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德经》“道生之,德蓄之”?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喜欢哲学思辨的注释家对此章爱不释手,甚至欣喜若狂。老子终于讲出了最深刻的真言,道和德在宇宙万物中的地位,宇宙万物是怎么来的。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此章讲“道生之,德蓄之”,并又说“物形之,势成之。”此章是道德总论。二十一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传播道的法音,为德的呈现作了铺垫。二十八章则直接宣说“常德”,此章才道德合论。
老子《道德经》的二大主题道和德既分又合,此章经文宣说了道和德是一个完美的统一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依据,在化生宇宙万物的过程中,道和德是密切配合的。老子在玄同大定中所实证的宇宙万物的模型完全呈现出来,并且离开了本无论、齐物论、气本论、语义学。
以一种朴实的更为世人的心智和肉眼所能理解的方式来述说道德分工合作创造宇宙万物的分解过程,最后以尊道贵德作为修行的根本目标,究竟地与现实地对接,呈现一个道为本原,德为滋养的有形的,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老子显然不仅关注窈兮冥兮的道,而且关注道生万物的每一个阶段(细节)。
第五十一章
第一段: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第二段: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第三段: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第四段: 故道生之,德畜之。
第五段:长(zhǎng)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第六段: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此章经文分为五段。第一段经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是本原,是第一要素,是第一父。王弼注:“物生而后畜,畜而后形,形而后成。何由而生?道也。”物哪里来?当然是生出来的。生出来就结束了吗?不是,还需要畜养,经过畜养才会有雏形。雏形还很脆弱,需要培育才能成形(完整的形)。生从哪里来?从道而来。畜,就是孳畜。
这里老子借用生物学的概念,很可能是孩子的生育而如此叙说。既然是借用生物学来说法,畜的含义就是精卵结合成胚胎,而不是抚养。“畜而后形”的形就是胚胎雏形,不是长大后的成形。“形而后成”就是胚胎雏形发展为最后的成形(比如“人形”)。从精卵结合到胚胎雏形,从胚胎雏形到成形(人形),这是怎么来的?背后的第一父是道。
德是第二要素,是母。“何而得畜?德也?”胚胎雏形怎么形成的?从德而成,德就是母。老子此时心中所想应该是道为父,德为母。那个时代是父权第一,母权第二。真正的生物学不会这样认为,所以老子还是在社会文化中吸取理念。
物是第三要素。“何有而形,物也。”这个形不是胚胎雏形(受精卵),而是发展出来的成形(人形),这需要营养物质供应,没有营养物质供应则不能成长为人形。爱因斯坦的质能理论证明物质就是能量,世人认为物质和能量是二,爱因斯坦证明是一。物是能量的一种存在方式,形是物的转化,因此形也是能量的表达方式。
势是第四要素。“何使而成,势也。”为什么能够从胚胎雏形发展出人形?这是由于势。势是什么?陈鼓应列举了三种解释。
一,是指物所处的环境。气候差异,陆地海洋等。(蒋锡昌主此说)
二,力。陈柱说:“势者,力也。”势力就是代表。力是自然力还是内在的潜力?二者都是。三,对立,包括彼此关系。对立二者之间的某种均势,如阴阳的均势,交通成和。
实际上势的解读还有很多种。势既然是第四要素,当然很重要。老子实证的道是个量子化宇宙模型,虽然是道生之,道是第一因,是第一父,但一旦发动(反者道之动),必然是或然的,随机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而不是单一的直线式的,由初始参数可以“决定论式的”把后面的无限时间的结果推演出来。
所以老子说“大直若屈”,又说“曲则全”。势就是随机论的因素,曲是对决定论的否定,是对随机论的肯定。时势造英雄,时势就是随机性,不是决定论。科学家原来有一种愿望,就是认为只要计算机的速度足够快,就能依据一组初始参数推演出今后几千年几万年的任何地点的气象参数。
决定论就是这样认为的。但后来科学家提出了蝴蝶效应,只要澳大利亚一只蝴蝶突然起飞,就会在北美洲刮起一阵飓风,使所有的推演失效。最强大的计算机也抵不过一只蝴蝶的扰动,而蝴蝶是否起飞是无法预先推算的。
世界上的蝴蝶有这么多,即使初始参数是正确的,计算机的速度也满足要求,算法完全可靠,还是不能推演明天的气象,更不用说千万年后的气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