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颠沛流离的一生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绘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画绘制在六张纸上,由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黄公望并未按照每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远近观赏各有不同。

《富春山居图》从构思、动笔到最终的绘制完成大约用了七年时间。《富春山居图》完成后,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全真教同门师弟郑樗(字无用),它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

在绘画未完成之时,无用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便早早让黄公望在上边题款。但是这副名画仍未摆脱一生多舛的命运。明代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书画家沈周手中。当沈周把画交给一位朋友请他题跋时,没想到那位朋友的儿子,心生歹念把画偷偷卖掉。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可是后悔已经晚矣。后来他硬是凭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

展开剩余71%

嘉靖年间,安绍芳成了《富春山居图》的新主人。隆庆四年,无锡画家谈志伊将其收入囊中。万历二十四年,《富春山居图》又被董其昌所购得。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宜兴收藏家吴正志,到清朝顺治年间,传到了孙子吴洪裕手里。吴洪裕珍爱之极,甚至在《瓯香馆画跋》中曾记载:“吴洪裕于国变时置其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正是由于这份喜爱,吴洪裕临死之际要烧掉《富春山居图》和《千字文》给自己殉葬。其家人先烧了《千字文》,等次日再烧《富春山居图》。而就在国宝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一人'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而吴洪裕之子也并未制止,足见此画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避免烧之惋惜的爱惜之情。

画虽得救中间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起首一段已烧去,《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被称为'无用师卷'。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在康熙八年让与王廷宾,后来就辗转于民间收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后又历经高士奇、王鸿绪、安岐诸人之手。

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花了两千两银子,买得《富春山居图》后半段《无用师卷》,还曾闹出了一段收藏史上的笑话。此前一年乾隆得到了一本《山居图》,他认为这就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购得《无用师卷》后,乾隆便有了两幅一样的作品。而乾隆咬定'旧为真,新为伪'。但又觉得赝品画工着实惊为天人便也保存下来,朝廷大臣虽能看出真假也不敢道出实情碍于天子颜面,也求自保。于是两幅作品在乾清宫里静静地存放了近200年

1933年,故宫重要文物南迁,包括《富春山居图》在内的万余箱珍贵文物,先运抵上海,再运至南京。1949年,又随国民党败退,辗转迁台。真伪两卷《富春山居图》都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抗日战争时期,《剩山图》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想到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吴得此名画,本无意转让。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稚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剩山图》来到浙江博物馆,成为 '镇馆之宝'。

自此《富春山居图》颠沛的生活也算是告一段落了,但从其命运多舛的经历足以见此话的价值地位与非凡意义。现如今上下二卷都静静的守在博物馆中,诉说历史的故事,见证时代的变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