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石碑:现存最早的蒙古文文献
成吉思汗石碑:现存最早的蒙古文文献
“成吉思汗石碑”又称“也松格石碑”,无题识、无著年月,碑文以回鹊蒙古文(畏兀儿蒙古文)写成,共5行、21个单词。石碑建于1225年,高202厘米、宽74厘米、厚22厘米,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蒙古文文献。现存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市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1818年,俄罗斯考古队在额尔古纳河的支流乌卢龙贵河上游乌儿墨儿河附近挖掘遗址时发现一块带有回鹘蒙古文(畏兀儿蒙古文)碑文的花岗石,随后运往涅尔琴斯克(尼布楚),运送过程中石碑横向折断。1829年,石碑被送往彼得堡市,保存在财政部。因碑文以“成吉思汗”起首,被学者称之为“成吉思汗石碑”,但内容是歌颂射中335阿拉塔(“阿拉塔”是游牧民族的丈量单位,1阿拉塔约1.6米,335阿拉塔约536米)远目标的也松格将军。所以,又称“也松格石碑”。
译文:成吉思大汗征讨萨尔塔兀拉人还师,大蒙古国全体将领聚会于不哈速赤忽之际,也松格射箭,矢逾335阿拉塔(约536米)。
据记载:1219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经过六年战争歼灭了花剌子模国,于1225年会师至蒙古高原额尔齐斯河源头不哈速只忽,设置大帐举行盛宴庆祝。宴会期间进行的射箭比赛中,也松格(成吉思汗胞弟哈撒尔的次子)射中距离335阿拉塔(约536米)远的目标。成吉思汗降旨刻碑以示纪念。
注:人物简介
1.也松格(1185—1260),又译也先哥、也相哥、移相哥等,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之弟合撒儿次子,成吉思汗的叔侄。《史集》记载,也松格身材高大魁梧、两颊绯红、长脸、长胡,作为猛将,从御前护卫将军到东道诸王,从成吉思汗称帝到帮助忽必烈扩疆土、平内乱、建大都等立下汗马功劳。
2.合撒儿(1164—1219),又译拙赤合撒儿、哈布图哈萨尔等,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同母胞弟,也松格的父亲,著称“神箭”。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帝国分给哈萨尔4千属民,以呼伦贝尔湖、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为领地。后代在明、清时期分为科尔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扎赉特、阿噜科尔沁、四子王、乌拉特、茂明安、和硕特等多部。
3.铁木真(1162—1227),孛儿只斤氏,合撒儿的亲哥哥,也松格的叔父。1189年,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可汗,随后经过一系列战争,统一蒙古高原诸部。1206年,在斡难河源即帝位,建立了大蒙古帝国,尊号“成吉思汗”。
转自《偏移2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