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的“慈悲、 玄照妙心、返朴归真”思想?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15 慈悲。老子宣说慈悲的教义,这是玄德思想的发展。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第67章)老子把慈悲放在三宝之首,位列无欲(俭)和谦下不争之前。老子认为有慈悲心的人不是弱者,而是非常了不起的人,是上天特别选拔的最上等人,犹如犹太教中的选民。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同上),凡属上天要拯救的人,一定首先赐予一颗如意宝一样的慈悲心。同情心已经十分稀有,慈悲心更为稀有,也更为珍贵。人有同情心只是有机会被拯救,人有慈悲心则必然被拯救。

从究竟地来说,天道一律平等,善人恶人都要拯救。从修资粮道的角度来说,先培养同情心,再培养慈悲心。人类社会总是会遇到重大灾难或突发事件,如战争、洪水、地震、瘟疫,在重大灾难面前,人类是否具有爱心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没有爱心的社会是极其可悲的,那证明几千年来人类的进步等于零。爱心是从同情心发展而来的。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

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极为重要,是决定人类能够到达何种文明高度的试金石慈悲心是最高级的爱心,道思维窥探到了人的内心深处,从而更加确定人类文明必将取得最终胜利。

16 玄照妙心 。人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名誉地位,不是身体,而是一颗玄照妙心道体是混成的,因此是无分别的人得之于道体的玄照妙心就是无分别心,也称无分别智,佛教称为如来藏心。为了获得食物而进化出来的是五官六根,是分别心。这颗分别心就是妄心,可以分别食物,但无法触及道的真体。

《道德经》的智慧就是玄照妙心对道的真体的实证,所以美妙不可思议。分别心是不妙的,因为呈现的都是徼而不是妙,是形而不是无形。玄照妙心才能真正体会宇宙的真相和生命的无上价值,但为了获得食物而产生的分别心遮蔽了人人原本具有的宝藏。

要体会宇宙和生命的无比美妙,只有修复自己的玄照妙心。体认“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是玄照妙心,体认“有物混成”的是玄照妙心,体认牛即是马,马即是牛,体认万物玄同的是玄照妙心,体认道之玄德的是玄照妙心。

体认牛是牛,马是马;牛不是马,马不是牛的是分别心。玄照妙心远远超越珍贵的同情心,正是因为玄照妙心的摄持,同情心才提升为无比高贵的慈悲心。孟子因为提出了同情心(恻隐之心)而被尊重,但同情心远远不能与慈悲心相比,更不及玄照妙心的秋毫之末的万分不及一。

有同情心的是善人(君子),有慈悲心的是圣人,有玄照妙心的才是大觉圣人。庄子说:“有大梦然后有大觉”(齐物论),没有大觉圣人,谁能够从梦中觉醒呢?

大觉圣人使世人从大梦中惊醒,获得“明白四达”的大圆镜智,无处不照,无照不彻,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心三观,一真法界顿现眼前。鲁有兀者叔山无趾亏足而不亏玄照妙心,所以孔子恭敬有加。

17 返朴归真老子对后代华人最大的影响是开启了返朴归真的人生方式和对田园生活的追求,成为世俗生活的弥补和超越,这一生活方式还将延续下去。修道士的心灵是返朴归真的,最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是返朴归真的。这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

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19章),又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第37章)。远古的修道士都是在深山洞穴中修行,称为岩穴之士,终南山自古以来都是修道士的修行地。老子在终南山修道也是完全可能的。

渔父是修道士的职业之一,姜太公钓鱼人人皆知,范蠡最后的归宿也是泛舟湘湖,严子陵在富春江上优哉游哉垂钓,河上公想必也是一位渔父,居河上是方便钓鱼。渔父的职业很自由,只要少私寡欲,就能够保持自由自在,就能苦心修道。

再后来,算卦也是修道士的理想职业,严遵就是成都一位算卦师。他白天算卦得几文钱,晚上讲授《道德经》,传播华人文化。他们的生活方式是返朴归真的,完全摆脱了传统仕途的钻营。医生是修道士最理想的职业,也是人数最多,时代最久远的,中华医药是道家传下来的,其中的救死扶伤的思想是老子济世救人思想的延续。

返朴归真必须破除世人的智。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第18章)。很多注释家和文化精英对此心存疑惑,智不是很好吗?凭借超人的智就可以轻易在人间作人上人,世人不是恨自己智高,而是恨自己智低。

庄子说:“有机械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道之所不载”(天地)。智是胜人之术,我以智胜人,人以智胜我,结果人间被争充满,而我白白失去了纯白之心,一无所获。

纯白之心就是玄照妙心,失去玄照妙心,无法玄照宇宙和生命不可思议的美妙。所以应该破智入明,破明入愚,修愚守朴。这不是人类文明未来的方向吗?守住可贵的纯白之心,能够玄照宇宙的惊人之美,这不是更高级的智慧吗?

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是返朴归真的双胞胎,是返朴归真的修行形成的性格和生命追求。“孰能与不争者争?”(苏辙老子注)陶渊明是晋代返朴归真的修道士代表,留下了很多令人着迷的返朴归真的诗篇,《桃花源记》更是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再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与世无争的心境。与官场上的残酷竞争相比,返朴归真,与世无争的人生价值要高无数倍。即使朝廷上功成名就的士大夫,心中也有深深的返朴归真的向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阐述了仁人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起仁人志士的感动。

一旦仕途失意,那返朴归真的心愿更加强烈。与世无争是人法道所证的果,这个果非常甘甜、美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田园生活是与世无争的最理想场景之一,是大部分文化精英心中的梦想。

绘画艺术展现的田园生活永远生意盎然,令人神往,这是永恒的主题。老子开创了田园生活的理论模型,庄子把田园生活的理论模型发挥的惟妙惟肖,庄子宁肯作一只拽尾于淤泥中的龟,不愿作楚国的相。

陶渊明把田园生活认真的身体力行,为后代的文化精英提供了极好的生活方式,唐代的寒山拾得登上了返朴归真的顶峰。今天科技进步使人逐渐能够摆脱体力劳动,品位生活成为追求的方向。

田园生活是品位生活的重要元素,而且越来越重要。当世人对物质生活厌倦了以后,田园生活是必然的选择。当读着陶渊明的田园诗时,读者脸部惬意的表情说明了一切,这就是梦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