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22,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

22.炊者不立。

自视者不章,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稌(tú)食赘行,物或恶之。

故有欲者居。

理解点:

这一章像是尹喜问老子,自我和自我意识对于进入道境的过程会有什么影响和效果呢?

老子如是说:炊烟袅袅,上升四散。意思是像炊烟这样,没有根基的事物,它是站不住脚的。那什么是没有根基的事呢?进而列举了接下来说的人的自我认识放大情况对于进入道境的影响。

“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视:是一种主动的观察。想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自己,那是不可能全面清楚的。进一步的意思是,你只有进入道境,才可能看得更清楚明白。

(没有进入道境,亲见、客观观察)而是自己通过想象的描述,是描述不清楚的。(自见者不明)

自己对自己强制刻意的要求(例如强制要求自己吃素,刻意去入静等等),自己内心先做一番斗争,这样你是不可能进入道境的。(自伐者无功)

自己强制要求自己去规规矩矩打坐啊,或者通过了解他人修道的一些描述,而在自己入静的过程中,自认为对了的感觉,情境去代入到进入道境的过程中,是虚妄的不能长久的。(自矜者不长。)

前面描述的这些自我主张的种种情况,对于进入道境而言,既要有观察探求的欲望,但是,自我干涉过多了就不行,就像吃糯米饭一样,吃点点,很好吃,吃多了就涨胃不消化,带来坏的效果。(其在道,曰稌(tú)食赘行,物或恶之。)(要像“万物为主我为客,”的那种心态来做好一个旁观者)。“故有欲者弗居”,这里呼应了第一章曾提到的“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弗居,不是不居,意思是进入道境者,要适当的管理自己的自我意识,要有,但是不能多。

庄子曾假托孔子说了这样一件事:

孔子的学生颜回对孔子说:我曾经渡过一个名字叫觞深的深渊,看见摆渡的人,划船技术太高明了,简直是“操舟若神”,如有神助一般。我就很羡慕地问他:操舟可以学吗?他回答说:可以。但是他又透露了一个秘密,说:如果你要是会游泳的话,你学划船就特别容易;要是你会潜水的话,即使你从来没见过船,你也会划船了。我就问他为什么?他却什么也不说了。请问老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孔子听了,说:“善游者数能,忘水也。”

一个真正会游泳的人就不怕水了,甚至把水都忘了。这样他划船的时候,他不害怕,因为即使船翻了,他生命也有保障。为什么会潜水的人,没见过船都敢划呢?是因为会潜水的人,他可以把波浪看成是陆地上的小山丘,把深渊看作是前方的一个高冈,哪怕船翻了,也看作是车子后退一样。他连水底都可以潜,还会怕翻船吗?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世间的道理就是这样,人如果有大见识,他再去学一件技巧,就容易得多;人如果没有阅历,心中就会忐忑。

孔子还给颜回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你看看赌博,赌博的时候有下注大的,有下注小的。拿一个瓦片当赌注的人,他赌得自如潇洒,反正他赌的就是个瓦片;拿漂亮昂贵的带钩当赌注的人,他赌起来可能就战战兢兢,他就施展不开,心存恐惧了,拿黄金当赌注的人,一定会神志昏乱。为什么?这是因为他太看重外物了。技巧都是一样的,“凡外重者内拙”,凡是看重外物的人,内心一定笨拙。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很多人越是面临重大的抉择,越会失手。他并不是失给了对手,而是失给了自己。有很多人的失败,真正是败给了内心的“在乎”二字。

通过这两个故事,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人的自我和自我意识对于一件事的影响是多么的大。庄子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可以去学习很多,我们可以去经验很多,但你心底的在乎与不在乎,你个人的经验系统,会决定你的生命效率。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决定成败胜负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自我心态。

站在第三方外在的角度来解释:

“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暗含着递进的逻辑关系。

想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自己,那是不可能看清楚全面的。隐含的意思是专讲自己的优势,目的是引起别人注意,让自己扬名。也就是眼中只有自己,反而不能得以彰显。

只对自己做出肯定的评价,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他人反尔认为你并不聪明,连自知之明都没有,反而不见得聪明;

“伐”取其“夸耀”意。这一句已经从人际的认识和评价关系层面,进到实际功利关系层面。自我夸耀的,别人反而不认为他有多大的功劳;

自命不凡、自以为贤能的人的反而无法成为领导。

自视、自见、自伐、自矜,这一切说到底就是太自我了,过于强调自我,自私欲过重,对于进入道境而言,就像吃多了糯米饭一样,让人感到多余和讨厌。因此,凡是有这些过多自我欲望的人,都不在道。你只有“见素抱朴,清心寡欲”,不过多的欲求,你就“上道”了。

从自我到无我,中间历经几个阶段?这就是一个不断做减法,明心见性的过程。首先是走出自我,认识到“我们”,一般人能完全做到“我们”就已经很不错了,为人处事,将心比心,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将对方的心境融入自己,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演绎。也是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逐步放下分别心,能推己及人,爱屋及乌。

接下来就是以“天下皆主我为客”的态度生活,连这“将心比心”都不要,完全想别人所想,认识到众生平等,这就是“大公无私”了,就像“庖丁解牛”那样,只对事不对人,处处尊重事实,没有任何的“我以为”。

然后连这“大公无私”都不要,看透生死,把自己都放下了,心中没有别人也没有自己,就达到了空的境界。也就是六祖未彻悟前的境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然后连这“空”的念头都丢掉,我即是佛,佛即是我。六祖彻悟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啥心都没了,才会生出道心。这才是真正的无我,找回了真我的心。此真心即道心,佛家称之为佛性。

(0)

相关推荐

  •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二十四章

    大家好,现在是我们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请大家给自己的心灵五到十分钟,我们一起来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今天我们学习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下面一起把原文读一下. [原文]吹者不立,自视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 ...

  • 道德经章成·道经二四章·炊者不立篇

    道经二四章·炊者不立篇 一. 王弼本: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河上本: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

  • 《道德经》问答24章

    本章有两大疑惑,一是世传本将本章排于二十四章,帛书本将本章排于二十一章之后,到底排在哪个章节为准,依据是什么?二是本章的第一个字通行本"企者不立"的"企",帛书 ...

  • 道经之二二、炊者不立,委曲求全

    帛书校订本: 炊者不立. 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不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二四章 炊者不立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炊者,不立. 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亡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

  • 道德经读书笔记22.1|炊者不立的解释难倒了无数人!

    0. 帛甲老子和通行本比较 --<帛甲老子>第六十六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l ...

  • 道德经译成·道经二四章·炊者不立篇

    道经二四章·炊者不立篇 烧火做饭者, 不能立身体. 以好恶之心自以为是者, 不能显荣耀. 以好恶之心自逞已见者, 不能辩事非. 以好恶之心揽功诿过者, 不能见功绩. 以好恶之心矜持自尊者, 不能为官长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道经·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道经·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请,故复混而为一. 苏辙:视之而见者,色也,所以见色者,不可见也.听之而闻者,声也.所以闻声者,不可闻也.搏之而得 ...

  • 30.七年级数学: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常考22题,(北师大版7上第一章)

    最近,有太多的朋友在评论区留言说,方老师,发一些几何体和展开图的内容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最近确实有点忙,今天终于姗姗来迟. 这些常见的名词定义,大家好好理解.几种常见的几何体,包括柱体. ...

  • 一个浙江商人立下的 22 条规矩,值得借鉴!

    一个浙江商人立下的 22 条规矩,值得借鉴!

  •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他的22个字,成为千年的座右铭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宋仁宗赵祯命翰林院学士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这一年的科举太过璀璨,被称作"千年科举龙虎榜",因为榜单上的人名,即使在千年以后,仍然如雷贯耳. 例如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