走向规范化是在宋朝以后,而唐朝科举的评价标准本身就有很大的主观性,这并不是王维独享的特权。
唐朝的科举试卷分为“考卷”和“行卷”,“考卷”就是正常的考官出题考生答题,“行卷”则是誊录考生平时的得意之作,最终考官会根据“考卷”和“行卷”的综合成绩进行打分排名。
(玉真公主画像)
正是因为唐朝有这种特殊的“双卷”制度,所以考生都会提前把自己以往写得比较好的诗词歌赋拿去给当世大儒赏读,以求夸赞或举荐,进而提高“行卷”成绩。
玉真公主帮王维提交的,也只是“行卷”,他能最终夺得榜首,那是在“考卷”获得高分的基础上,“行卷”也得到了认可,这才得以实现的。
也就是说,王维当上状元,虽然是离不开玉真公主的帮助,但确实是实至名归。通过贵人举荐提高“行卷”成绩,那是符合当时的考核标准的,并无“走后门”之嫌。
至于王维与玉真公主的绯闻,笔者认为并不可信,或许只是发乎情止乎礼的相互倾慕相互欣赏吧。
(本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