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动青年群体参与社区建设?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漆东梅
单位 | 成都市温江区涌泉滴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在政府、居民以及青年人本身的固有印象里,社区青年由于时间、环境、氛围、政策、家庭等因素,极少参与到社区发展中,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均呈现老龄化状态。成都市温江区涌泉滴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自2016年9月承接执行成都市社区营造项目以来,力求打破原有以老年人为主要参与对象的社区发展模式,调动社区青年积极参与,探索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模式,形成“青藤之帮”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项目,并通过一年多来的,项目初见成效,接下来我将以该项目为案例,讲述我们调动青年参与社区建设的过程。
01 社区建设呈现老龄化趋势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作为城市工作的基础,在居民生活中作用越发突出。但据《青年社区参与》研究发现,青年社区参与是衡量社区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目前青年社区参与的状况来看,其广度和深度还不尽人意,社区建设的推进和网络虚拟社区的出现,青年参与社区事务的状况也势必在发生变化。
以瑞泉馨城社区为例,社区是涌泉街道办事的核心社区,是温江区最早也是较大的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辖区面积2.3平方公里,共有安置小区5个,11个组团。自2011年12月起,涌泉街道引入“三社互动”项目,开始孵化和培育社会组织及培育志愿者。发展志愿者2000余名,但在志愿者年龄分布方面,中老年志愿者占志愿者总数的80%,以涌泉学校为主的儿童和青少年志愿者占志愿者总数的12%,而青年志愿者仅仅占志愿者总数的8%。
从上图可知,目前瑞泉馨城社区的志愿者大多数为中老年人和学生,而青年志愿者的数量极少。在目前的社区建设中,青年因素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由于历史和观念的原因,社区成为中老年人活动的舞台,从党员到楼栋长,从志愿者到文体人员,目前无不例外呈现“老龄化”特征。然而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却有很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02 青年人参与社区建设的模式探索
(一)社会学习理论指导下,为青年人找到学习“模特”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在前期的针对于社区青年的调查中发现,社区有一部分青年群体对于社区公益活动很感兴趣,他们通过大众媒体、参加或旁观公益活动以及从亲朋好友处了解公益,通过后天的学习对公益有了一定的认知,也有践行公益的想法。但是苦于没有直接、有效的的渠道了解到具体的公益活动策划书以及如何做公益活动,实现自我发展。
本项目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让这些招募社区青年,通过小组互动,让组员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通过组内交流、分享,选取可模仿的社工“模特”,观察和学习社工的策划与执行活动的经验,并通过团队合作,实地实践学习成果,将观察、模仿学习到的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的实践经验,进而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促进社区发展。
(二)以发现街道“有为青年”为基础的服务策略
项目整合社区、涌泉学校、家长委员会、企业以及枢纽型社会组织等资源;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的创造性和独特性,通过志愿者培训、交流,提升青年志愿者服务能力,共同梳理社区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共同参与到社区建设,逐步解决社区需求和问题,营造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氛围。
(三)涌泉有为青年成长过程纪实
1.涌泉有为青年成长示意图
2.资源整合是招募青年的前提,需在学校周围“画圈圈”
2016年10月-11月,中心拟定“关于征集有为青年的办法”,并与涌泉街道(包括民政、党办、妇联、团委等)、涌泉学校、各社区、社会组织确认合作关系,联合发布,并通过微信、辖区资源进行宣传推广,最终220名青年报名,94名符合条件通过初选。据统计,8个社区1个村约20名青年报名,社会组织中10人报名,其中党员志愿者18名,其余报名青年均来自于涌泉学校,学校对青年人的号召力、影响力占有绝对优势。
征集办法与通知
3.搭建青年人线上交流平台,形成青年互助支持网络
以网络初选为契机,建立“涌泉有为青年部落”微信群,通过线上建立初步关系,以线上会议为手段,引导青年说出自己的公益期待,寻找志同道合之士,结对形成互助支持网络,并在每次公益体验后,通过线上及时分享,增进其情感交流,巩固社群稳定,并引导青年邀请同龄人参加,分享社群生活,扩大支持网络规模。
4.以社区服务为载体,引导青年逐步形成社区参与意识
社区青年通过在群上讨论,形成社区服务想法,社工引导鼓励青年筹备并执行计划,树立其参与信心,以本项目为例,医生李波期待充分利用自己专业,为社区孤寡老人进行上门义诊服务,社工以他的想法为契机,积极招募青年参与,并在一周后开展服务,极大的提升了李波的自信,同时也让社群中的青年看到了参与的可能性。社工通过链接街道、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资源,让青年人以志愿者的身边参与到大型社区活动、老年人关爱服务、儿童服务等活动中,让社区青年逐步形成参与意识。
社区青年参与社区服务
5.指导青年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全面发展
青年在服务体验中,发现社区问题,社工需帮助其梳理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并指导其开展。以本项目为例,在经过公益服务体验后,培养了青年骨干10名,其中4名骨干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社区服务想法,包括针对于病重老人的理疗服务,幼儿亲子关系的亲子绘本馆、社区融合的社区大明星服务以及针对于特殊儿童的走出家门服务。
社工通过能力提升小组,通过组内交流、分享,观察和学习社工的策划与执行活动的经验,并实地实践学习成果,将观察、模仿学习到的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的实践经验,形成“健康有约”、“教室外的天空”、社区大明星以及亲子绘本馆四个项目,并通过“益路同行”平台,筹集到约1.5万元项目实施经费,从2017年4月开始,项目已以有为青年为平台,顺利开展。
青年能力提升小组
项目展板
青年项目执行情况
6.以影像资料为载体,营造社区青年参与氛围
在社区青年参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收集影像资料,使得在每次服务后,让社区青年“有图可晒”,在获得“点赞”的同时,更会激励其参与积极性。在本项目中,服务后的及时分享,使得社群内其他成员“蠢蠢欲动”,同时中心以青年真人真事为背景,拍摄青年参与社区建设微电影,并在辖区内进行巡回展播,结合青年参与服务摄影展,营造青年参与氛围,鼓励更多青年参与。
微电影及摄影展
03 青年参与社区建设后的成效体现
(一)青年逐渐成为社区建设的主体,青年参与实现由被动到主动转变
青年参与社区建设,最初是学校要求、社区邀请,但在参与过程中,青年逐渐发现其公益对社区的改变,对服务对象的改变,对家庭的改变以及对自身的改变,青年逐渐由被动的参与服务转变为主动的服务他人。以青年医生李波为例,最初参与社区服务是受到社区的邀请参与义诊服务,但在服务过程中他发现社区有很多中风老人、残障老人需要他的理疗服务,因此成立健康有约小分队,定期为这些老人进行家访,提供理疗服务。
(二)为青年人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实现社区公益资源由分散到整合的转变
在青年人群体中,大部分有属于自己的事业,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在参与过程中积极发挥其特有的才能,并不断的相互影响,实现公益资源由分散到整合的转变。以社区青年何林为例,她是一名全职妈妈,在之前经常参与到各种商业亲子服务中。后来,她加入到“有为青年”团队,将自己的资源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将资源重新整理,搭建了“一善家社会志愿者团队”、“凤凰书院”、“生活美学公益”、“有凤来栖剧组”等线上平台,并从线上走向线下,将书院、油画、插花等收费教学以免费的形式链接到社区,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促进了社区融合。
(三)青年参与让社区更有活力,推动社区全面发展
自项目开展以来,共调动约200人次社区青年参与到社区建设中,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社区参与老龄化的现状。同时,青年人在参与社区服务的过程中,更发挥了其创造性与行动性,积极发现社区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让社区更具活力。
04 经验总结
(一)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实现青年志愿者队伍的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