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杨玘屯 发祥传承舞狮村
乡村振兴杨玘屯
发祥传承舞狮村
撰写:许永保
在中华大地,华北平原豫北大运河中段--卫河,这条徜徉着诗歌音符的母亲河畔,座落着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浚县。在县城东侧,有一座古迹荟萃、风光优美的大伾山。山地东麓,是闻名的国家AAAA级风景区,有中国最早、华北最大著名的 "八丈佛爷七丈楼"--伾山大佛,紧傍纵穿而过的"河上线"省道东边,横亘着如今沧海桑田的黄河故道,有一个绿树蓝天簇拥着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泥咕咕泥塑之乡"和正在申报中的"国家级黄河故道发祥地、传承狮子舞之乡"--河南浚县西杨玘屯村。
杨玘屯村,有悠久的武术、狮子舞历史。村名的来历,颇具传奇色彩。浚县志记载: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其中一支劲旅瓦岗军,杀富济贫,攻城掠地,声威震天。当年,为赈济灾民,瓦岗军将士攻占大丕山北麓的黎阳仓,与隋朝守军展开了激战。徐茂功手下有一名骄将杨玘,出生入死,英勇善战,使敌军闻风丧胆。争夺黎阳仓之战,异常残酷壮烈,隋军大败,夺得了粮仓。但瓦岗军弟兄也"尽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徐茂功奉李密之命坚守粮仓,其部将杨纪收容疲病士卒,扎寨黄河金堤(今杨玘屯一带),屯兵垦田,休养生息。战士稼樯之余,练兵习武,强身健身,在此成家立业,节日到来,为了弘扬兽中之王,猛兽狮子的勇猛精神,用于练兵比武大比拼,强身健体,并用狮子舞表演,烘托节日气氛,掀起节日喜庆高潮,庆祝传统节日。从此,将狮子舞和武术套路相结合,代代传承下来。"舞狮子"、"武吧"是浚县民间对狮子舞和武术的俗称,因领狮子需要洪亮的嗓音,武术表演刀枪剑戟大比拼发出乒乒啪啪声音,悠远豪放、浑厚粗犷,不由得使人感慨万千地想起那首辛稼轩 "梦回吹角连营"的恢宏场景。当年大将军杨玘屯兵的地方,迄今已成为狮子舞和武术传承文化发源地。村里上至八十老翁,下至三岁玩童,家家户户,都与 "狮子舞和武术" 结下了源远流长的情结。"吃杨玘屯一口饭,洪拳炮拳看个遍;喝杨玘屯一口水,能看狮子大张嘴。"这句民谚说的不是别处,正是河南浚县伾山街道西杨玘屯村。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远古的遗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继承与发扬,形成了浚县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社火""武会"与狮子舞和武术,就是民间文化中的瑰宝。
狮子舞主要是领狮子,也称叫狮子,训狮子。领狮子是舞狮的导演,人员选拔很重要,要有学习演练“洪拳”“炮拳”的基本功,声音洪亮高扬,持久不嘶哑,精干敏捷活跃,眼毒手快,腿脚麻利。
领狮子方法和套路
第一是“哄”:手持绣球逗着狮子玩出花样套路(因狮子爱抓挠绣球嬉闹玩乐)。
第二是震和逼:手持哪吒闹海的金刚圈,威胁逼着狮子听口令,玩花样。
第三是吓唬和动手拍打。手持金刚叉或大刀,强迫狮子按照套路表演,不听口令就拍打,强制威逼它表演。
主要套路是:1.摇头晃脑2.啃痒痒3.端狮子:狮尾端狮子头,成竖立状。4.单打滚,双打滚;5.滚明柱,俩狮子同时端起直立,交口互相紧紧咬金刚圈,巍然屹立,转三圈,蹦哒下来,打滚,端起来;6.攀叉:领狮人按照套路要求,耍着大刀或金刚叉,让狮子单打滚,双打滚,端起;7.蹿桌:用老式方桌,先三张桌摆一行,领狮子表演从三张桌子上面表演单打滚,双打滚;随后在三张桌子上面再摞上两张桌,在第二层的两张桌子上的高空和狭窄的空中表演端狮子,单打滚,双打滚,从桌子上安全滚到地面上端起来。既惊险又刺激,需要技艺高超,相互配合默契,是狮子舞的绝色技艺。
浚县伾山街道西杨玘屯,是国家有关部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领狮声声震天动地,摇头晃脑威风凛雳,七十二蹬上山端起,大殿珍珠卷帘出去"!(当年庙会正月十六朝顶,要走浮丘山东侧七十二蹬石台阶,是考验端狮子的狮尾体力毅力的关键时刻)(狮子舞、武术盛会的出会人员要进碧霞宫即老奶大殿参拜老奶奶,出来时要按照“珍珠倒卷帘”的艺术行式,边表演,边走出,狮子在大殿院落表演进入高潮,已精疲力竭,再端狮子出来,是体力技艺发挥极致的考验)。这些流传在民间的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浚县民间文化艺术底蕴的深厚和杨玘屯狮子舞、武术的悠久和精彩,也彰显出杨玘屯狮子舞和武术的非凡精彩和独占鳌头,是民间狮子舞和武术出类拔萃的娇娇者。
正是:
狮子舞,真艺术,打滚窜桌滚明柱,
盘叉驯狮来动武,练成绝活好工夫!
绣球领狮嗷嗷叫,摇头摆尾蹦着跳,
配合默契双打滚,技艺娴熟真叫好!
滚明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