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日本自称犯了一个重大失误
二战影片《敦刻尔克》于9月1日在国内上映。电影还原了1940年英法联军历史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1940年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
敦刻尔克大撤退并不是一次战役,甚至可以说,是在德军的穷追猛打之下被逼无奈的逃亡之举,但正是这一逃亡,为盟军保存了日后反攻的主力。
其实,早在2年前,遥远的东方也有一个中国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1938年,上海、南京、武汉沦陷后,数以万计的人员物资,都将撤退到重庆。而要去往大后方,长江三峡是必经之地。
所有从长江下游过来的人员和物质,在进入三峡前,都得在宜昌码头换乘吃水浅的大马力小船才能安然无恙的通过水文情况复杂的三峡地区。而更关键的是,还有40天三峡就要进入枯水期,到时候船只将无法通行,时间十分紧迫。
1938年10月,宜昌大撤退拉开帷幕。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内河航运公司——民生公司,老板卢作孚飞抵宜昌后,连夜调查、开会研究出运输办法,并亲自安排所有运输。
1938年12月,江水低落,喧闹的宜昌码头完全安静下来了。40天内共运走近10万吨的设备和3万多名群众,抢运走的兵工厂和民营企业的机器设备,每月仅手榴弹就可以造30万枚,迫击炮弹7万枚,飞机炸弹6000枚,十字镐20多万把。这样的运输量堪比1936年全年,宜昌大撤退书写了一段属于中国的历史传奇!
当1940年日军攻陷宜昌时,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日本人完全没有料到到宜昌撤退能奇迹般的完成。在日本军界日后的战略检讨中,一直认为没有在占领武汉后强取宜昌,是一个重大失误。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证了大撤退的战略价值。
有时候,今天的撤退是为了明天的胜利。有时候,能够完美的撤出来,保住有生力量,就是胜利。就如同丘吉尔在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的:“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而言,宜昌大撤退的意义,不亚于敦刻尔克大撤退。
觉得不错
,请关注【一号哨所】将他分享给您的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