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案——无头尸与血脚印
北宋年间,潞州地界,有个人叫蔡甫,他老爹给他起这个名字,想让他大富大贵,蔡甫也没有辜负老爹的期望,白手起家到四十多岁,已经是潞州本地有名的富商。
家里有钱了,就想要有匹配的地位,蔡甫自己没指望了,就经常督促他的大儿子蔡文读书学习,想要去考个举人进士啥的,支撑家业。
蔡文也没有辜负老爹的期望,头脑聪明,善于读书,不到二十岁就考中了当地的秀才,虽然没有立即考中举人,但已经足以让蔡文欣喜若狂。
确实,人生几十年,蔡文家里面有充足的钱支持他科举,再考上个十几次,怎么地不能中个举人回来?
所以蔡甫对大儿子那叫一个喜欢,几乎是有求必应,尤其是那些“交游”,也就是扩大中高端朋友圈的事情,更是不吝钱财。
这一年清明,到了文人们踏青的时节,蔡文主动组织,约好了几个文人朋友出城踏青。
他早上出门,直到第二天都没有回来。
蔡文心细,不想在穷朋友面前炫富,出门往往不带书童,平时他都是说好了回家的时间,蔡甫也不怎么担心,可这一次,彻夜不归,却让整个蔡家都着了慌。
蔡甫派人去蔡文的朋友们家里,可其他人都说他们昨日下午就散了场,各自回家,也是不巧,没有人跟蔡文一个方向,所以走出一段距离后,蔡文是自己一个人走的。
这下蔡甫更慌了,将家里人全部派出去找宝贝儿子。
到当日下午,让蔡甫最害怕的事情出现了,两个家人跟一名府衙的衙役一起回来,说是在城外的一个凉亭里面,有人发现了一具无头的尸体,看衣服,跟蔡文一模一样!
蔡甫登时两眼一黑就晕了过去,被叫醒后,他挣扎着到了现场,哆嗦着手验看了一番无头尸,在尸体胸口找到了一个胎记,确认这就是他儿子的尸体!蔡甫又晕了过去。
好歹是当地知名富商和知名秀才,蔡文的死引起了府衙的极大关注,潞州知府立即派出捕头到现场勘查情况。
捕头跟仵作到现场转了一圈,首先确认蔡文是死于脖子上的一处伤痕,推测是斧头砍伤的。其次是尸体边上有几个血脚印,仔细查看一下,似乎是有人站在尸体边上看了一下,然后转身跑开。血脚印的另外一个方向上还有几滴血迹,看起来像是那人狼狈逃跑的时候甩出去的。
勘查完凉亭,捕头又扩大了范围,顺着血脚印的方向走出去一段距离,又在一棵小树的树枝上找到了一片衣角,再往前,便到了一个小村庄。
捕头叫来当地的保正,询问村庄里面这两日有没有什么可疑人士出入,以及村庄平日里谁会往山上凉亭的方向行走。
保正仔细想了想,这两天没有村外人来往,如果越过那座小山,就会到县城,村子里大部分都是农民,平日不会有谁往县城跑。
“哦!”保正突然拍了拍脑袋:“最近听说赵木匠在县城揽了个活,经常会过去干活。”
“带路!”
一行人匆匆到了赵木匠家门口,刚一到,捕快就一拍大腿:“必然是这厮了!”
让他如此确定的,是赵木匠家门上,一个隐隐约约,不甚清晰的血色手印!
众人闯进赵木匠家里,将赵木匠夫妇都抓出来,又搜出了一把斧子和一双脚底兀自有血迹的鞋子,便吵吵嚷嚷的回了府衙。
潞州知府听完捕头的汇报,也认为是赵木匠所为,符合血脚印的鞋子,门上的血手印,以及疑似凶器的斧头,再加上赵木匠本身是个擅长用斧头的壮年……妥了!
不听赵木匠夫妇叫屈,潞州知府直接大刑伺候,几轮过后,夫妇二人熬不住,却又开始争着说是自己杀人,与另一个人无关。
大刑连着几轮,这一回,赵木匠夫妇都不改口,都咬死了说是自己见财起意,杀人劫财,与丈夫(妻子)无关。
蔡甫嚷嚷着一定是他们夫妇合谋杀人,请求知府大人将他们都判死刑,给儿子偿命。
但潞州知府并不是完全的糊涂官,现场痕迹显示,杀人的极可能只是一个人,那怎么能多让一个人去死?可赵木匠夫妇不肯改口供,潞州知府也没本事确定到底是谁干的,只好将两人一起扔进大牢,再慢慢想辙。
就这么拖了将近一年时间,包拯来了,他奉朝廷命令,勘察各地刑狱之事,这是轮到了潞州府。
接风过后,到了府衙,众人刚一坐定,包拯就问道:“潞州府这两年可有什么疑难案件?”
官员们互相看了一眼,通判站出来禀报道:“只有一桩,是蔡甫状告赵木匠夫妇杀害他儿子,现场显示只有一人作案, 张木匠夫妇争相承认,一时难以判决。”
包拯又问了几句,面露不悦之色:“罢了,你们虽然能力不足,但也没有刑讯逼供,还能根据现场情况有些想法,只是如果案子审理不清,就将所有嫌疑人都关在大牢,长年累月不放,你们的大牢里面,能装下这么多嫌疑人?又能装得下如此之多的冤枉?”
一席话说的潞州府众官员哑口无言。
第二天,包拯亲自提审赵木匠夫妇,他说明自己身份后,原本是一脸麻木的张木匠面露狂喜,大喊冤枉:“您是包青天!包青天!我有救了,我有救了啊!”
待他冷静一会,才慢慢说了自己当日的遭遇。
赵木匠那些日子确实在县城接了个大活,报酬很高,但日期相当赶,所以他每天都是很早出门,很晚回家。那一天他起得更早,五更左右就爬起来出门,顺着山路往上走,走到凉亭的时候,赵木匠已经出了一身大汗,他想说到凉亭里面去坐一会休息一下,结果走进去,就看到一具无头尸体倒在那里!
赵木匠哪儿见过这种场面,吓得直接坐在地上,好半天才用手撑地,勉强站起来,也顾不上去县城做工了,扭头就往家里跑,踉踉跄跄跑回村子,推开家门进去,才长长出了一口气。
然后赵木匠跟妻子说了此事,妻子让他去衙门报案,赵木匠担心惹上祸事,不想去,还自己将沾了血的鞋子洗了洗。
没想到府衙的捕头找上了门,将他们夫妇一股脑儿的抓走。刚开始赵木匠还想喊冤,熬不住大刑,就想着不能害了妻子,决心认下罪名,只是他妻子也是这么想,两个人死死熬住了接下来的刑罚,居然互相保住了性命。
包拯当面没有表态,只是详细的又问了几句,再让潞州府拿出卷宗,仔细研读了一番,便让人将赵木匠夫妇先带下去。
他叫来蔡甫,询问他们与赵木匠可曾认识?蔡文当日出门,带了多少钱财?
蔡甫说他们不认识赵木匠,蔡文那天出门,因为想着一天便回家,所以就带了几两银子花销。
包拯又叫来当日跟蔡文一起出游的几个书生文人,他们也说当日仅仅是在郊外踏青,出门的时候各自花钱买了些吃食,蔡文则出钱买了些酒水。
算一算蔡甫和文人们的说法,蔡文被害的时候,身上最多还有二三两银子。而赵木匠当日做活的那家县城人家,说自己家请赵木匠打造家具,约好了一个月完工,报酬是五两银子。赵木匠村子的保正也说赵木匠手艺精湛,生意一向不错,他们家在村子里算是日子相当好的。
所以……赵木匠贪图蔡文钱财杀人的动机似乎有些不足?
赵木匠一家跟蔡家之前不认识,所以也谈不上什么仇杀。
思虑半晌,包拯一时没有什么头绪,便抬抬手,叫来张龙赵虎,嘱咐了他们几句。
隔天,潞州城内有一则消息流传,说是上一年轰动全城的“无头尸”案子有了大进展,天下闻名的包青天明察秋毫,审问赵木匠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疑点,很快就能通过这个疑点,找到真正的凶手了!
连续几天,赵木匠夫妇都被会带到府衙后堂提审,审完了就直接送回大牢。
这一天,在大牢对面茶楼喝茶的张龙,看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大孩子,走到大牢门口,一个狱卒走出来,两个人聊了好一会,大孩子转身离去。
前脚大孩子走开,后脚就有人将那个狱卒拿下,径直带到包拯面前,包拯黑着脸问道:“今日与你说话的孩子,是谁?找你做什么?”
狱卒在路上已经想好了说辞,强作镇定的回答道:“那是我亲戚家的孩子,来跟我说今天家里面来了客人,问我啥时候能回去。”
包拯嘿然一笑,就让狱卒在边上等候,过了没一会,赵虎回来了,带回来那个孩子。
黑脸包青天在民间的名声老大,很多人都说他是天上星宿转世,审案子的时候能够动用神仙的力量,谁敢欺瞒他,那要下十八层地狱的。
如果是大人,或许还好,十二三岁的孩子懂一点点事情,又是一直听大人们说神仙鬼怪,正是最害怕这种神神鬼鬼的年纪,面对包青天的询问,大孩子一点儿不带犹豫的,磕磕巴巴将他知道的事情尽数说了出来。
他说他真的是那个狱卒亲戚的孩子,昨天有两个人来找他,给了他一百文钱,让他今儿来找那个狱卒,问问这几天包青天审问赵木匠的时候,都问出来什么东西,赵木匠回到大牢后,有没有说什么话。
包拯冷笑着看了眼脸色苍白的狱卒,喝令手下将其拿下,问狱卒知不知道是谁找他。狱卒却说自己真的不知道,大牢里面有这种打听事情给钱的规矩,也有不问是谁在打听的规矩。
包拯嘿然一笑,不再搭理这个奸滑的狱卒,只是让大孩子先回去,再派几个人跟随,提前吩咐,见到大孩子与人说话,先不要抓人,确认对方是谁就行。
当日晚上,张龙回报,说已经确认了,给钱让大孩子问事情的,是两个叫于大于二的兄弟,他们俩住在府城外面,靠着在城外小河的渡口摆渡跑腿打渔为生。
包拯命张龙安排好人手,盯紧这俩兄弟,再让人请来蔡甫,当面询问他是否认识于大于二,并问他在案发前,有没有跟这俩兄弟产生什么过节。
蔡甫皱着眉头回忆了半晌,拍了拍脑门子,真想起来了。
据蔡甫的说法,于大算是他的发小,两个人小时候在河边相识,一起玩耍长大,交情一向很好。于家是世代打渔,家境不上不下,蔡甫发迹后,也曾出手,想要拉扯一下好兄弟,但是于家兄弟两个,于大是个比较忠厚的,弟弟于二却是个混混,坑蒙拐骗的事情都干过,还是个喜欢赌的,将于家的家产都输的差不多了。偏偏于大没啥主意,一直听任弟弟的摆布,也不跟肯弟弟分家,结果兄弟二人的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蔡甫几次给于大机会,都因为于二看着眼馋,插了一手,就没了后文。
去年清明前几天,于大来找蔡甫,蔡甫跟以前一样,直接请于大进了家门,让家人准备酒席,两个人坐下边喝边聊。
说了几句,于大犹犹豫豫的说道:“有件事情,想要麻烦兄长帮忙,不知是否可以。”
蔡甫笑着说:“咱们兄弟,有什么事情不好说的,你尽管说便是。”
于大说道:“我在渡口给人摆渡做事,一年到头攒不下什么钱,不是什么长久之计。我这些年积攒了一些经验,想要自己做点生意,只是你知道我家里没有闲钱,想要兄长借我些本钱,待我赚了钱,连本带利都会还给兄长。”
蔡甫当即就要应下,话没出口,却踌躇了一下,多问了一句:“贤弟你是打算自己做买卖,还是跟别人一起?”
于大没多想,便说道:“自然是跟我弟弟于二一起。”
蔡甫想要帮自己的好兄弟,却知道于二那厮不靠谱,真给了他们本钱,怕隔天就给于二拿去赌博了,即便这兄弟真的去做生意,于大也是给于二坑的料。
想了一会,蔡甫琢磨了个主意,他估摸着于大这次前来,是于二的念头,便想要先忽悠走于大,打破于二的如意算盘,再找个借口,直接将于大支去外地,让他给自己看买卖,这样一来拉扯了好兄弟,二来也免得于二再来掰扯。
打定了这个主意,蔡甫便借口说这两天正在准备给官府交税,一时半会没有闲钱。
于大是个老实人,也没有多说,又跟蔡甫喝了两杯,便告辞离去。
听完蔡甫的描述,包拯心里面有数了。
隔了一天,包拯派人将于大于二兄弟抓来,他并没有将这俩兄弟放在一起审问,而是分割开来,于二先扔在一边,亲自审问于大。
包拯盯着于大,半晌不吭声,待于大面色发白时,才一拍惊堂木,断喝道:“于大!你杀害蔡文,罪证俱在,还不速速交代!”
于大连连磕头,只是喊冤。
包拯怒道:“还敢狡辩!你当日找蔡甫借钱不成,回去告诉兄弟,于二跟你说蔡甫家里面家财万贯,怎么可能没有闲钱,分明是嫌弃你们,于是你们二人便怀恨在心。到了清明,你们给县城的一个客商跑腿,折腾了一天后,回家路上经过凉亭,正好见到醉卧亭中的蔡文,于二又撺掇了你几句,你枉顾蔡甫与你多年的情谊,拿着斧头,上前砍掉了蔡文的头颅!”
这正是过去一天包拯派人调查的结果,他先是找蔡甫问到跟于大于二的关系,再顺藤摸瓜,顺着渡口和凉亭,找到县城,问到了当日曾找于大于二干活的客商,也问明了当天于大于二往返的时间。另外,也问了当日踏青的文人们,知道蔡文回家的时间。再结合对兄弟二人性情的分析,包拯便决定,当面来诈一诈于大。
包拯的推断非常准确,于大听着青天大老爷几乎是100%精确的描述了自己兄弟的行为,当即愣住了,他以为是包拯借用鬼神之力查出来了真相,也就再没了狡辩的心思,跪在地上,老老实实的交代了自己的行为。
原来,那天他借钱不成,回家跟于二说了,于二果然是愤愤不平的说蔡甫为富不仁,有钱不借,分明是不拿他们兄弟当兄弟。
到了清明那天,兄弟二人给县城的客商跑了腿,傍晚时分才完事,匆匆往家走,路过凉亭的时候,看到里面睡了个人,凑过去一看,却是认识的蔡文。
于大当时还想要将蔡文叫起来,送回蔡家,免得这孩子着凉。
于二却蓦然说道:“那蔡甫羞辱了你,我都替你生气!听说真正的大丈夫都是恩怨分明,现在四下无人,不如杀了这小子,一雪前耻!”
于大被弟弟说的热血沸腾,二话不说便抄起斧头,上前便是一斧头,砍掉了蔡文的脑袋。于二再过去,从蔡文身上搜出来几两银子,便扬长而去,半路上将蔡文的脑袋绑上石头,扔进了河里。
真相大白,蔡甫痛不欲生,当面讲清了自己那天的想法,说的于大也是满面羞愧,对着蔡甫磕头不止。
包拯下了判决,于大和于二杀人,判处死刑。赵木匠夫妇当场释放,官府再给他们夫妇二十两银子,算作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