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38】晚清官场的洋大人

第三十八期

《晚清官场的洋大人》

周志兴
资深媒体人
南翔书苑创始人

点击播放

即可观看

《晚清官场的洋大人》
读书札记视频版
《晚清官场的洋大人》
读书札记文字版

今天读一本轻松一点的书,《晚清官场的洋大人》。

1867年的11月,美国驻华公使普安臣任期届满就要回国了。清朝政府觉得这是个对中国友好的人,就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宴会。在宴会上,这位公使表示,以后如果中国政府在世界上遇到不平事,他会帮助处理。

这也许是客套话,但是在场的恭亲王奕却动了心思。恭亲王后来又在家里宴请了普安臣,表示说,中国有可能聘请他,以中国特使的身份出使西方。

当然,这是他请示朝廷同意以后的打算。当时的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对普安臣说,简而言之,你将是我们的公使。恭亲王说的更形象:如果一名公使能为两个国家服务,我们将很高兴请你做我们的公使。

蒲安臣当然很高兴,因为这是他外交生涯的又一次突破。不过,他还是听取了另外一位老资格的清朝官员,不过也是洋大人,总税务司赫德。英国人赫德这时已经是清朝廷的三品大员。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官场上混得如鱼得水。

赫德当然赞成普安臣也能够加入清朝的外交队伍。

后来,清朝政府委派普安臣代表中国出使西方,被任命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

在北京的其他的外国使节们非常惊讶,他们议论说,中国政府为什么要派一个外国人当自己的使节?这个天真的决定是谁做的?普安臣有权代表中国吗?

无论如何,晚清中国第一次派遣使节出使西方,是由此开始的。

这个事情,一方面说明满清政府还是蛮开放的,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派不出合适的外交官。即便符合条件,他们也不喜欢远涉重洋。

1866年春天,在中国当三品大员的英国人赫德,作为当时的大龄晚婚青年,要回国结婚,特地到总理衙门请假六个月,临行前,他对恭亲王说,中国可以派出一个考察团随他到西方各国游历一番,也了解一下西方。

恭亲王很赞成,但是没想到,谁都不愿意去,大家都认为到西方去十分危险。有的说,家里有80岁老母需要赡养,有的说,家里有八个月的幼儿需要照看,还有人说家里小妾怀孕八个月了,正要临产,谁也不愿意去。最后,有一位63岁的老同志站出来,他表示愿意去。这下解了燃眉之急,于是他带了三个同文馆的学生和他的儿子一行五人,组成了中国最早的出洋考察团。

出去一趟,当然收获很大。但是,这件事情的过程说明,大清子民不愿意到西方去,游历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去长住国外了。所以,这个情况下派一个外国人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确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中国的外交。

同时这也说明了清朝政府的开放。

在晚清的洋大人中,远远不止赫德、普安臣这样几个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除了在外交战线上工作,有的还深度地参与到中国当时的改革中来。

其中一个马格里,是个英国军官。他是在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行动中来到中国的,马格里虽然汉语水平不高,但是也能进行一般的交流。这为他接触晚清官场和士绅提供了条件。

马格里后来认识了李鸿章,并且得到了他的赏识,实际上成为李鸿章的私人助手。李鸿章发现,洋人兵器非常精良,他想把自己带过来的淮军发展壮大,就开始购买西方的武器弹药,但是要花很多钱。马格里就出主意说,自己建兵工厂生产枪炮弹药更合算。

李鸿章听取了这个建议,让马格里在上海的松江建起了一个车间,对于中国军队来说,自己生产现代化的枪炮弹药,这是一个很大的改革,而这只有洋人才能提这个建议。

李鸿章后来接替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他前往南京的时候,让马格里把兵工厂也搬到了南京,改名为金陵机器制造局。

这个马格里,在中国的外交上也有重要地位,虽然他犯了很多错误。他后来担任了中国首任驻英国公使郭松焘的英文秘书。此后的三十年里,他一直在伦敦的中国公使馆里占据着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一个英国人,在中国驻英国使馆里耀武扬威,我真的不知道他是不是加入了中国籍。

在外交事务上用外国人,对于很多国家来说,似乎不那么稀奇。前几年,我在美国看到日本出钱做的智库和韩国人出钱做的智库,都是用的美国人,这些美国人在美国曾经做过很重要的位置,所以能够有话语权。但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就有这样的做法,除了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丧权辱国”以外,是不是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某种程度的改革开放呢?

购书途径

(0)

相关推荐

  • 晚清朝廷的“洋雇员”

    作者:菁成子 | 编:禅心云起 19世纪清朝政府聘用外国人作官,除了外国制度先进,虚心进取之外,大概和民粹主义尚未兴起有关.民众对政治事务较为冷漠.外籍人士担任中国官职只需朝廷许可,基本不必担心触怒民 ...

  • 咱们的赫德

    著名近代史学者陈旭麓先生曾指出,研究中国近代史当读懂三个人,一个满人.一个汉人和一个洋人--慈禧.李鸿章.赫德,因为"晚清,慈禧在朝内主政40年,李鸿章以封疆大臣辅政40年,赫德以总税务司干 ...

  • 刘佳 | 中缅边界问题的缘起——八莫之交涉

    摘  要:经过19世纪3次英缅战争后缅甸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为应对英国对缅殖民统治以及防止英国势力侵入滇藏地区,清政府驻英公使曾纪泽率先提出应力争缅甸边镇八莫为清之商埠,一则使云南商道经八莫直通伊洛瓦 ...

  • 《走向共和》速看44集,这集把晚清官场讲得很清楚,看懂了收益!

    《走向共和》速看44集,这集把晚清官场讲得很清楚,看懂了收益!

  • 西方人眼中的恭亲王奕訢

    奕䜣 恭亲王奕訢是咸丰皇帝的弟弟.他因聪明过人深受父亲道光皇帝的喜欢,差一点当上皇帝,称得起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但是,在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打北京之前,奕訢长期受到兄长咸丰皇帝的冷落,赋闲在家达 ...

  • 清末慈禧太后是如何掌权“垂帘听政”的?

    从1840年到1949年,在这百余年的中国近代史中,慈禧太后从1861到1908年,统治中国长达48年之久,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历史人物.这位以"保守"面孔居多.曾经利用 ...

  • 读书岛札记38:回到中世纪

    8月17日下午的第38期读书岛活动,由读书岛发起人.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优秀阅读推广人劳月分享英国历史学家丹·琼斯的作品<空王冠--玫瑰战争与都铎王朝的崛起>. 在前天读书岛活动开始之前,由劳 ...

  • 我喜欢的审计书及我的38篇读书札记

    快乐内审第155篇原创文章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似相亲.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这是2013年世界教育研究队对于阅读力量达成的共识.一个 ...

  • 读书札记:做一名“新教师”

    近日,读"中国教师报"总编辑雷振海的<新教师: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有所感悟,略记于此. 这本书收录的是"总编七日谈"里的一些小文章,大约是201 ...

  • 读书札记:像水一样做事

    读古典<跃迁>,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水之所以做事畅达,因为水有自己的心法--清晰理解困难(水从不抗拒,全方位接纳所有的障碍).不被情绪绑架(没有'一定要''必须这样'的想法)以及不 ...

  • 读书札记:自由需要力量

    我订阅有优秀语文老师王开东的微信公众号,读了很多他的文章,受益颇多.在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师队伍里,我认为有思想,有活力的两个人,一个是清华附中的王君老师,一个就是王开东老师了.他们都是中学语文老师,书教 ...

  • 读书札记: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读成甲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对于反思有了新的认识.如果善于反思,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本书. 我们常常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是因为我们把读书看作是读别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悟,通过读别人 ...

  • 读书札记:活得有趣

    读电子书蔡澜的<我决定活得有趣>,因为是电子书,读得也粗糙,但大致意思还是懂得的.近来,很少读这样易读而轻松的书了.读后,还略有感悟,聊记于此,以作存念. 蔡澜,生于1941年,是个电影制 ...

  • 读书札记:生活中的经济学

    近年来,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相对多些.也许是年龄增长的缘故,也许是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有待破解的困惑.感恩相遇一些好书,让我对生活的理解更透彻一些.周末,有幸读得经济学家樊纲的一本浅显的小书<经济人 ...

  • 读书札记:藏在阴影的另一个自己

    读书札记:藏在阴影的另一个自己 --读<世界上另一个你> <世界上另一个你>是美国的一部畅销书,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像小说一样感人,像小说一样畅销.讲的是一个美国流浪汉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