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雪清竹:古谷雨 纵使千年呼错久,也应恢复原名
苍雪清竹的独家诗词歌赋平台
古谷雨,就是汉代以后的清明,时间节点在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期间,太阳到达黄经15度,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
古谷雨与清明之间的顺序,与启蛰和古雨水之间的关系一样,在历史上曾经发生了人为性的颠倒。让节气顺序恢复本来面貌,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而且对指导我们正确地修身治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熊春锦先生《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
临江仙
清明为古谷雨
晚来烟雨青山湿,浸衣空翠无声。
莫言明日是清明,汉家颠倒此时更。
纵使千年呼错久,也应恢复原名。
当时一笔后人惊,而今沧海已尘生。
中国古代的历法排序,源自于修身明德的内文明实践经验的总结。内文明运用质象光,将质象与物相整体而观,发现万物的总体法则具有“道生之,而德畜之”的唯一性,身内的规律性与大自然变化的规律性一体同频,因而确立了既符合生命体内环境变化规律,又符合天地自然法则的二十四节气自然节律的历法。既内用于指导修身,同时也外用于治事。
随着慧识悊学文化的失落,智识哲学文化的迷茫,以及意识哲学文化的崛起,在汉武帝时期开始随意性地以意解慧,到了东汉时期竟发展到人为性地颠倒二十四节气的顺序,谷雨被放到清明的后面,一直沿用至今。但是,修身与摄生却不能背离自然法则和生命内环境的规律性,不能随意地颠倒节气先后顺序,不能以意解慧。遵循先谷雨、后清明的顺序,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谷雨成溪濯地新,天地清明万物生。龙行雨施,春雨沐浴,万物才能真正清明。
第二,人体内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肾水充足,智德能量输布,才能使意识和心灵清明。缺乏先天肾水能量的洗涤与灌溉,精神就会不振,必然会不清明而昏沉,处在浊暗之中和愚昧之内。这一点,是自然法则所制,所以不能颠倒顺序。
第三,历史上,前人为了强调自然节气中度、数、信的严肃性,同时用神话故事人物进行比拟。在节气文化中,每个节气都赋予一位值班的神主持节气。在历史承传中,轮值主持的神名并没有发生错位,但是节气名称却错位了。现代的清明在古代称之为谷雨,谷雨节气的主持者称为姑洗神君。例如,道学经典当中曾经指出:“立春太簇神君,雨水(启蛰)青帝大神君,惊蛰(雨水)夹钟神君,春分句芒神君,清明(古谷雨)姑洗神君,谷雨(古清明)阳明神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姑洗神君是要完成洗涤任务的,必定要使用水,即使“干洗”也是要使用液体的,她不可能用树叶子去搓。所以,历史上这个主持时令的体元的形名定位是正确的,次序并没有换位,并没因为汉朝将其节气次序改变而改变。到了真正的古清明(今雨水)的时候,则是阳明神君在主持时节的气运。
——熊春锦先生《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
古谷雨
阶前点滴声,敲我小窗灯。
写尽芭蕉叶,清狂可似僧?
古谷雨日向晓风雨乃作
向晓风添雨,凄凄欲语焉。
清明名误久,可否顺天然?
历史记载中的佐证:
《汉书。律历志下》备列二十四节气,并载明相应星度:“大梁,初胃七度,谷雨,今曰清明。中昂八度,清明,今曰谷雨。”
《集注太玄经》也有同样记载:“大梁:初胃七度,谷雨今曰清明;中昂八度,清明今曰谷雨。”
《朱子语类。卷二》中也写道:“先在先生处见一书,先立春,次惊蛰,次雨水,次春分,次谷雨,次清明。云:汉历也。”
宋代鲍云龙所撰的《天原发微卷十》当中记载:“谷雨者,雨以生百谷。清明,物生清净明洁。”也是把谷雨放在前面,清明放在后面。的确,只要有了雨水的洗涤,包括我们身心内外的“谷”都充满了这个能量,到了清明的时候才能勃发出清净的心和意识,甚至是明亮的意识,以及正确的判断和智慧。
清朝的赵翼、顾炎武分别在《陔馀丛考。卷三十四》和《日知录集释。卷三十雨水》中,详细记载了雨水惊蛰(启蛰)次序的历史变更,同时,也记录了汉代先谷雨后清明的史实。
《陔馀丛考。卷三十四》“按汉已改雨水在惊蛰之前,而《新、旧唐书》又先惊蛰后雨水,至《宋史》始雨水在前,惊蛰在后。此不知何故,岂唐又改古法,至宋而定今制耶?又《汉书。历志》先谷雨后清明,《新、旧唐书》则皆先清明后谷雨,《宋史》亦同。”
现代刘文典所著《淮南鸿烈集解》中也得出相同的结论:“'惊蛰’(启蛰)本在'雨水’前,'谷雨’本在'清明’前。今本'惊蛰’(启蛰)在'雨水’后,'谷雨’在'清明’后者,后人以今之节气改之也。”
由这些历史记载和论述,可见谷雨应当是在清明之前,而不应当人为擅自将其改到清明之后。但是,社会上已经长期认同了这个颠倒的时序,作为修身者、养生者,那就一定要把握好这两个节气的正确时序,以指导自己的修身养生以及治事。
——熊春锦先生《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
浣溪沙
始知杜牧之“清明时节”乃“谷雨时节”也
风雨萧萧阅史书,断碑残简见原初。误传明月几盈虚。 行者断魂因谷雨,杏林买醉向花墟。一吟唐句漫香殊。
浣溪沙
人道修身以作弓,发之皆中古今同。身中天下治之功。 一袭素衣无雨迹,半枝琼艳自云踪。月明心海自乘风。
一袭素衣无雨迹:白玉蟾与朱熹“偶中尔”典故
半枝琼艳自云踪:张伯端与僧人洛阳看花典故
古谷雨时,木仁德能量旺盛期已过,接近尾声。而火礼德能量从胎孕状态,转入到产生状态。谷雨前三天时,开始进入火礼德运气期。是木休,土相,金死,水囚气运状态的开始。
大地之水亟待天时及时雨的补充,灌满山谷水沟。人体内同样需要及时顺天同步,吸收天德中的智德水能量,改变肾水的缺乏状态。
年度周期律中,首度的春时三个月,要整体把握住水的重要作用。雨之水是木运对能量最直接和关键的需求。水生木,需要雨之水的持续补充。谷雨期间的雨之水,就是对木运进入尾声以后,非常重要的一次收尾工程,是一次重要的水分补充,从而使木德能量保持充盈态势进入火运期。
火运的发动,由于木生火,火运是对木德能量的调用与消耗。人体内作为一个小宇宙小天地,就需要更加重视顺应天时,积极补充身内木气仁德的不足。所以要养肝护肝,运用雨水这一先天之本,肝之母来进行养护。同时还要节欲,避免肾气受损。肾伤则水不足,春分亦难分、难拆,谷雨则没有希望在体内与体表进行充分的灌溉与滋润。内天地的清明亦就难以实现。
在古谷雨这一期间,已经完成了木德仁炁能量向火德礼炁能量转换的过程。母强则子壮,木生火,木德能量的充盈决定着火德礼炁能量的充盈,养护肝母则是为了顺生壮子。
所以,古代在清明节都有一个点火、钻木取火的过程。这一民俗实质上是源自于修身时对身内心火能量重新焕发的外用。当大约两千五百年前左右人们普遍丧失慧识之明的生理功能以后,就只剩下外在的民俗“取火”仪礼,并且迅速产生了曲解和形式化,最后连形式也消失无踪了。
——熊春锦先生《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
《云笈七签》曰:“清明(古谷雨)一日,取榆柳做薪煮食,名曰换新火,以取一年之利。”
在古谷雨这一天,用榆树纸条和柳树枝条点火煮饭,就是换了新年之火。这是人们在物相界,也就是在欲相境内,依照质象界内的法则所举行的仪式。取榆木和柳木,以象喻天地间的仁德木气促生新火的诞生,提示人们在年度周期律当中火运的发端之际,同步适应天时运气的转换。
在实践方面,作为修身者应该主动在早上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面朝东方,运用想象力和图像思维力,开启自己的天门,将泥丸门、喉部的门都打开,疏通中脉,主动迎请太阳所释放的火德能量,或者宇心的火德能量就会非常顺利自然地进入到我们的心区,进入到我们心身之内,进入到身内三火所在之地,激活与焕发新的活力能量。
——熊春锦先生《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
图片来自摄影师阿权
作者简介:
苍雪清竹,原名杨敏,大连女诗人,喜欢书画创作和道家文化。渔樵江渚,浪迹江湖。万壑云烟,心归苍岫,一段萍踪,泊于故洲。还请大家多多支持点赞转发,感激不尽!
微信号:cangxueqz
熊老师文章系手抄,一字一字不容易,还请多多转发,弘扬传统文化,利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