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宁丨千古七夕不了情

山坡上的苹果羞红了圆圆的脸庞,田野中谷子谦虚地低下沉甸甸的头颅,玉米急不可待地突破层层外衣的束缚,露出排排黄灿灿的牙齿,张着口,似乎在呼唤着农人快来收割。白天依然酷热,但夜晚已有了凉意,阵阵微风送来了清爽和缕缕果香。这一切都在诉说着收获的季节已经到来。由此我联想到了收获爱情的节日—七夕节。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由于我国古代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再加上受教育程度低,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少女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再加上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七夕节的来历

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七夕节最早是在西汉的宫廷里执行的,后来流散到民间。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

为什么七夕节会和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联系起来呢呢?这是源于古代农业生产的需要,通过观察织女星与牛郎星(牵牛),可以让古人了解到“秋天到来”。在《夏小正》的古农事历中有记载:“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在当时的七月黄昏,织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也在人们的头顶上清晰可见。而织女星旁两颗较暗的星星位置,正好形成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朝东方望去,正好可见牛郎星。文人浪漫的情怀,再加上初秋七月的绵绵秋雨,衍生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也是顺理成章的。织女星名称的由来,可以从《诗经·豳风·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来推敲得知,由于九月是气候较为凉爽的晚秋,也是穿着寒衣的时节。九月授衣,则必须八月裁制,七月当然就是织妇们织布的时间。牛郎星名为牵牛,则有着“牺牲”的意思。《史记·天官书》:“牵牛为牺牲”,此指在祭典上宰杀的牛、羊之牲畜。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时,正好是草木丰茂,用以贡献牧草给牲畜的时节;到八月则依据牲畜体格,观察哪些适合用以祭祀;九月则宰杀牲畜用以祭拜神明。《礼记·月令》称八月为“循行牺牲”,而此时织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则升上天顶,宛若在追逐织女星般。因此七夕时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背后应该有着配合时令与天文景象的缘由。

二、七夕节内涵与习俗

七夕节最早的内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们在这一天展示刺绣、针线等手艺绝活。乞巧的方式花样繁多,因时代地域不同而不同。

穿针乞巧,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七孔针或九尾针,最先穿进者为之得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情况应巧,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视蛛网之圆正。

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七月七日中午,碗中盛水放在太阳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看水底针影情况,若散如花,动如云或成鸟兽、鞋及剪刀影者,谓乞得巧,若细如线,粗租如锥,则为拙。

“泡巧”,“化生”多在南方流行。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数寸长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七夕节除了乞巧外,还有为牛庆生、晒书晒衣、拜织女等习俗。所谓为牛庆生,就是儿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又叫“贺牛生日。上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晒衣晒书的风俗始于汉代,胜于魏晋。在魏晋时,豪门富室在七夕这天,晾晒衣服书籍,大肆夸耀自己的财富,附庸风雅。当时一些文人,以放浪形骸来表达自己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们多是希望自己漂亮,心灵手巧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更多的是希望早生贵子等,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祭拜魁星,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称魁星或魁首。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三、七夕节文化

七夕节流传到民间以后,又被加入了诸如追求爱情、白头到老等愿望。历代文人,以浪漫主义的情怀,用牛郎织女的传说为素材,创作了大量以爱情为主题的诗词、戏曲等文艺作品,不胜枚举。

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小雅》中有一首诗:“或以其酒,不认其浆;鞙鞙佩璲,不认其长。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救天毕,载施之行。”大意是说天上的织女星,坐在织布机旁,无心织绢,却一心一意地想着银河对岸的牵牛星,而为之眷念不已。可见在西周时代,就有了牛郎与织女爱情故事的想像与传说。

汉代《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中,也都有牵牛、织女双星的记载。

晋代宗怀的《荆楚岁时记》里,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已经为这个恋爱的故事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

南北朝时吴均的《续齐谐记》里记载:“桂阳成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牛郎。’至今云:‘织女嫁牛郎也’。任眆在《述异记》中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干宝的《搜神记》中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双星,说成是汉代孝子董永夫妇的故事。《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比起《诗经》中的那首,更描绘得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对有情人,两地相思,愁绪满怀的悲凉况味。

唐代“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记述唐玄宗与杨玉环,以牛郎织女为例,共誓白头之约。

北宋秦观专门写过一首《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元朝以后,出现了不少关于牛郎织女的戏曲,现在家喻户晓的黄梅戏《天仙配》就是其中之一。

四、七夕节演义成中国爱情节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年轻人,受西方文化和“情人节”的影响,不像古人那样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爱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自己的爱情。他们热情奔放,喜欢有爱大胆喊出来,自由追求表达自己的爱情,热衷于过西方的“情人节”,有些商家为了商业利益进行炒作,把七夕节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或“东方的情人节”。

七夕节文化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忠贞承诺。在中国古代,尊崇儒家礼教,讲求贞节烈妇,绝对不允许妇女和丈夫之外的男子有暧昧之情。因而中国的七夕节与西方的情人节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情人”一词可能产生的歧义,因此我赞成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七夕节不能叫中国的情人节,应称为“中国爱情节”。

现代,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和洋节日的冲击,再加上商家对过洋节的有意热炒,致使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日渐式微,影响力大大减弱。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若任其发展蔓延下去,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节日在年轻人就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一旦我们丢掉了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这一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就岌岌可危了。因此必须大力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打造出鲜活生动、喜闻乐见、昂扬向上的文艺作品,就成为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文化人义不容辞的这会责任。

作 者 简 介

陈宁,笔名我心宁静,洛阳新安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国诗词研究会成员。爱好文学,喜爱唐诗、宋词,工作之余,创作诗歌、散文百余篇。现已在中国(香港)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新媒体——《行参菩提》《行苇春秋》《行诗天下》及《现代诗词》《华文现代诗》《今日头条》《定风波诗社》等网络媒体上发表数十篇诗歌散文,并在《定风波·屈原杯》诗歌赛中获优秀奖。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0)

相关推荐

  • 七夕将至,“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是什么?原来真相是这样

    民间有俗语说:"七月七,泪水滴,牛郎织女不容易",自汉代起,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传说天帝的孙女织女,在人间游玩时与牛郎一见钟情结为夫妇,并生下一男一女.但因违反 ...

  • 今昔七夕,爱情归期

    七夕, 千百年来流传不衰的 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传说. 所以又被称之为 "中国情人节", 历代文人墨客 为之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诗篇. 在七夕吟诵经办诗篇, 何尝不是一种风雅的时尚之事. ...

  • 七夕:中国人的情人节

    小时候,我一直把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葫芦搅茄儿混在一起,这也难怪,两个故事中女方都是比较边缘化的皇亲国戚,都是纺织女工,都喜欢工作之余下凡洗澡. 黄梅戏<天仙配> 男方都是孤 ...

  • 七夕的由来及十首跟七夕有关的诗词

    明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现在人们也习惯称它为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节,又名七巧节.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双七节等等.从这些名字上就能看出,这其实是一个女人过的节日 ...

  • 今天“七夕”,不是因为爱情!做这四件事,给孩子一个好玩又涨知识的七夕节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 流传至今,已经变成了""中国情人节",爸爸妈妈可能就觉得,这个节日和孩子没啥好说的,然而,事实的真相是七夕≠情人 ...

  • 是我们过错节了,还是另有隐情,七夕是怎样变成情人节的?

    眨眼间又到了七夕节,双星渡河之喜. 现代人有一个特殊技能,能把任何节日都当做情人节来过,唯一幸免的恐怕只有七月十五的鬼节了,但我觉得鬼节变成情人节也指日可待,毕竟情人之间说的话,鬼才相信. 今天七夕我 ...

  • 【七夕抒情】方良/七夕情人节

    七夕情人节 作者:方良 "白露月下团,秋风枝上鲜.瑶台涵碧雾,琼幕生紫烟.妙会非绮节,佳期乃良年.玉壶承夜急,兰膏依晓煎.昔悲汉难越,今伤河易旋.怨咽双念断,凄别两情悬."(南朝. ...

  • 陈慧琼丨我是个享受闲情的女人

    闲在家里,我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几,明天是几月几日.而事实上,我也不用知道是星期几,几月几日.我只管舒适合理地打理着每天的日子. 我不喜欢打麻将,当然也打得不好,朋友们不屑与我这种菜鸟玩儿,我也不屑玩麻将 ...

  • 陈锋丨难忘的乡土情

    人的一生,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在历数收获的同时,也往往会因为一点小小的疏忽或不细心,留下些许遗憾,有些遗憾甚至无法弥补. 闲暇时,每当与拍客朋友们聊起风光摄影,我就会情不自禁的给他们讲一个故事,一幅 ...

  • 陈慧琼丨七夕随笔

    西方情人节的来历,有众多个版本.我更喜欢关于修士Valentine的动人传说,他是爱情的守护神.可是,东方人过西方的情人节,本人颇有微词,虽热烈浪漫,但总觉有些崇洋媚外. 七夕多好,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 ...

  • 【阅读悦读丨散文】陈为峰《青青橄榄浓浓情》

    [阅读悦读丨散文]陈为峰<家乡的狂欢节> 文/陈为峰 [作者简介]陈为峰,笔名东力,汕头市作协会员.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

  • 立夏诗节丨夏满华夏,情长人间

    迎来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 春日渐远,夏日初来 天文学中 立夏是夏季开始的标志 蛙声蝉鸣,草长莺飞 绿肥红瘦,云卷云舒 万物开始奋力生长 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就要来了 让我们追寻古 ...

  • 晨读丨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

    晨读丨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

  • 陈耀辉丨来自宇宙的叮咛——吉狄马加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吉狄马加 雪域之巅,那习习的风.盈盈的笑,令人迷醉,那圣洁清冽的泉水.繁花绽放的枝桠,让人沉浸.在这里无论是山川河流.岩石土地.云彩空气,都有自己的生命与灵魂.苦涩与甜蜜在这里共存,古老与新生在这里交 ...

  • 茅盾文学奖丨纪念:陈彦丨陈忠实生命的最后三天

    读茅盾文学奖,做一个有品位的读书人! (点击图片查看历届茅盾文学奖作品) 陈忠实生命的最后三天 陈彦 都知道他要走了,但没想到会这么快,因为工作原因,使我十分荣幸地与这件事情保持着密切联系.在最后三天 ...

  • 陈流丨2021最新作品与精选200幅

    中国影响力美术人物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 <红土石林系列1> 纸本水彩,56x75cm,2020年 <红土石林系列2> 纸本水彩,56x75cm,2020年 <红土石林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