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粽叶
□李卫涛
但凡是住在山里的人,都知道“靠天吃饭,赖地穿衣”这个道理。黄土高坡打我记事起就是一个缺水的地方,奶奶下狠心应下给我包粽子这件事,可谓是有苦难言。因为包粽子必须得有粽叶,而对于那时饱受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之苦的普通百姓而言,芦苇则是提供粽叶的唯一途径。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奶奶吃过饭,准备停当,就出发了。因为我们家是独家独院,和同村的邻居隔着一条河,拢着一道沟,最近的大婶又和我家之间有嫌隙,所以除非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下地干活出门挑猪草这些事都是独来独往。
奶奶背着背篓,我挎着竹笼。奶奶个高,在前面走着;我个矮,在后面跟着。一老一少,一高一矮,在逶迤的沟谷里,用脚丈量着前行的路;一紧一慢,一深一浅,在崎岖的山路上,用爱诠释着悠悠岁月里的那份祖孙情。
此时,山沟里弥漫着一层厚厚的雾气,仿佛一条厚厚的白色围巾,紧紧的缠绕在脖颈上。一条长满青苔的小径绕山盘旋而上,淹没在云海里。一股清新的空气直冲鼻息而来,夹杂着各种花草的馨香,混合着一种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这是一条狭长的山沟,东西走向,南北蜿蜒成一个“几”字形,山势舒缓,沟南、沟北层层梯田盘旋而上,犹如蟠龙绕山而卧。由“阴洼里”翻过山脊到山凹里有一处很陡峭的山路,据说此处经常有土蜂驻留,继而筑巢、产卵、繁育后代,曾经有过往行人被成群土蜂追赶而命丧黄泉。
奶奶边走边说,用手指着山的黝黑深邃处,仿佛那山脊直面而来,成群结队的土蜂也在传说中演绎得活灵活现。我的小手紧紧的攥着奶奶的大手,那双手虽然布满了老茧,但却厚实,有力。它抚去了我儿时内心的孤独寂寞,慰藉着我成长路上的悠悠岁月。
端
午
安
康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突然,不知从哪里窜出一只兔子,一转身折进了树丛里,惊起了几只野鸡,“扑棱棱”飞进了梯田里。一阵微风抚过,麦浪涌动着,翻滚着,舔着田垄,舔着山脊,雾气开始向四处消散,慢慢地变淡,变薄,溢出了山沟。晨曦的一缕曙光终于透过林隙撒下一片片斑驳的光晕,明晃晃,金灿灿的。
再往前走,一拐弯,转过山脊,地形陡然向下,形成了一个凹陷的天然汪塘。
“就是这里了,今年的水比去年浅多了!”奶奶说着,脸上浮现出一丝兴奋,眉宇间却划过一丝失望,顺手卸下肩上的背篓,左手接过我手中的竹笼。
“虎子,你就呆在岸边,别乱走动,让奶奶看到你!”奶奶的语气坚定,铿锵有力,声音在山沟里回荡着,撞击着,淹没在丛林深处。
太阳掉进了水里,波光粼粼的水面晃动着,沸腾着,冒着丝丝热气。山谷中充满了各种花的香,水水的,柔柔的,清新自然,沁人心脾。水面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影子和穿行在芦苇荡中的奶奶晃动的身影。
奶奶沿着堤坝碎着脚步向前挪,碎碎的阳光钻进她的袖口里;奶奶顺着田埂碎着脚步向后退,灿灿的阳光躲在她的背后。
奶奶牵拉着青青的芦苇,仿佛柔柔的牵拉着她的孩子们。她的手时而上下灵动翻飞,时而来回轻抚拨动,生怕充满老茧的手搔疼了青青芦叶的肌肤,生怕清脆掰扯的声音震碎了流淌的光阴。芦苇摇曳着,“唰啦唰啦”作响,撒着欢,打着滚,“咯吱咯吱”笑着,闹着,这声音仿佛痒了心扉,醉了神,丢了魂。
端
午
安
康
奶奶的小脚来回穿梭着,跌跌撞撞的,滑倒了,鞋湿了,也阻挡不了她的脚步,也掩盖不了她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不一会,奶奶把摘下的芦苇叶,头对头,脸贴脸,整整齐齐地码放在背篓里,背篓超过了我的脸,芦苇叶堆积的像座山。
“虎子,到晌午了,我们要赶快回家做饭吃!”
说着,她蹲坐在地上,手撑地面,两只胳膊使劲套进背篓肩带里,身体前倾,“咯吱”一声,背篓纹丝不动。身体再前倾,双手再使劲,一双长满老茧的手青筋暴起,犹如土里蠕动着的蚯蚓,因氧气欠缺,随时掀起泥土,获得自由。她额头上缀满了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到衣襟里,滴在我的心坎上。
如此反复,奶奶终于负起了背篓,犹如负起了一座山!颤颤巍巍,颤颤巍巍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像风中的柳絮,亦或是鼓满了帆的航船,在风口浪尖上颠簸着,盘旋着,翻滚着……
李卫涛, 淮安天山外国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