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什么,得到什么
文:林于婷 聂传安
初中孩子文章写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在以写人写事为主的文字里渗入些思想,让形象加一些理性,从而让文章有些深度。
其实这两班许多孩子的文章已经涉及多种思考。为了让思考有依据有方法,我在上学期已让他们人手一册《哲学趣谈》,也初步学习了一些逻辑推理,上课时也时不时讲一些富有启发的故事。
于是,就有了二班林于婷同学的这篇文章。她文章的题目是《失去什么,得到什么》。
如果你丢了一件东西,那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奇怪的问题)
你是应该找回来,还是……(这是问会采取什么行动)
曾有一回,楚王和随从们去打猎,不小心弄丢了弓箭。随从们都想去找,可楚王认为“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捡到弓箭的楚国人与自己没什么区别,便没去找。而心怀天下的孔子可并不是这么认为,他觉得谁捡到箭都行,并不一定局限于楚人,所以他认为是“人失之,人得之”。但这件事到了老子这里,又变成了“失之,得之”,因为在老子眼里,天下万物都一样,无论是草、人、树、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这里失去了那里一定会得到。最后佛家的人知道了这个故事,他们认为楚王、弓箭等万物皆空,于是成为“无失,无得”。(于婷把“楚人失弓”的故事讲得很细致)
不得不说,明明就是丢了弓箭那么小的一件事,从不同角度去看,居然会有那么多种看法,让人称奇。不过假如我是楚王的话,还是一定会把弓箭找回来。可是正因为楚王并不是像我这样的人,不然就没有之后儒道释三家一串的故事了。(在诸位高人面前楚王看似境界最低,但楚王的境界却又是一般凡人难以企及的)
我又想起之前的事。一次英语课上,我发现英语书不见了,急得四处寻找。问同学、问老师,还是没发现书的踪迹,最后是一班同学发现拿错了归还于我。(其实你丢的书与楚王丢的弓还是不同的:你的英语书就那么一本,丢了至少一时很不方便;而楚王嘛,绝对不止那一把弓。所以丢时的心情与境界,也与你的“富裕”程度相关……)
就这么一件事,换作是楚王可能就会说:一中人丢了书一中人捡到,找它干嘛?孔子肯定会说:反正都是人,人丢书,人得书。老子又不一样,说:丢了书,得了书,无论丢的是啥丢在哪儿都在“自然”之中。佛家认为:你是真的存在吗?书是真的存在吗?不存在的东西怎么可能会失会得呢?(把故事搬到当下,搬到身边,顿时产生许多趣味)
我看不出以上观点有无对错之分,他们说的似乎都有道理。(这个很正常。如果我等都能轻易发现他们的漏洞,他们的学说也就无法流传至今)
可是,假如我的英语书真的丢了而不去找的话,付老师会骂我,老爸老妈会骂我,我自己也会着急……(这可能是真的……)
“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各家的说法让人佩服不已,但残酷的现实还是让我赶紧去把书找回来……(这就是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现实之间的区别)
因楚王失弓而引出的不同学派的观点让人思路大开,感叹之余也都会思考自己所认可的某种思想。
但是,即使是再正确的思想,具体到生活中时,也会遇到践行的尴尬。
正如于婷所举之例。对于她来说,英语书丢了就是丢了,如果不找回她就要承担诸多后果。
于是我们就明白了思想与现实之间如何协调。
不同人们的不同社会存在,决定人们有不同的思想。思想多是“局部的真理”,在现实中根据情况可以取最合理的那个。
对于丢了英语书的我们来说,最合理的选择可能就是“失之,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