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策略带你做好社区营造! | 社工课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陈默
单位 | 成都高新区美好家园社区营造促进中心
随着社区营造的逐步深入推进,各种相关讲座、培训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时间,社区营造江湖上,各路“大咖”闪亮登场,高手如云。
但奇怪的是,在很多“长相”似乎一致的培训中,却几乎没有人讲述有关社区策略性思维技巧与运用的专题。
怎么会这样呢?都知道与人打交道是最为复杂的,尤其是社区营造中所面对的都是各色居民主群体,更是需要“策略高手”的指点迷津啊?一些声名远扬的“大家”,怎么能熟视无睹?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项目方没有要求;比如社会关注度不高;比如自身能力缺失等等。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授人者自身的思路出了问题。
“策略定生死,创意出生意。”这是笔者做企业策划的一句常用语;并且也相信同样适用于社区营造。因为任何的社区营造项目,如果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没有精准的定位,没有足够的策略与创意,后面的规划、设计、实施、运营,都有可能是瞎折腾、忽悠人。而吃透、消化社区现实、有效转化为创意和差异化突破的能力就是策略。
策略是关键,是灵魂,是决定项目成果、居民和社会反应度的核心点,不可或缺。
那么,如何才能做出一个优秀的社区项目策略呢?
举一个粟子:我们在高新区某社区执行一项公共空间壁画过程中,恰逢街道一位主管领导经过,被直接定性为“墙上绘画好lou”。面对这种挫伤性的言论,我们没有直面交锋,而是随手写了一篇“无处不艺术”的言论在群里发出(这位领导当然也在群里),阐明了自身做为“以环境的力量影响人”倡导者,以艺术与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密切的关联度和重要性。事后,当这面特色性壁画呈现出来、成为网红打卡之后,赢来了这位领导的主动祝贺。
真正的策略高手,不会直面矛盾冲突,而是善于策略性转移和化解不同矛盾。当然,这应该建立在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优秀的前提下。优秀的社区营造项目需要优秀的策略人,而以下几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必不可少。
调研是社区营造的基本功,可是并不见得有多少人会真正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大都是就项目而项目、就社区而社区,这样的调研足够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再举一例:今年初,笔者在双流区承担某社区年度春晚时,社区方面最初的思路就是一场常态化居民自娱自乐节目而已。而笔者却不这样认为,在经过对社区、对周边及外部群体结构、环境布局、整体形势等多因素大范围调研与分析后,给出的建议是“做双流区年度最好的社区春晚”,这个定位是把社区领导惊了一跳,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的确,如此定位说起来是为了使项目具有创新性、特色性和亮点性,可实际上是却在给自身加压和挑战,或者说是自找麻烦。然而,创新性和特色性恰恰是我们的立足之本。
其后的执行中,我们一方面向居民挖潜,另一方面整合自身相关优秀艺术家、主流媒体等优势资源全力配合。既有下里巴人、也有阳春白雪,相得益彰,加之近40家全国主流媒体助力,使得整台晚会品质与效果自然不凡,如愿以偿。
这是个浮躁的时代,为了项目而项目,交作业式完成任务,是存在的共性问题,且持这种观点和做法的人比比皆是。这类项目的实施者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投机取巧分子,急功近利、没有半点智慧的做法,迟早是功败于自身。
当然,策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居民意识、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热情、时间、精力与智慧。面对如此,没有责任意识,怎么可能去做细致周全的调研?怎么可能克服各种困难?怎么可能深思熟虑地去创新与创意?怎么可能获得挑战自我般的成效?
或者说,实施者应该有创作一幅精美绘画艺术作品的心态,才会拥有强烈的兴趣度和责任感,倾注热情与智慧,用心打磨出一件艺术精品来。
有时也想说一句,“没有策略的社区营造都是在耍流氓”。
创新创意,是社区营造的生命线,相信没有任何一个社区愿意走可复制的模式,那实在是一种无能的象征。
所谓的创新创意,是指差异化与唯一性意识与能力的集合。这种意识所产生出来的结果,是基于实际条件与情况之上的拿捏到位、适到好处的定位与构思,是四两拔千斤的造化之作,而不是假、大、空式的标新立异,更不是无法落地的异想天开。
当下社区营造,太多的同质化问题,“长相”惊人的一致,是因为有太多的复制高手,而不是创新创意高手。笔者有一次参加项目评审:居然当场听到某机构人员通篇在阐述笔者曾经的一份项目书内容。
这种盗窃式的拿来主义做法,在业内具有普遍性,之所以兴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自身缺乏创新创意能力。
那么,创新和创意能力来自哪里呢?这源于自身的学习、积累、沉淀、消化与整合、提升;更源于对项目的责任感修炼。凡是浮躁、急功近利者,基本上不太可能愿意在创新与创意能力方面做苦功夫。
所以,实施者的主观愿望如何,就已然先期注定了项目的成与败、得与失!
做策略,当然要懂行业的一些规则、行情、原理、思路、技术、潮流等,这是入门的基本要求。
重点需要强调的是,做策略的人,一定要有跨界的知识与视野,否则就不可能产生优秀的项目“作品”。
策略,自然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工业、农业、规划、设计、艺术等等太多的跨领域知识。知识面越宽广,视野越宏大,思维深度和广度就越不同。反映到具体项目上,就会形成对综合把控能力、定位能力、创新程度、适应度和高度完全出乎意料、锦上添花的结果。而这恰恰是各个利益相关方都具有高度期望值的效果。
图片来源于中国文明网,版权归作者所有
就自身而言,我们每一个创新性、特色性、亮点性项目的诞生,都集合有多种领域学科知识、技能与思维的综合性“聚能”运用;因为,我们从来不指望单一的策略能够出彩。
实践出真知,能力为王者。各地机构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社工资质,但却是做得风生水起,个中原因就在于其实践能力超强,这也使得一些社工专业人员心有不爽。但是,专业社工理论有余而实战不足、书面知识派不上用场,这个现实也十分骨感地普遍存在着。
笔者没有半点贬低专业学习的意思。只是觉得,机构或者个人从业经历、阅历比较单一,没有在市场或者人员群体中历练过,就会容易使所谓的策略往往过于理论和理想化,无法落地。于是乎,一些机构或人员就是依靠在几个策划方案之间抄来抄去,应付一下项目书,哪里有心思弄“精品”。如此以来,那种有跨界知识、资源充沛、思维与能力出众者,自然脱颖而出、势不可挡。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社区营造,能力为王道。
社区营造,无论任何项目,文化是少不了的基本元素。我们坚信:社区营造,依靠任何硬件上的比拼都永远没有可持续性,而文化是唯一的选项!因为文化才是社区的根和灵魂!这也是我们坚持倡导“无文化不社区”的原由。
说到文化,就要求项目实施者自身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把握、挖掘、提炼、激活项目中的各个文化元素,使社区文化真正能够“活化”起来。
现实也很残酷。据了解,当前社区文化挖掘、提炼、整理、呈现,已经成为社区需求点最高的方面之一,那种弄点文字配图上墙的“广告式”做法已经日渐失宠。
社区不仅需要挖掘、提炼、整理的内涵“活化”,更需要呈现方式、居民适应性的“活化”,而这就需要项目实施者具有扎实的文化“一支笔”功夫。
令人遗憾的是,各地机构或者个人此方面能力过度缺乏,已经成为当前不争的事实。
文化功底、写作能力,是策划行业人士必不可少的“硬件”和标配;否则,怎么能够精准地表达和呈现出自己出色的定位和策略?又怎么能够引导、说服得了项目方的认可与支持?
还有一个事实:优秀的策略实施者,也往往与年龄成正比,其中意味着阅历的丰富、知识面的广泛、资源的充沛、思考的成熟以及项目的吃透、核心的把控能力等等综合因素的长期修炼。这一点否认不得。
优秀的社区营造项目,需要优秀的策略支撑。这个策略,一定是建立在项目启动之前“粮草先行”的首要环节,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先有策划,才有规划”这是行业间的不二法则。
优秀的项目策划,自项目启动之日起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失败的策划,除了金钱的代价之外,还有广大居民群众“获得感”的巨大流失。
社区营造,请别忽视策略。