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目标】

1、学生熟练拼写文中的生字词

2、通过朗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在对记叙文六要素理解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学生自我表演法

教学中我将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便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內容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在复述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感悟生活哲理。

二、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一)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在山的那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生: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困难重重,要有坚定地信念,才能走向成功。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利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二)生字词教学文库

训诫    啜泣     迂回    纳罕    嶙峋       凝视   小心翼翼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瘦骨嶙峋:形容人十分瘦 心惊肉跳:形容恐惧不安  

(三)故事复述 

1.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那么首先请问大家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也就是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等) 

2.好了,既然这是一篇叙事文,那么请问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出与六要素相应的内容。 

(1)、时间:七月里的一个闷热下午 

 (2)、地点:悬崖上 

(3)、人物:“我”内德、杰利、父亲 

4、好了,下面就先请一些同学来复述一下课文(2分钟的准备) 接下来教师再在同学们的复述中归纳出文章的: (

4)、起因:无聊、寻求新花样来玩 

(5)、经过:冒险、遇险、脱险 

(6)、结果:顺利脱险并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四)合作学习

 1、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他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2、合作探究 

联系你的生活,讲讲你“吃一堑,长一智”的经历,把你的感悟与同学们分享,让大家都变得聪明起来! 

[小结]这位同学所用的方法跟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3、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大屏幕投影问题: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后,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 

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板书 

                   走一步 再走一步 

1. 时间:七月的一个下午 2. 地点:费城 

3. 人物:我   伙伴    父亲 4. 起因:寻找新花样 

5. 经过:冒险  遇险  脱险 6. 顺利脱险   悟出道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 理清课文的结构和详略安排。 

2、 能找出课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并理解其作用。[借此对“我”的性格进行分析]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式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记叙文的六要素,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简要的概括下我们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二)分析结构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三个部分,并在课文中标出。(板书) 

2、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大意并用一句简短的语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 板书设计: 

(三)分析描写心理的词语并理解其作用。 

1、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得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孱弱多病,常受到母亲“不要冒险”的训诫)或“乖、懦弱、胆怯” 

2、齐读第二部分,划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里面扑扑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3、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 

(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4、如何理解“我听见有人在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却是自己”。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 (一是真实的需要,“我”太害怕了以致连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写法的需要,这样写更能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描写得真切、生动。)

5、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 “这似乎是能办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 “我”能办到 最后:激动啜泣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①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 

②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③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④你觉得文中父亲的做法与父亲直接爬上去把“我”抱下悬崖,那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明确]重点讨论

④: 父亲是为了能让“我”学会自己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他救得了儿子一次,但不可能救他一辈子。父亲教给我好方法,让我一辈子受用。 

[小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父亲并没有责备不听话的“我”,先是安慰“我”,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给“我”鼓励,给与信心和勇气,“你能办得到的。”;他还夸“我”,说“好”,让“我”不要担心;当“我”踩到了岩石后,他又一次夸“我”,说“很好”,并告诉“我”如何做下一步。可见“父亲”指点有方,给“我”信心和勇气,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总结]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这篇课文,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

这篇课文,它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