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夜客舍》赏析
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这首诗的题目,在《瀛奎律髓》里就叫《秋夜》,大概有人觉得加上“客舍”或者更准确,于是便有了《秋夜客舍》这个题目,诗还是那首诗。老杜此作应该与《秋兴八首》作于同一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间应该比著名的《秋兴》八首早一点,有人考证是先有此作又写了《秋兴》。
还是先从首联看起: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作品又是开笔见秋,扣题紧密。首句明写秋,次句明写夜。字面很好懂,秋高气清,夜里有了露水,我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山间客舍里,魂惊。第一句以景起兴,第二句才是诗骨所在。
颔联: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先看字面,疏远的灯光独自照着夜泊的孤帆,一弯新月还在天上挂着,听到双杵捣衣的声音。
颔联紧承次句写夜,大家注意一下老杜笔下的旅夜见闻:空山、独夜、疏灯、孤帆、新月、双杵,写得清峻空逸却又字字实情,这个我们可以借鉴但不必硬学(文字功夫要过硬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巧妙的是,这里“双杵”暗含秋天之意,为下联张目。
这里着重解释一下双杵,古代的衣服多为生丝或者麻织品,原料是很硬的,穿着不舒服,于是有了捣衣这个动作。捣衣,不是拿棒槌在河边上洗衣服,千万别搞错,捣衣,是把粗制衣料放在臼里用长棒子捣击,使其变软,穿着更舒服。而且捣衣,是两个人,对面站着,各手持一棒,轮流往臼里捣,所以诗中说“双杵”,老杜观察生活很细的。
再看颈联,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果然,诗人的笔墨紧扣“秋”来,菊、雁,这是秋天最有代表性的景象,与之相应的,是人卧病,书未至。南菊再逢,是说老杜此时已经在这里过了第二个秋天,研究人员便是由此推判的创作年份。由菊到雁,由雁到人。。。看到此,诗人的心情我们大抵可以想见了:羁旅逢秋,空山新月,人病着又没个家信。。。于是怎么样?
尾联: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诗人拄着拐杖蹓跶到檐下,看着天上的牛斗星就在银河边上,继而由银河想到国都,想到故国,想到家乡。。。情绪得到收束,主题得到升华,完美收官。
看完诗,咱们来看看两联对仗:
疏灯自照孤帆宿,
新月犹悬双杵鸣。
形名副动数名动
南菊再逢人卧病,
北书不至雁无情。
方名副动名动名
词性,句式,无可挑剔。所以别再说什么古代没语法,老杜也未必懂词性这样的话,老杜不是一般的懂,玩得太精太精啦!只不过他大概不知道“副词”这个名字,但完全不妨碍他的理解与使用。如同过去弄堂也大多没名字,谁也不会找不着家一样。
学老杜的诗学什么?诗法!谋篇。上句为下句铺垫,下句紧承上句,每句皆不离题,但又不是死扣。后人评价老杜此篇:句句清拔,而意境又极远阔(纪昀语)。文字工夫在于积累,意境取决于心胸,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把握好全篇的格局其实是最容易做到的。
201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