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厚重创业史 呈现绚丽新画卷——评高福岗长篇纪实文学《走出老龙潭》| 周波
前不久,在微信群看到邳州文化网推介高福岗的新著、长篇纪实文学《走出老龙潭》的消息,甚慰! 此前,高福岗同志把该书送于我时,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气息便扑面而来。由此,我无意间就回想起自己在职时的一件公务差事来。当时,我与一位同僚共同主持召开了一个邳州知名企业家座谈会,书中的主人公刘国民先生就在其中。而且他的发言剑走偏锋、见解独到、别开生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当时对他这么多神奇而又艰辛的创业史,却知之甚少。通过阅读《走出老龙潭》,对刘国民先生的家境和企业才有了详尽而又客观的了解。
这部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纪实文学作品,像一段历史的闪电,穿越时空隧道,映照出刘国民先生及其家人筚路蓝缕、奋发创业的艰难历程。书中一幕幕感天动地的瞬间,一个个辉煌瑰丽的故事,一股股气势磅礴的社会洪流,都在激荡着我内心深处最为持久和柔软的记忆,都在传递着人间真、善、美的浩然正气,都在迸发着励精图治、为国为家的思想火花。
洋洋洒洒一厚本,近25万字的书稿将一个家庭的创业史和这片地域的发展史相互交织、相互映衬,从而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高福岗同志能够直面现实、理直气壮地为本土的优秀企业家著书立传,大力讴歌个私经济和创业者们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奉献精神,这里除了他的一个创作冲动以外,就是出于一个作家,一个文学爱好者的神圣责任和使命担当。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邳州广电局做编辑时,高福岗同志就在乡镇采写过不少具有一定深度的新闻报道和特写故事。从政后以后,他依然保持着新闻报道的采写习性。丰富的社会实践和新闻经历,赋予了他敏锐的嗅觉、独特的视角和厚重的文笔,在不舍昼夜的历练中,积淀着创作长篇文学作品的艺术功力。他的长篇小说《樱花开了》,已被改成电影文学剧本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电影文学》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篇纪实文学《燃烧的禹王山》被江苏省党史学会称之为歌颂中国军民抵御外辱的光辉诗篇,并被评为江苏省农家书屋的重点书目。我想,现在出版发行的《走出老龙潭》一书,也必将成为一部歌颂新时代,传播正能量的佳作。
作为一部传记性文学作品,与小说、戏剧所不同的是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捏造与虚构,对其真人真事可有选择、有剪裁、有取舍,但不能有一丝一毫主观臆断,这实际上与新闻报道所要求的事实的客观性,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纪实文学要求作者通过自己的亲历、访谈和客观的史料、文档,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反映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团体、一个事件或一个时代的客观经历与过程。对于这一点,高福岗同志下了功夫,在长达三年多的访谈、构思与创作中,他翻阅参考了大量的地方史志和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深入采访了与刘国民先生相关的人和事,从中梳理出一条刘国民家族艰难困苦、白手起家、创业发展的叙事线索。据说,创作者反复斟酌,几易其稿,基本上实现了真实性与文学性的高度统一,达到了“实”与“虚”的有机结合。这是因为作者坚信,不管艺术家的创作进入历史多深,不论艺术家踏入历史长河离今天有多远,艺术家的心中必须保有“真实”的情怀,艺术家的视角必须关注现实生活,艺术家的笔力必须追随人民大众审美期待。如此,其作品才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走出老龙潭》与上述艺术要求非常契合,书中所展示的内容,真正成为一个地域,一个时代发展前行脉动的缩影。高福岗同志敢于直面现实、从不回避,善于去粗取精、返璞归真,以高昂的格调、充沛的感情、质朴的语言,让读者感到,在阅读该书时,好像是一位情感真挚、作风朴实的同志在向你“现场报告”,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刘国民等一大批创业者的精神浸染,让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生活跋涉的磨砺画图。
传记作品的文学性、史实性等艺术特点虽早有定论,但好多作品在表现上往往不尽如人意。有的强调纪实性,但丰富的资料、客观的叙述,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淹没了;还有的作品表现出太强的主观性、不时地空发议论,显得喧宾夺主。而《走出老龙潭》恰好避开了上述的弊端和短板,把纪实性和主观性有机地、妥当地糅合起来。读罢《走出老龙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注目审视历史,在侧耳倾听历史,在深沉思考历史。那生动的叙述和感人情节,刘国民先生事业成功背后的曲折、艰辛、隐忍和执着,让你爱不释手,看完一章,急迫想看下一章。
历史对作品的筛选极为苛刻。这种筛选愈是严酷,对真正的文学家更具吸引力。时间是匆忙的过客,也是凝固的雕像;时间最无义也最有情;时间既冻结在历史的档案里,更展示在人们那匆匆步履中……愿刘国民先生的东方集团迎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朝霞,去创造更加壮丽的腾飞;祝高福岗同志在今后的创作中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以每天朝晖的绚烂色彩,精心编织出更多更美的云锦。
作于2021.10.3.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